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網際網路+”時代,漫談影響使用者體驗的X因素

如今,網際網路不僅僅是用來提高效率的工具,還是建構未來生産關系和生活方式的基礎設施,過去十年對于網際網路來說,無論是門戶、遊戲、C2C、O2O等等,都是以改變應萬變。而從Web 1.0到4.0時代,唯一能夠确認的是網際網路的發展都會遵從“以人為本”的思想,使用者是中心,真實場景下的使用者體驗才是值得關注的第一要素。聽雲技術副總裁吳靜濤先生今日亮相靈雀雲客戶大會與在場嘉賓暢談使用者體驗。

使用者體驗中出現的性能問題會帶來哪些影響?

談到使用者體驗,吳靜濤先生将其細分成了“可用性、快速、互動性、内容、便捷性、美觀”幾個部分,以Web性能對客戶的影響為例來說,網絡延時減少1秒鐘帶來的差距是頁面轉換率将提升7%,頁面浏覽量提升11%,随之使用者滿意度将整體提升16% 。

在生活中線上支付的機會越來越多,通常一筆交易将通過首頁、清單頁、詳情頁、支付頁四個頁面完成,若頁面轉化率為50%,1秒延遲降低7%的轉化率,一次活動吸引100W使用者參與,10%有購買意向,獲客成本為300元。網絡延時減少一秒鐘,将會為使用者“賺”到:

1000000*10%*300*7%*57%*57%*57%=388905.3元

為什麼在網際網路領域要如此重視使用者體驗呢?根本原因在于使用者體驗提升,帶來了更大的月活數量,客單量逐漸增多,利潤也随之增加。網上管道品質提高,轉化率增高進而降低獲客成本。

複雜的網絡環境下有相當多的環節,任何一個節點出現問題都會直接影響到整體性能,可用性極容易下降,如果沒有及時發現瓶頸,造成伺服器崩潰甚至癱瘓,後果不堪設想。

入選Gartner APM魔力象限的要求是需要完成全部用戶端、全過程的監控,而聽雲正是符合所有要求才得以成功入選,回報各個應用的追蹤細節,将每一行執行效率慢的代碼都監控起來。

随着雲平台,容器等服務出現,以前各分職責的監控模式接近失效,真正的下一代“雲+端”應用性能管理平台應當是将用戶端到主機全部打通,從頭跟蹤每一段代碼,每一個SQL語句,Redis,MongoDB語句的時間偏移量多少,進而判斷應該如何查找問題。

“網際網路+”時代,漫談影響使用者體驗的X因素

為什麼不選擇自建監控系統?

使用者口中的“好、壞、快、慢、”是形容詞,關鍵還是需要數值化,類似行業均值這樣的參考,面對BAT網際網路體驗的對比,金融同行業的對比,各種應用過程的體驗對比,自建系統一時無法提供。

企業内部團隊無法覆寫了全部程式設計語言,而且不是位元組碼實作,是在應用中埋點的方式。

對于應用性能管理而言,最重要的是打通用戶端、浏覽器到服務端的全過程,全使用者通路過程的追蹤和分解,而了解移動網際網路開始,路由到資料中心,代理加密鑒權到背景,擁有從移動網際網路到背景DB位置全過程所有經驗的技術人才少之又少。

聽雲搭建的平台服務就是從業務系統可用性監控到業務節點流監控,用戶端評分再到業務管理分析,平台搭建完成後繼續提供7*24小時的主動式客服。

“網際網路+”時代,漫談影響使用者體驗的X因素

最終希望的是改變以前的資料中心運維模型,打通整個平台,讓研發、運維、業務團隊在同一個平台看到整個真實代碼的執行效率。

“網際網路+”時代,所有人都想做到的同時也是聽雲的目标是在使用者投訴前發現和定位問題,并提出快速解決問題的方法。利用平台加服務的方式,降低使用者的營運成本,提升IT營運效率,使使用者享受到最好的體驗。

原文釋出時間為:2016年04月25日 

本文來自雲栖社群合作夥伴至頂網,了解相關資訊可以關注至頂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