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參與到與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 / IoT)相關的行業對話時,我對整個行業的發展充滿疑問。“ 物聯網”和 “萬聯網”(Internet of Everything)有什麼差別?這場變革現今是處于啟蒙階段,亦或已在進行,還是更應被視為一種未來的發展趨勢?對于企業而言,這又将帶來怎樣的挑戰?
從最基礎的層面來看,物聯網是機器和裝置間的網際網路絡。而在此網絡中與網際網路相連接配接的“物”可以是車,可以是健身手環,也可以是冰箱。作為物聯網概念的巧妙擴充,萬聯網可以通過資料和指令的形式實作人與機器的智能連結。物聯網和萬聯網旨在達成裝置(包括人在内)間的互相連通,實作以往無法實作的功能:比如當您休息時心率過高,會有裝置進行報警提示;或根據個人對于室溫的喜好, 裝置能夠在您進入房間前進行自動調整。
物聯網并不是一個極其“未來”的概念。事實上,它已在很多産業内經曆了多年的演變和發展。我們經常在不同行業的現有應用中看到的“智能”二字,這其實就是IoT的應用執行個體,比如“智能房屋”, “智能城市”等。許多這樣的智能化應用都已經在推進。以“智能貨運物流”為例,通過對互相連通的車輛進行統一管理,來改善調配時間、油料消耗等等。目前,聯邦快遞和UPS都已采取了這種做法。而沃爾瑪和塔基特百貨也在利用同樣的技術來對不同位置的存貨進行管理。
目睹了其早期的發展成果,我們正在見證新興擴充的物聯網開始崛起。通過此前與不同行業公司的深入交流,我發現很多企業都已在相當長的時間内實作了“ 物聯網”這個概念。既然如此,為什麼大家都把“ 物聯網”視為一個新興事物?
其中的一個原因是,使用案例在變。在草根和DIY盛行的年代,許多公司都是從頭做起。通過自制硬體和軟體、自建僅允許授權手機頻段接入的網絡而搭建了複雜的系統。而這些孤軍奮戰的努力也為現在帶來了重要的影響。取代了之前的獨立行動,跨公司從業者的投入使得了物聯網的發展看似成為了一種潮流。
利用現有技術而避免全面的重新開發同樣促進了物聯網的發展。計算機技術正無處不在地飛速發展,你手中的手機可能比早先的超級計算機還要強大,而其尺寸、能耗及成本的優勢更是雲泥之别。值得注意的是,這種勢不可擋的發展并無減緩趨勢。
同時,這些已可友善接入網際網路的計算裝置為裝置間的互相連接配接提供了基礎。依靠網際網路,裝置的通路和控制也變得更加容易。
但是,物聯網的前進之路也并非一馬平川。
首先,裝置間的協同性和統一連接配接層的缺失就是無法忽視的重要問題。目前許多裝置使用着不同的通訊協定,而有些裝置可能根本沒有完整的TCP/IP堆棧 (這并不能算作壞事,技術專家隻是不想讓智能燈泡這樣的東西也存在漏洞)。以AllSeen Alliance、Open InterConnect Consortium及Thread Group為代表的一些組織都試圖在協同性這個問題上建立統一的标準。但即便某個行業設定了一定的标準,複雜多變的實施過程也不能保證不同裝置之間的相容性 和正常通訊。目前,企業仍需建立自己的轉譯層來保證裝置間的協同性。
第二個挑戰在于資料的流入規模,這涉及到資料收集、采集和分析等多方面問題。許多用例要求通過接入裝置采集包括實時監控和曆史記錄在内的相當數量的資料。當今多數基礎設施都能夠擴大從資料中心到裝置的流出資料規模,但從裝置進入資料中心就會變得非常困難。除此之外,當企業收集到的資料達到PB級别時,存儲就成為了下一個難題。綜上所述,企業必須找到最佳方案來管理從裝置上收集到的資料,而且還要擁有相應的工具,保證這些資料在有效時間内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缺乏能夠避開資料中心,在裝置間直接實作資訊和指令實時傳遞的中介是第三個挑戰。當然,根據不同情況,資料中心同樣不失為一種可靠選擇。但随着裝置的不斷增多,資料中心進出口的瓶頸會造成延遲和其他問題。
讓大家普遍最為頭痛的第四個挑戰便是安全問題。針對網際網路和不同的接入裝置,我們已看到一些覆寫範圍廣、效果驚人的攻擊。試想一下,無論家用或企業級的互聯裝置,如接入網際網路的交通訓示燈,恒溫器,或醫用監控裝置遭到攻擊,後果都将非常可怕。
盡管物聯網的最終實作仍面臨着各種問題,但通過智能化接入裝置的使用和普及,企業和個人不斷完善的能力正快速推進着物聯網的發展。(文/Akamai首席技術官Kris Alexander)
原文釋出時間為: 2015年02月10日
本文來自雲栖社群合作夥伴至頂網,了解相關資訊可以關注至頂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