天天看點

四十五位老人春節除夕吃飯,都失去了唯一的孩子

作者:澎湃新聞

記者 餘明

淩晨十點,酒店二樓人滿為患。

翟平站在五張桌子中間,讀着一串熟悉的名字,彭鳳鳴、周瓊、李琳......突然,我聽到有人說:"我喜歡你,我最喜歡你......"莎莉(化名)一手拄着拐杖走進來,另一隻手拿着她的丈夫。

2月15日是農曆新年前夜,懷化市關愛互助家庭協會(以下簡稱懷化失去獨立協會)的45位老人,在餘主席的和平組織下,聚在一起吃"暖心春夜飯"。他們聊天,拍照,唱歌,并在整個酒店裡響起。

由于各種原因,四十五名老人失去了他們唯一的孩子。很長一段時間,他們在生活中轉過身來"死","死",然後複活。

"最怕的是年假,"龔說,如果他們不來參加"春節夜飯",他們會在家裡一邊想着眼淚。

今年是懷化失獨立協會第四次農曆除夕聚餐,命名為"暖心中國除夕飯"。此前,"中國除夕餐"是由孤獨者資助的,他們喜歡聚在一起說唱和大笑。

四十五位老人春節除夕吃飯,都失去了唯一的孩子

2月15日,農曆新年前夜,懷化市失去了唯一一張老人的"暖心春節餐"照片。

獨立人士協會

這位68歲的老人站在人群中間,臉上化着淡淡的妝容,穿着一件玫瑰紅的羽絨服,看起來比平時年輕多了。

年輕時,她去過辦公室,經營過公司,養成了從容不迫的習慣,退休後,她經常唱歌跳舞,旅行,做手工......她像小燕子一樣快樂,直到她的兒子發生意外。

2004年9月,他29歲的兒子王健因再生障礙性貧血在武漢一家醫院去世。在他生病之前,家人已經為他的婚禮做好了準備。

和平從家裡拍下了他兒子唯一的照片,微笑着和女朋友姐姐的孩子一起坐在草地上。"孟萌(圖中的孩子)應該是20歲吧?"她問丈夫王正安。

四十五位老人春節除夕吃飯,都失去了唯一的孩子

和平王正安和他的妻子的獨生子女證書。

兒子剛離開的時候,經常像行屍走肉一樣睡不着覺,三年來也跟外界溝通不多。"他們說她的兒子給她買了衣服,她的女兒帶她去玩,她的孫子呢......當我聽到它時,我感覺很糟糕,不想和他們一起玩。和平說。

曾經有一段時間,夫妻曾經有過冷戰,"當我說你想離婚時,我就分手了。"十年後的早春,龔和說起這段過去,滿是淚水,她得知丈夫的語氣說:"吵吵我一定要和你吵架,但這段婚姻是不可能離開的。在此之前,她見過很多離家出走的離婚家庭,她以為丈夫也想和她離婚。

四十五位老人春節除夕吃飯,都失去了唯一的孩子

這種藥在家裡安然無恙。

2006年4月,王正安接受了膽結石手術。看着自己被推進手術室的那一刻,Peace感到非常害怕,經過漫長的三個小時,她的丈夫從手術室出來,Peace決定和他一起生活。

她回到高年級學院參加各種表演活動。直到2012年,她才在老人大學排練,準備在懷化市的一家養老院演出,聽說養老院不想接受已經離散的老人,她拒絕去養老院演出。

那段時間,夫妻倆擔心自己的晚年,在醫院工作的周瓊曾多次遇到王正安,覺得自己狀況很差,"走路不穩,好像有點癡呆"為了走出"失去獨立"的困境,翟和平決定尋找更多獨立人士,互相鼓勵、擁抱和取暖。

2013年,翟平前往懷化市和城計生委,希望找到更多獨行俠,他們互相稱呼對方為"共同生活的人"。計劃生育委員會的從業人員告訴她,她必須先征得同意,然後才能打電話。和平後來通過朋友、網際網路,以及計生委,發現越來越"栩栩如生的人",他們不時聚餐、唱歌、跳舞、郊遊......

