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循環經濟格局下,未來都市圈和城市群的發展将面臨哪些機遇和挑戰?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紅星新聞、澎湃新聞、南方都市報、北京青年報四大主流媒體強強聯手,共同推出“‘城’勢而上——探尋中國高品質發展動力源”特别策劃,以一組深度觀察和一場線上論壇,為城市群未來發展之路貢獻亮和光。
今日上午,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王一鳴在《城“勢”而上——探尋中國高品質發展動力源》線上論壇發表主題為《新發展格局下我國都市圈發展的新特點》的主題演講。王一鳴長期以來對都市圈、城市群等相關問題有深入研究。就城市群都市圈發展趨勢、内陸城市機遇等問題,王一鳴也接受了紅星新聞的獨家專訪。

都市圈成為新風口
各地不要追求同質化發展模式
紅星新聞:多地城市圈相繼啟動,都市圈已成為“新風口”。您認為什麼樣的區域适合更好發展都市圈,有沒有什麼前提?
王一鳴:通常意義上,都市圈是城市群内部以超大特大城市或輻射帶動功能強的大城市為中心,以約1小時通勤圈為基本範圍的城鎮化空間形态。培育發展都市圈,一是要有一個輻射力比較強大的核心城市。沒有核心城市的區域很難稱得上是都市圈。二是要有足夠的腹地空間,周邊區域能夠支撐核心城市的發展。三是要有比較發達的交通等基礎設施網絡。四是核心城市和周邊區域要有比較緊密的經濟聯系和産業分工。五是要有較高的經濟發展和城鎮化水準。現在,很大城市都想發展都市圈,但可能有些城市還不完全具備條件,不能急于求成。
紅星新聞:各地都市圈發展應該如何有側重,如何避免趨同?
王一鳴:各個都市圈資源禀賦和發展條件不完全一樣,經濟結構和産業形态也有很大差異。要避免趨同,就要突出各個都市圈的發展特色。像上海都市圈、北京都市圈、廣州都市圈、成都都市圈、武漢都市圈,應該說都是有差異的,需要強化差異性,而不是趨同性。當然,都市圈發展都有共同規律,但是在發展方向上要更加專業化,更加突出特色。以成都和重慶為例,成都是電子工業、生物醫藥等産業占主導地位,重慶是機械制造、汽車、機車為主的産業體系。這兩個産業體系顯然不一樣。要根據各自條件和産業基礎去打造各具特色的都市圈,不能追求同質化的都市圈發展模式。
紅星新聞:您之前說過城市群和大都市圈在國内大循環中的地位會上升,未來5年上升趨勢應該是什麼樣的?
王一鳴:總體上看,我國經濟發展在空間上還處在集聚階段,不是分散化趨勢。近年來,無論是高技術産業發展,還是數字化産業發展,都是向中心城市聚集的。城市群和大都市圈有比較發達的高等教育體系、科研體系,也有比較雄厚的人力資本基礎。知識和技術密集型産業,往往都是趨向城市群和大都市圈的。這些産業發展又會吸引更多高端人才,吸引更多高端人力資本,形成一個累積循環。從未來5年看,城市群和大都市圈在國内大循環中的地位還會繼續上升。
如何成為國際級城市群?
規則規制标準要向國際慣例看齊
紅星新聞:我國的主要城市群要如何成為國際化城市群?
王一鳴:打造國際化城市群,根本上還是要擴大開放,進一步提高開放度。從全國來看,沿海地區的國際化程度在迅速提高,更重要是内陸地區城市群要進一步提高開放度。随着“一帶一路”建設加快推進,原來深居内陸的中心城市現在已經越來越具備條件,比如像成都、西安,由于中歐班列的開通,正在成為内陸地區貨物進出口的集散地,成為一個樞紐。這些城市正在從相對封閉的内陸城市,逐漸發展成為面向國際市場的、開放度不斷提高的中心城市。從這個角度說,内陸中心城市國際化水準也在不斷提高。打造國際化城市群,就要堅持擴大對外開放,而且是更高水準的對外開放,不僅是要素流動型開放,更重要的是制度型開放,更加注重規則規制對接國際高标準市場規則體系。
成都國際鐵路港
紅星新聞:随着雙循環的格局,内陸地區的區位條件有所改善,這為内陸地區的城市群發展帶來哪些優勢?
