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區塊鍊原理、設計與應用》一1.3 了不起的社會學實驗

1.比特币的誕生

2008 年 10 月 31 日,一位化名 Satoshi Nakamoto (中本聰) 的人在metzdowd 密碼學郵件清單中提出了比特币(Bitcoin)的設計白皮書《Bitcoin: A Peer-to-Peer Electronic Cash System》,并在 2009 年公開了最初的實作代碼。首個比特币于 UTC 時間 2009 年 1 月 3 日 18∶15∶05 生成。但比特币真正流行開來并被人們所關注則是至少兩年以後了。

作為開源項目,比特币很快吸引了大量開發者的加入,目前的官方網站 bitcoin.org提供了比特币相關的代碼實作和各種工具軟體。

除了精妙的設計理念外,比特币最為人津津樂道的一點是發明人“中本聰”到目前為止尚無法确認真實身份。也有人推測,“中本聰”背後可能不止一個人,而是一個團隊。這些猜測都為比特币項目帶來了不少傳奇色彩。

2.比特币的意義和價值

直到今天,關于比特币的話題仍充滿了不少争議。但大部分人應該都會認可,比特币是數字貨币曆史上,甚至整個金融曆史上一次了不起的社會學實驗。

比特币網絡自 2009 年上線以來,在無人管理的情況下,已經在全球範圍内 7×24 小時運作超過 8 年時間,成功處理了幾百萬筆交易,甚至支援過單筆 1.5 億美元的交易。更為難得的是,比特币網絡從未出現過重大的系統故障。

比特币網絡目前由數千個核心節點參與構成,不需要任何中心化的支援機構參與,純靠分布式機制支援了穩定上升的交易量。

比特币首次真正從實踐意義上實作了安全可靠的去中心化數字貨币機制,這也是它受到無數金融科技從業者熱捧的根本原因。

作為一種概念貨币,比特币主要希望解決已有貨币系統面臨的幾個核心問題:

被掌控在單一機構手中,容易被攻擊;

自身的價值無法保證,容易出現波動;

無法匿名化交易,不夠隐私。

在前文中曾探讨過,要實作一套去中心化的數字貨币機制,最關鍵的是要建立一套可靠的交易記錄系統,以及形成一套合理的貨币發行機制。

這個交易記錄系統要能準确、公正地記錄發生過的每一筆交易,并且無法被惡意篡改。對比已有的銀行系統,可以看出,現有的銀行機制作為金融交易的第三方中介機構,有代價地提供了交易記錄服務。如果參與交易的多方都完全相信銀行的記錄(資料庫),就不存在信任問題。可是如果是更大範圍(甚至跨多家銀行)進行流通的貨币呢?哪家銀行的系統能提供完全可靠不中斷的服務呢?唯一可能的方案是一套分布式賬本。這個賬本可以被所有使用者自由通路,而且任何個體都無法對所記錄的資料進行惡意篡改和控制。為了實作這樣一個前所未有的賬本系統,比特币網絡巧妙地設計了區塊鍊結構,提供了可靠、無法被惡意篡改的數字貨币賬本功能。

比特币網絡中,貨币的發行是通過比特币協定來規定的。貨币總量受到控制,發行速度随時間自動進行調整。既然總量一定,那麼單個比特币的價值會随着越來越多的經濟實體認可比特币而水漲船高。發行速度的自動調整則避免出現通脹或者滞漲的情況。

另一方面,也要冷靜地看到,作為社會學實驗,比特币已經獲得了巨大的成功,特别是基于區塊鍊技術,已經出現了許多頗有價值的商業場景和創新技術。但這絕不意味着比特币自身必然能夠進入未來的商業體系中。

3.更有價值的區塊鍊技術

如果說比特币是影響力巨大的社會學實驗,那麼從比特币核心設計中提煉出來的區塊鍊技術,則讓大家看到了塑造更高效、更安全的未來商業網絡的可能。

2014 年開始,比特币背後的區塊鍊技術開始逐漸受到大家關注,并進一步引發了分布式記賬本(distributed ledger)技術的革新浪潮。

實際上,人們很早就意識到,記賬相關的技術對于資産(包括有形資産和無形資産)的管理(包括所有權和流通)十分關鍵;而去中心化或多中心化的分布式記賬本技術,對于目前開放、多元化的商業模式意義重大。區塊鍊的思想和結構,正是實作這種分布式記賬本系統的一種極具可行潛力的技術。

區塊鍊技術現在已經脫離比特币網絡自身,在金融、貿易、征信、物聯網、共享經濟等諸多領域嶄露頭角。現在,除非特别指出是“比特币區塊鍊”,否則當人們提到“區塊鍊技術”時,往往所指已經與比特币沒有什麼必然聯系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