翟和平還記得,第一次與"栩栩如生"的相遇,很多人都抱着她哭泣,他們互相吐露安慰,找到了活下去的勇氣。

2月9日,懷化市民政局社會組織管理科從業人員介紹,2014年11月,懷化市無伴侶家庭關愛互助協會獲批成立,和平協會會長任會長,會員人數為50、60人。

"你不能總是痛苦,你必須走出去,如果你三年都不能出去,你必須介入。和平說。

2015年,北京上山公益基金會首次嘗試為在北京失業的老年人舉辦"暖心春夜飯"。基金會理事辛女士說,那段時間後,覺得單親父母有這個需要,就開始籌錢,邀請城市參加,今年包括懷化市在内的29個城市組織了一場"暖心的春節夜飯"。

"這主要是給他們一個明确的管道。"辛鑫說。

"我會很高興見到你的。

這是張贊欣第一次帶妻子吃"暖心春節飯",于是大家吃完飯,他用了一個大袋子,剩下的食物被打包回懷化市第四人民醫院,也就是原來的懷化市精神病院。

六年前,辛被送進了醫院,從那以後就再也沒有見過。

張贊欣每天照顧妻子,幫她做飯、洗漱、洗澡......水壺全天24小時提供熱水。"你告訴她把它摘下來,她不會;你讓她去檢查,她不知道......"幾天前,莎莉把凳子拉進褲子裡,坐在枕頭上。

"我們以前關系很好,是工廠模範夫妻,現在原來的愛情已經不複存在了。張贊欣看了一眼妻子。

沈利臉色微弱,握着那個男人的手說:"我會很高興見到你的。"

"你認識他嗎?"張贊欣問他的妻子。

"是的,他是兄弟。我最喜歡他。"莎莉說。

現年67歲的張贊欣現居江蘇省張家港市,1976年大學畢業後,被配置設定到湖南省懷化市的4507工廠擔任工程師。4507廠沒有裝置,張贊欣每周到新力廠做産品,讓兩個人去,兩個人都有一種很好的感覺。

張贊欣說,新麗被稱為三公主,"她的老頭(父親)是廠長,很多人都想追求她。

他們于1980年春天結婚,1981年,他們的兒子張波出生了。幾年後,工廠開始走下坡路,他們的月工資加起來不到一千元,"她一個月450元,我一個月380元,還給兒子讀書。"

2000年,工廠關閉,幾年後,他們每人每月領取1000多元的養老金。2004年,兒子在江蘇工作突發疾病,"退房就是腦積水,有藻類細菌,沒有藥可治。張贊欣翻出了口袋裡的各種清單和發票。

他們調到無錫、南京、上海等地,待遇三年,借了一百多萬元,2006年兒子終于離開了。"很傷心,看着他日複一日地離開,你拿不回來了。"沒有人能了解他們所經曆的一切,包括他的兄弟姐妹,"張先生說。

十幾年來,那一百萬元的債務,像一座山一直在逼迫他們,他們買最便宜的菜,吃别人剩下的飯菜,十幾年沒買衣服......張贊欣說:"還有20萬元的債務,靠兩個人的退休工資,大約10年才能還清。"

2005年,也就是兒子住院的第二年,莎莉病得很重,在病房裡歇斯底裡。"哄不了,罵不了,打不了架。張贊欣還發現,妻子什麼都不記得了,每天在醫院陽台上罵罵咧咧,連病床上的兒子都忍不住說:"媽媽你别罵,爸爸的耐心是兩個小時。"

張贊欣知道妻子生病了,但他沒有精力照顧她,當他忙于兒子的病時,到處借親戚朋友的錢,其實是借不了錢的。

兒子離開後,夫妻倆回到懷化市,新麗整夜不眠,她轉身到兒子的房間,看着兒子的照片,當天一片迷茫,去别人家找兒子......張贊欣帶妻子去醫院,退房時是腦梗塞,于是一再看不見好轉,新麗哥哥看不下去,建議張贊欣帶妹妹去精神病院,那是2012年春天,淮化市第四人民醫院發現,新麗患有腦器性精神障礙。

2月8日下午,一名護士來給她量血壓,問張贊欣:"她最近摔跤了嗎?"

"有摔跤。"

"她知道你是誰嗎?"

"他是我的男人,"在病床上的辛利說。"

"你知道這是哪裡嗎?"