王一鳴:内陸地區的一些中心城市本來就是國内大循環的節點,比如武漢素有“九省通衢”之稱,本來就是貨物人員集散的樞紐。随着内陸地區進一步擴大開放,内陸地區城市群對外開放功能在逐漸形成,成為進出口貨物的集散地,國際循環功能也在增強。新發展格局下的内陸地區的城市群,應該更有條件發展成為“雙循環”的樞紐,無論是國内貨物的交換,還是面向國際市場的貨物進出口,都能在這些城市群集散交彙,這将為内陸地區城市群增強“雙循環”的功能創造有利條件。
如何避免都市圈的“大城市病”?
核心區周邊培育建設各具特色中小城市
紅星新聞:未來都市圈的發展,如何更好避免“大城市病”的出現?
王一鳴:都市圈要在周邊地區培育發展中小城市,使其疏散核心圈的一些功能,這樣就會分解核心圈的壓力。研究表明,我國大都市圈人口分布呈現核心區密度特别高的時空特征,即中心城區擁擠效應較高,外圍區域集聚效應不足,在中心城區往往形成較為嚴重的“大城市病”。教育、醫療等公共資源也主要集聚在中心城區。如果在周邊中小城市均衡分布公共服務資源,就可以吸引核心區的功能向周邊中小城市疏解。這是在空間上解決大城市病的一個有效途徑。
在周邊培育建設各具特色的中小城市,然後用高速軌道将其連接配接起來,一方面可以疏解核心區的功能,另一方面也可以使都市圈的功能在空間分布上相對均衡。
紅星新聞:中心城市對周邊城市的帶動應該從哪些方面入手?
王一鳴:首先,要推進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用高速軌道交通和高速通道将周邊中小城市與核心區聯通起來,這是基礎條件。其次,産業要有合理分工。周邊的中小城市要有專業化分工和特色,就可以把核心區的多種功能疏解出去。比如,北京集聚了大量大型企業總部、高等院校、科研機構,都可以按專業化分工要求,疏解到周邊中小城市。再者,優質公共服務要大緻均衡配置,使周邊中小城市不會覺得公共服務水準有過大落差。再寬泛一點,還包括生态環境建設。周邊中小城市空間相對開闊,可以加大生态環境建設力度,增強吸引力。
未來十年70%經濟增長潛能都來自城市群?
高端生産要素都在向都市圈城市群集聚
紅星新聞:為什麼會說未來10年70%以上的經濟增長潛能都來自城市群?
王一鳴:可以從兩個視角去觀察。一是現在城市群的經濟總量大體就占全國經濟總量70%。沿海三大城市群——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占比約為40%,再加上内陸地區的城市群,經濟總量占比也有30%。加在一起總量上就有70%。如果要算增量,占比甚至更高。二是優質的高端要素,都在向城市群和大都市圈流動。今年畢業900萬大學生,看大學生的流向,就知道要素的流動方向,這也決定了城市群在經濟增長中的潛能。高端生産要素,包括人才、知識、技術、資料,都在向城市群和大都市圈集聚,産業更高端,效率也更高,在未來的産出份額就會更大。
紅星新聞:您此前談到過“循環屏障”,比如說卡脖子問題或者産業鍊的問題,這些對都市圈的發展有什麼影響?
王一鳴:我覺得都市圈在解決技術被“卡脖子”問題上能夠發揮更大的作用。要解決被“卡脖子”問題,依托力量也主要集聚在大都市圈。要解決“卡脖子”問題,就要從源頭做起,從基礎研究做起,從原始創新做起,從底層技術做起,這些大都市圈最具備條件,也最有優勢。國家規劃建設的大科學工程,主要配置在大都市圈。比如北京、上海、廣州、合肥,都建了一批大科學工程。這些都市圈要打造成國家綜合科學中心,要在基礎研究上取得突破,為攻克關鍵核心技術奠定基礎,為我國在國際科技競争中赢得主動創造條件。這決定了大都市圈在未來國家科技創新和解決被“卡脖子”問題方面,都起着關鍵作用。
懷柔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高能同步輻射光源效果圖
如何推進公共服務均等化?
都市圈先推進,就能推動更大範圍公共服務均等化
紅星新聞:此前您建議都市圈、城市群内部先推進公共服務的均等化,您認為應該優先推行哪些?
王一鳴: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在都市圈範圍内更容易做,也最有條件去做。比如,通州建設北京城市副中心,北京一些三甲醫院在通州辦分院,一些重點學校在通州辦分校,這就是推進公共服務均等化的具體路徑。範圍過大,差距就更大,推進公共服務均等化的難度也将增大。都市圈率先實作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就能為更大範圍内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創造條件。
紅星新聞記者 王田 北京報道
編輯 陳怡西
(下載下傳紅星新聞,報料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