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鎮守邊境防備突厥攻打遼東,一起認識下唐朝名臣張儉說起唐朝的大将,李靖、尉遲敬德、秦瓊我們耳熟能詳,今天向大家介紹一位唐朝鎮守邊境 ,防備突厥,攻打遼東的人物——張儉。

作者:月球人修鋒

張儉(公元590-650年),字師約,唐京兆新豐縣人,是高祖李淵的從外孫、先祖幾代都是武官出身。受其家庭影響,從小耳濡目染,他自幼習武,技藝超群,青年時期,随外祖父帶兵打仗,英勇善戰,以戰功封為右衛郎将,後又升為邊關重鎮朔州刺史(唐代的州大緻相當于現在的地級,是以州的刺史大緻相當于現在地級市市長的職位)。

鎮守邊境防備突厥攻打遼東,一起認識下唐朝名臣張儉說起唐朝的大将,李靖、尉遲敬德、秦瓊我們耳熟能詳,今天向大家介紹一位唐朝鎮守邊境 ,防備突厥,攻打遼東的人物——張儉。

唐代初期,西北邊塞最強大的民族部落是突厥颉利可汗,時常侵掠、欺侮鄰邦弱小民族,搶劫民财,并且以君主自足,私發诏令,甚至連唐朝鎮守邊關的官員都畏其強悍,不敢輕舉妄動,于是朝廷就派張儉前去撫邊。他到任後,經過觀察,親自了解掌握時機情況,當機立斷,采取“以柔克剛”的政策,一方面抵禦突厥所為,一方面教育州民發展生産,營田備荒,一年就收獲十萬斛(10鬥為斛)糧食,使人民得到了溫飽,生活安定,州民都擁護他。這樣以來,突厥的首領才從内心誠服,再也不敢妄作非為,進而穩定了邊疆局勢。他在任期間,團結周邊的思結族以及漠北幾個少數民族部落,勸谕各民族和睦相處,大力發展農牧業生産,抵禦自然災害,以富濟貧,共渡難關,使邊寨地區社會長期安定。

張儉被調勝州任職後,接任期朔州的官員,改變了以前處理民族關系的政策,采取強制政策,以大漢族主義而自足,立即引起了少數民族騷亂事件連續發生,邊疆局勢再度緊張,激發了思結族對唐王朝的不滿。對此情況,邊疆官員不但不反思自己的過失,竟向朝廷報:“思結部族叛亂”。皇帝聞報震怒,正議發兵征讨,恰好此時張儉以母喪守孝在家,立即脫去孝服上朝面君。他向皇帝詳細陳述了邊疆的實際情況,請求為使前去安撫。得到皇帝聖旨後,他不要一兵一卒,單身獨騎來到思結族區,會見了頭領,宣谕了朝廷的旨意,大小頭目們聽後心領神會,無不心服口服,情願歸順唐朝,進而避免了一場戰争,這件事處理得很好,受到了朝廷贊賞,提升他為代州都督。

鎮守邊境防備突厥攻打遼東,一起認識下唐朝名臣張儉說起唐朝的大将,李靖、尉遲敬德、秦瓊我們耳熟能詳,今天向大家介紹一位唐朝鎮守邊境 ,防備突厥,攻打遼東的人物——張儉。

在代州任職期間,他上司人民墾荒種田,把多年因戰争荒蕪了的大片土地種上了糧食,使貧苦的邊塞人民豐衣足食。他又在當地實行“平籴法”,豐年收購群衆的餘糧存入官庫,荒年平價售出救濟災荒,進而解決了群衆生活和國家儲糧備荒的重大問題。在他的轄區内,各民族都勤勞生産,達到空前團結。後來,東北邊塞與營州相鄰的契丹、高麗等部族不斷來犯營州,故意挑起事端,朝廷又調張儉任營州都督兼護東夷校尉。

其實這個“平籴法”最早是在戰國時被李悝相魏文侯在實行變法時提出的。 李悝指出:“籴甚貴傷民”,“民傷則離散”;“甚賤傷農”,“農傷則國貧”。“善為國者則使民無傷而農益勸”,兼顧生産者和消費者的利益,其辦法就是平籴。即将年成分為熟年和荒回年,國家于熟年在市場上籴糧,荒年粜糧,以穩定糧價。這種方法“行答之魏國,國以富強”,效果良好。

公元645年,唐太宗禦駕親征高麗,為什麼要打高麗?其實高麗曾經和唐朝互通友好,公元624年時,高祖李淵還冊封高麗國王為上柱國以及遼東君王。然而這個唐朝的遼東君王倚仗身畔有突厥的支援和百濟作為盟友,經常侵犯連年向唐朝納貢的新羅,甚至唐太宗下诏書也不予理會。很顯然是因為身邊有盟友在側,是以對唐朝進行試探,然後太宗皇帝便下定決心要平定高麗。

鎮守邊境防備突厥攻打遼東,一起認識下唐朝名臣張儉說起唐朝的大将,李靖、尉遲敬德、秦瓊我們耳熟能詳,今天向大家介紹一位唐朝鎮守邊境 ,防備突厥,攻打遼東的人物——張儉。

于是太宗拜張儉為行營總管,率領諸蕃騎兵為六軍前鋒指揮。張儉從新路進攻,擊潰敵軍,所向無敵,直驅遼東,攻破了建安城,殲敵無數,立下了不朽戰功,為盛唐安定東北邊塞做出了巨大貢獻,被加封皖城郡公、東夷都護。

唐高宗永徽元年(公元650年),張儉辭世,享年60歲,死後加封金紫光祿大夫。張儉兄弟三人,兄名大師,封大仆,華州刺史;弟名延師,封左衛大将軍,範陽郡公,典羽林軍30年,未曾有過。兄弟三人門前都立有戰戟,時稱“三戟張家,鄉裡都很榮耀”。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