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上所述,資料顯然遠比大衆媒體或政策聲明中所講的更加複雜。即使在特定研究或學術領域範圍内,資料仍十分巨大且笨拙。雖然研究類資料的期刊論文、會議論文、白皮書、報告和聲明等相關文獻不斷産生,但它們隻是冰山一角。本書是第一部從社會、技術和政策等宏觀視角評估資料問題,并借鑒跨學科執行個體的專著。本書采取已被數字時代遺忘的更具一般性的學術探究方法(Borgman 2007),進一步闡釋上述執行個體提及的資料相關利益的根本性擴張。
雖然本書的目标非常宏偉,但其更多地闡釋了資料的本質及其在學術中扮演的角色和使用問題。書中将理論、論據和實踐互相交織在一起,盡可能明确交叉部分并闡釋其含義。這裡将基于學術研究事業在可預見未來的關鍵挑戰,探索當代問題,并提出相應論點。本書将上述問題抽象為六項挑戰,以推動學術事業利益相關者之間進行更具深度的對話。
1.資料的再現、共享和重用問題已經讨論了幾十年,甚至在某些情況下已長達幾個世紀之久。闡明研究類資料的擁有者、控制者、使用者和維護者等問題将有助于判斷研究類資料的價值挖掘方式及其挖掘者。
2.跨情景、随時間的知識遷移依舊很難實作。資料的某些形式和表示很容易實作跨學科、跨情景和随時間共享,但大部分依舊不行。了解何為重要的資料特征可以為學術實踐以及政策和知識基礎設施建設投資指南的制定提供必要資料。
3.雖然學術出版物的形式和流派不斷增加,但其功能依然保持穩定。資料在學術交流中扮演的角色與其在期刊論文、書籍或會議論文中不同。把資料看作出版物不僅增加了資料利益相關者面臨的風險,還不利于探索新型學術交流模式。是以,必須從不同利益相關者的角度出發審視資料的學術功能。
4.學術成果正以開放擷取出版物、開放資料和開源軟體等方式進行更為廣泛地傳播。資料和出版物在學術中扮演的不同角色會直接影響傳播動機、途徑和實踐。學者、圖書館、高校、資助機構、出版社和其他利益相關者都尚不了解提供開放擷取資料服務的意義所在。
5.為适應開放擷取資料、資料密集型研究、新技術、社交媒體以及實踐和政策方面的變化,知識基礎設施正在進一步發展。部分利益相關者的收益增加了,而其他人的收益卻減少了。成本、效益、風險和責任正在重新配置設定。新型專業知識十分重要,但具體應用會因具體情境和研究領域而有所差異。
6.知識基礎設施已發展并造福了幾代學者。知識基礎設施的設計與相關政策制定需要長遠眼光,但其研究經費卻是短周期的。知識基礎設施的實質性投資對當下乃至今後更長遠時期研究類資料的擷取、維護和挖掘而言,都十分必要。這些投資具有連續性,因為今天的選擇決定了明天甚至更長遠時期資料以及其他資訊資源的可用性。
這些挑戰将在十章範圍内分三部分進行探讨。第一部分即前四章,是資料和學術綜述,為上述六項挑戰的詳細展開奠定基礎。第二部分由三章組成,具體探讨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人文學科領域的多個案例,并為每個挑戰提供論據支撐。資料政策與實踐組成了第三部分:第8章采用比較分析法論述跨學科、跨情景的資料可用性和有效性;第9章探讨了資料的信譽、歸屬和發現問題;第10章總結了儲存何種資料及其原因。最後一部分總結了六項挑戰對學術實踐和研究政策的意義,并提出需要進一步解決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