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段時間,微網誌有個熱搜話題,就是某些南韓網友稱江疏影是南韓名字姜素英的音譯,且腦洞大開地聲稱她是北韓時代被抓到清朝的韓民族後裔。
針對這一搶血脈的鬧劇,江疏影隻在社交平台發了一句詩“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暗示自己的名字其實是取自宋朝的一首詩,與南韓毫無關系。
其實,南韓不止一次這麼做了,比如之前就有南韓史學家稱孔子出生于南韓,且稱是南韓人首先發明了漢字,并要為漢字申遺。
再這麼下去,真怕哪天喝茶的時候,突然有南韓茶友說,茶是源自南韓的。。。
其實,關于南韓茶是如何起源并發展的,史書上有明确記載。
早在新羅時代,新羅為求佛法,派遣大批僧人來中國學習,他們在唐朝接觸到了飲茶,并于回國時将茶葉和茶籽帶回了新羅。
《三國史記·新羅本紀·興徳王三年(828年)》載:冬十二月,遣使入唐朝貢,文宗召對于地理(亦稱智異)山。茶自善德王有之,至此盛焉。”
善德王在位時間為公元632至647年(相當于中國唐太宗貞觀六年至二十一年),也就是說,茶葉在唐朝初期或之前,就已經傳入北韓。
北韓史書《東國通鑒》中也有記載:“新羅興德王之時,遣唐大使金氏,蒙唐文宗賜予茶籽,始種于金羅道之智異山。”
這裡的史料明确指出,新羅于唐朝時從我國引進茶籽并開始種植。
雖然新羅興徳王時已經開始種植茶樹,不過受限于生産水準,是以當時産的茶葉其實品質并不高,而且味道非常苦澀。是以,從唐朝到宋朝,當時的上流社會仍然喜歡來自中國的茶葉。
比如北宋宣和六年(1124年),徐兢奉命出使高麗時就寫到:“土産茶,味苦澀不可入口,惟貴中國臘茶并龍鳳賜團。自錫赉之外,商賈亦通販。故迩來頗喜飲茶。益治茶具,金花烏盞、翡色小瓯、銀爐湯鼎,皆竊效中國制度。
這裡提到的臘茶與龍鳳團茶都是末茶,需要碾成粉末再品飲,由此可見,宋代的點茶方式也已經傳播到了北韓。
另外,其中提到的金花烏盞(黑釉茶盞)、翡色小瓯(青瓷茶杯)都是宋代點茶的代表器具。由此可見,南韓時期的泡茶法與茶具,基本都是仿效中國的。
元末明初時,我國開始流行葉茶沖泡方式,這一方式也傳入了北韓。高麗末期李穑的詩集《牧隐集》中有《煎茶即事》及《茶後小詠》等詩,後者有“小瓶汲泉破铛烹,露芽耳根頓清靜”的詩句,應該是将茶葉放到鍋裡煎煮之意。
而北韓《李朝實錄》太宗二年(1402年)五月壬寅條下記載贈茶給明朝使臣,贈的茶為“雀舌茶”,雀舌曆來是一芽二葉之芽茶的稱謂,可見葉茶已在當時占據主流。
從抹茶到煎茶的轉變,可以說同步反映了我國從宋代到明代飲茶風氣的轉變。
也正是在這段時期,北韓形成了一套有規範程式的茶會制度,稱為茶禮,比如接待明朝使者時就很講究茶禮,從持瓶、泡茶、敬茶到飲茶,都有一定的規範。
随着茶禮器具的完備以及泡茶技藝的發展,茶禮越來越規範,逐漸演變為茶道。
南韓茶道受儒家思想影響最大,以“和、敬、儉、真”為宗旨,和即心懷善意,敬即彼此敬重,儉即不事奢華,真即以誠相待。南韓茶禮種類繁多,各具特色,包括接賓茶禮,佛門茶禮,君子茶禮,閨房茶禮等諸多形式。
是以說,南韓的茶與茶道,與日本一樣,都是源自中國的。
參考資料:1、《第一次品綠茶就上手圖解版》,王嶽飛、周繼紅主編,旅遊教育出版社2016年6月第1版;2、《南韓茶文化簡史》,陳文華,農業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