"這裡有四家醫院。莎莉擺了擺手,大聲說道。

張贊欣說,很多孤獨的人,孩子在三五年的事故後,出來了;

四十五位老人春節除夕吃飯,都失去了唯一的孩子

2月9日,懷化市民政局慈善協會從業人員到淮化市第四人民醫院看望張贊欣立一行。

"愛并不孤單"

自2015年底以來,懷化市民政局慈善協會啟動了"愛不寂寞"項目——将有需要的人配對,以表彰自己的母親和孩子,姐妹,每年給父母和姐妹一個集體生日,并幫助病人和孤獨者做臨終關懷。

2017年3月,在她68歲生日那天,她手裡拿着玫瑰唱了一首歌,"丈夫我愛你",這讓很多人流下了眼淚。

四十五位老人春節除夕吃飯,都失去了唯一的孩子

2017年3月,她在團體生日派對上演唱了《丈夫我愛你》。

"在那之後,他和我不得不靠對方生活。他說,也有很多人不能"靠對方生活",比如失去丈夫和兒子的彭鳳鳴。

2001年丈夫去世後,彭鳳鳴和兒子互相依賴。2004年,他27歲的兒子結婚并生下了女兒張敏(化名)。2011年,他的兒子在回家的路上清掃墳墓時死于車禍。

彭鳳鳴住的樓梯間三室一廳,那是十多年前機關住房拆遷補貼,彭鳳鳴花了4萬多元買。房子幹淨利落,一進屋,彭鳳鳴就倒了兩杯水,從抽屜裡拿出各種糖果,塞進記者手中——"吃糖",然後在烤架旁邊坐下。

"我的生活太苦澀了,年輕時下鄉,丈夫癌症後下崗,然後兒子出了車禍,孫女現在生病了......我從來沒有流過眼淚。69歲的彭鳳鳴哭了,皺巴巴的臉顫抖着。她趕緊擦幹眼淚,說自己的性格開朗,玩得很瘋狂——"暖心春節飯"合唱,和聲能清晰地聽到彭鳳鳴的聲音。

四十五位老人春節除夕吃飯,都失去了唯一的孩子

彭鳳鳴和他那對幹女兒微信群聊了起來。

與他同時代的許多人都覺得彭鳳鳴很幸運能有一個孫女,至少"破碎的兒子沒有曾孫"。但彭鳳鳴覺得她的痛苦别人不會了解,失去獨立影響了他們家三代人:兒媳一個人帶着孫女,在建築工地上幫人打掃衛生,沒有時間陪孩子;

2015年,彭鳳鳴在醫院生病,隔壁床上的人問她,為什麼家裡沒人來看你?她說,一家人都去上班了。"沒有孩子會被看不起,社群會認為我不走運,看到我轉身走了。"彭鳳鳴說。

彭鳳鳴的妻子姚洛峰記得,丈夫去世後不久,女兒開始發出大吵大鬧,然後越來越沉默,問她該怎麼回答,然後幹脆不說話,隻是點了點頭,搖了搖頭。

起初彭鳳鳴想帶走孩子,但姚洛峰不同意,兩人發生了争吵,然後姚洛峰把孩子從婆家帶了出來,租在屋頂上,月租住300多元。姚洛楓回憶起後,想着當時可能忽略了女兒的感受,"畢竟她是和奶奶一起長大的。

過了一段時間,張敏常說"受不了,受不了......"姚洛風不知道女兒受不了什麼,她覺得他們都這樣來了。

張敏六歲,學校老師建議姚洛峰帶女兒去醫院檢查,腦部CT後,醫生說沒問題,讓她多陪孩子。姚洛峰說,她要一個人幹活,還要照顧女兒,有時很忙。

"我帶她出去玩,她要我每天帶她出去,不出去不開心;我買回東西,她要我每天把東西還給我,不買是不開心的。姚洛峰說,她有時候真的不知道怎麼帶女兒。

姚洛峰帶女兒去醫院十幾次,開始看兒科,然後來看精神科,她以為女兒有自閉症,檢查後說不,然後去了精神病院,醫生告訴她女兒有精神疾病,讓她多和她一起玩。

"我沒有那麼多時間和她在一起,我真的不能完美。姚洛峰說,有時有空的時候,她回家給女兒做午飯,有空的時候,婆婆彭鳳鳴來幫女兒做飯。

2月9日,記者看到瘦瘦的12歲女孩。記者一過來,她就低下頭,聳了聳肩膀,迅速進入房間,然後把頭埋在枕頭裡,一言不發。

偏僻人士的困境

今年的"暖心春節夜飯",負責指揮唱歌的人,是懷華失聯副主席李琳。

随着協會五年大選的臨近,她覺得他已經老了,想找到合适的人選來接替她。她說她想讓李琳擔任中國除夕晚宴的主持人,但李琳說她不能說國語。

現年63歲的李琳在北方當了四年的兵,現在每天在家裡照顧着患有乳腺癌的妻子鄭小平。李琳每天做飯、洗碗、掃地...沒有什麼是太詳細的,以保持家庭的秩序。在兒子出事之前,他是一名水果批發企業主,每年掙幾十萬元。

李琳曾經在懷化市的一家供銷公司工作,他的妻子鄭小平在一家水果公司工作。1992年,兩人下崗,開始做農副産品批發業務。當時,李林到全國各地購買商品,每年五六個月跑到外面,他用火車或汽車購買商品回懷化市,然後讓妻子将這些商品批發到以下縣市。

我的兒子長大了,他不必擔心他們,2012年春天,在他回到廣西工作的路上,他的車滾進了一個大水坑,他的頭被壓死了。

幾個月後,這對夫婦開始了一項新業務,"我們不知道如果不做生意該怎麼辦。鄭小平說,2013年初,她覺得自己的身體不對勁,"乳房很痛,骨寒。"當時,快到元旦了,她跑去醫院檢查,醫生沒有告訴她病情,隻是讓她馬上住院治療,鄭小平想着年底再住院,醫生說:"你想過年啊?""

鄭小平不相信有一個人偷偷跑回家,15個月後回到醫院,她發現自己的右臂擡不起來。李琳看到妻子的體檢報告,上面寫着CA,"這就是癌症的意思。

所有的親戚朋友都吓壞了,他們聯系了醫生的哥哥,去了廣州最好的醫院,迅速做了乳房切除術。"所有的切口,乳房,淋巴液都被切除,它們不切除就擴散開來。鄭小平一邊解開扣子,露出右側平坦的胸膛,上面的疤痕清晰可見。

每天吃藥,每年複習三次,鄭小平說,她還沒有過危險期,一年的醫療費用要10萬。"看,這是要傳播的,"她說,摸了摸她手臂上的一塊硬塊。

在做了乳房切除術後,鄭小平想在她五十多歲的時候做試管嬰兒,"我們都勸她不要這樣做,問她是想死還是想死,"他說。2015年,鄭小平終于放棄了試管嬰兒。

2007年8月,國家規定,獨生子女死後未生育或依法領養子女的夫婦,每月補助金不低于100元。2013年,國家衛計委等五部門聯合釋出《關于進一步開展計劃生育特殊困難家庭扶養工作的通知》,規定自2014年起,對年滿49歲且死亡的獨生子女夫婦的專項救助标準提高到每人每月270元(殘疾), 城市地區每人340元(死亡),農村每人每月150元(殘疾),每月170元(死亡),建立動态增長機制。此後,懷化市衛生計劃委員會在國家标準下調至每人每月800元。

李林表示,他不想失去支援資金,覺得是"死錢,忍着寒意"。但他的妻子花了一百多萬元做手術,銀行的錢無法提取,後來他們報了一個地方的損失。

兒子死後,李林拒絕談論兒子,他不想讓外人知道,甚至親戚朋友也不想說。"我們不應該沉浸在前方的痛苦中,我們應該思考下一步該做什麼,現在最大的問題是,當我們老了,我們要做什麼。李琳說,他想要一個可以把孤獨的人聚集在一起的療養院,這樣他們就可以互相看看。

根據衛生部《2010年中國衛生統計年鑒》、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老齡産業發展報告(2013年)》等相關統計資料顯示,中國至少有100萬個單身家庭,而且這個數字每年繼續增加7.6萬個。

12年來,懷化市計生委副主任韓勝學走訪了全國100多個離散家庭,并将這次通路的經曆寫進了《中國單身家庭調查》。2017年春天,這份26萬字的報告由大衆出版社正式發表,引起了公衆的廣泛關注。

在漢聲看來,孤獨者遇到的最大困境,"一個是治病,二是老"目前,他的懷化市正在調查養老問題,試圖為獨行戶購買養老保險,此外,懷化市各大醫院也持有一張"支援卡",為獨立人士打開了一條綠色通道。

四十五位老人春節除夕吃飯,都失去了唯一的孩子

不走動的老人,持"支援卡"進入醫院時,可以走綠色通道。

與經濟援助相比,韓認為,生活關懷和精神慰藉更缺失。在此前接受閻報記者采訪時,閩大學教授、中國口學會會長翟振武也認為,國家在不斷提高補助金數額的同時,也應該更加關注獨立人士的精神需求。

出生與否?

懷化市衛健委黨組副書記張軒說,懷化市約有兩千人失去了獨立性,其中還不包括單戶再生家庭。

他說,一旦一個家庭懷孕或收養了一個孩子,他們将退出喪失獨立協會。

2014年春天,這位48歲的老人加入了失敗者小組,成為惠氏失落協會的創始人之一。兒子剛離開的時候,他和妻子整天呆在家裡,"我叫她去逛街,她叫我去逛街,有一次我騙了她,她走到路邊哭了起來。"

中斷與外界的溝通後,他們開始使用網絡進行溝通,主要是通過QQ群接觸。起初,大海害怕被騙,然後開始慢慢接受,"畢竟每個人都遇到過同樣的事情。

有一天,海在一群人中看到有人說是試管嬰兒,他立即詢問并加入了試管嬰兒小組。但那群人都是女人,知道了大海的性别,他們把大海踢了出去,然後大海把他的妻子拉進了試管嬰兒小組。

那是2014年4月,在知道自己可以接受試管嬰兒後,她終于對生活充滿希望,開始每天出去跑步和鍛煉。

然後他們去長沙、廣州、山東、上海、北京等醫院做試管嬰兒,住在醫院附近的招待所,有時一兩個月。"每次去醫院,我每天打黃體酮三次,我的臀部會腫脹。海邊每天都用濕毛巾給老婆,稍好一點再打,于是調整了将近一年,妻子吳菊華終于懷孕了。

吳菊花說,她很高興知道自己懷孕了,但直到孩子出生,她才真正放下心來。

在他們接受試管嬰兒的那一年,他們花了超過70萬美元,花光了所有的積蓄,賣掉了他們唯一的房子。2015年8月,女兒樂樂出生後,海晖退出了懷亞廷和遠方協會,但至今一直不敢告訴父母兒子已經去世的事實,"隻說他有兩個孩子,大兒子去美國讀書。

房間裡有些混亂,沙發邊有很多玩具,兩歲的樂樂在沙發上上跳下跳,一會兒指着拐角說:蟲子、蟲子......這是海姐妹的房子,她們在2014年賣掉了房子,租了一段時間,然後在2016年搬進了姐姐的房子。

"沒有孩子的生活很艱難;生孩子很難。吳菊華說,雖然她現在很辛苦,有各種産後後遺症,但她覺得很開心,"終于有人叫我媽媽了。

2月19日,山東的單身母親迪馬幫助單親父母郭敏在網上發起了一次滴水。郭敏在58歲時失去了孩子,生下了一對雙胞胎,現在她的兩個孩子,七歲,一個月前因病去世,這加劇了一個原本貧困的家庭的困境,現在每月靠2000多元的養老金生活。

政府鼓勵離散家庭通過生育或收養來幫助自己,一旦他們成功,他們将不再屬于單身家庭,将不再能夠享受下落不明者的照顧政策。許多家庭因為再生而陷入困境。

據《新聞》報道,全國人大代表楊力曾建議,應向40歲以上的"失業者"發放專項補助金。對此,國家衛計委2017年8月回複稱,這涉及到國家計劃生育家庭專項救助制度的調整,仍需全面、深入、系統的研究,廣泛協商,下一步将是研究和探讨這一問題。

楊洋和丈夫蘭軍來自懷化市安江鄉,2016年兒子去世後差點出軌。2017年春天,45歲的楊洋生下了超過六磅的女兒。

雖然不到50歲,楊洋半邊的頭發都是白發,失去孩子的痛苦讓她比同齡人更老。當她和女兒一起出去時,經常被問到:這是你的孫女嗎?她總是說"是的","不管他們怎麼想,我知道反正這是我的女兒,"她說。

四十五位老人春節除夕吃飯,都失去了唯一的孩子

孩子們再次給楊洋和丈夫蘭君帶來了歡樂。

還有一些60多歲的母親冒着生下"兩個孩子"的風險。"在60歲時再生一個孩子是一個很大的風險,"其中一位不合時宜的人說。

另一位孤獨者在"再生育種組"中說,發生這樣(丢失)的事情,如何選擇都很難,想要孩子,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會有很多幸福,會有精力、金錢等困難;

做過"剩男剩女"調查的韓寒發現,很多年輕人的态度都變了,"他們問我,為什麼要結婚生子?我告訴他們,人口安全是最基本的保障,國家的發展取決于人,家庭要對自己負責,對國家負責。但漢森的理論是,他無法說服年輕人,這一代人的觀點與失去自己的人不同。

本期主編 翟曉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