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春秋随候珠

作者:使用者pf508
春秋随候珠

春 秋 随 候 珠

方鵬霏

春秋随候珠民國時出土于陝西省漢中市勉縣定軍山下黃土地,珠徑2.46厘米,玉料呈白色,數千年的地下浸潤變成黃褐色,體成圓球狀,通體高浮雕蟠虺紋,孔呈大進小出喇叭狀; 做工精細,技藝精湛,質地溫潤,細膩華滋,取天之精華,吸地之靈氣,髙貴典雅,沉靜婉約,大氣磅礴。宋陳洙《厥水》詩:

厥涢雙水繞城隅,

高誼曾聞季大夫;

九十九岡風俗厚,

人人況已握靈珠。

此春秋随候珠屬國寶孤品,截止目前末見出土第二顆春秋玉珠,曆史上春秋随候珠也僅此一顆。據湖北《随州志》載:"随候出遊,見一大蛇傷斷,頓生憐憫之心,令人以藥敷而塗之; 一月後蛇愈,于夜中銜珠以報救命之恩"。又據《舊随州志》載: "蛇銜珠吐于堂外曰: 我龍王子也,感君活命,故來報德"。随候珠實物橫空出世就推翻了此神話故事,而确信春秋随國确有此客觀實體固有物。實際上曆史中的所有神話故事,都是人們對美好事物的崇拜、敬畏演義而出,反映出人民群衆的良好願望。是以,當代神話學研究者得出結論:神話是在先民幻想中、經過不自覺的藝術方式加工過的自然和社會形态,是古代自然與社會現實的一種曲折而非直接的折射。

随國,亦曰曾國,随曾并用,一國二名,恰如今日中國、中華通用一樣。其域地據《左傳.桓公八年》記地名“沈鹿”、“漢淮之間”、“速杞”等推測,應包括今漢水以東,桐柏山以南,廣水以西,鐘祥和京山以北地區。《史記.鄒陽傳》曰: "随侯之珠,和氏之璧,人間瑰寶,價值連城"。舊《辭海》載: "随候之珠,卞和之璧,皆至寶也,故随和并稱"。戰國時随候珠曾演義出《随珠彈雀》成語,和氏璧曾演義出《完璧歸趙》典故。

春秋随候珠

此随侯珠為父輩民國購之于一老僧。據僧講: "得之于三國古戰場定軍山下的漢江岸邊諸葛亮墓旁黃土地"。然許多史書載: 随候珠與和氏璧早巳失蹤。但又據不同史書的蛛絲螞迹整理: 随候珠原屬春秋随國國君所制,公元前706年楚武王打敗随國得到隨候珠。此後随候珠一直歸楚王室。楚文王令玉工制成和氏璧後,曆史上統稱“随珠和璧”,又曰“随珠荊玉”: 意思是珍寶中的極品。到了350年後的楚宣王時,秦國派使者提出觀看楚國的寶器。楚宣王便召令尹子西商議: “秦欲觀楚之寶器,吾随候珠和氏璧,可以示諸"?從此對話中可知兩寶确歸楚國。不知何時,也不知什麼偶然的機緣,随候珠和氏璧卻被魏國得到。魏白圭在交戰中丢掉了六座城池,卻知恥為勇的一舉奪取了中山國,為魏國立下了汗馬功勞。魏文候力排衆議,不聽讒言,中正方直地器重白圭,把随候珠和氏璧賞予白圭。距楚文王400年後的楚威王複得兩寶。楚懷王六年(前323),為表彰威震六國的楚魏襄陵之戰功臣,楚懷王将随候珠和氏璧賜予楚國令尹上柱國昭陽。昭陽在與賓客遊赤山時拿出供賓客觀賞,不意間卻被德行不佳的縱橫家張儀盜去。人們均懷疑張儀,但張儀卻甯不誠認。戰國時身兼五國宰相,辭鋒卓著,氣度非凡,具有雄才大略的燕國蘇秦得兩寶。蘇秦逝世後其後代在集市上賣此兩寶,被趙國的宦者令缪賢,用500兩黃金購得兩寶獻于趙惠文王。強大的秦國秦昭王知道此事後,主動提出以15座城池交換和氏璧,于是出現了蔺相如完璧歸趙典故和之後的随珠彈雀成語。

春秋随候珠

秦滅六國獲兩寶。這從李斯的《谏逐客令》中可佐證。李斯上書勸谏說:“今陛下緻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寶,垂明月之珠,此數寶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說之,何也”?意思是: 現在陛下得到了昆侖山的美玉,擁有随侯珠、和氏璧,身上垂挂着明月珠(珍珠),而這些珍寶都不是秦國出産的,陛下卻十分喜歡,這是何故呢?秦始皇聽從了李斯的意見,停止逐客令。并讓李斯書“受命于天、既壽永昌”篆書,令玉工孫壽刻印玺作為“傳國玉玺”。從此世上有了随候珠、和氏璧、傳國玉玺三寶。

秦亡漢興,劉邦從秦将處得到随候珠與和氏璧及傳國玉玺三寶。且定"受命于天、既壽永昌"為漢傳國玉玺。《漢書.西域傳.贊》記: "漢武帝陳設随候珠、和氏璧、傳國玉玺等稀世珍寶,向西域諸國使者炫耀漢帝國強盛"。漢宣帝建四寶祠,将随候珠、和氏璧、傳國玉玺等四件寶物奉若神明供奉。漢成帝時三寶藏于長信宮(後改長樂宮),由孝元皇太後掌管。王莽篡漢得三寶。

東漢後期,天下大亂,孫堅得三寶。袁紹動用軟硬兼施手段,反複勒索孫堅交出三寶,然終未如願。孫堅将三寶交由其妻密藏。三國時天下更加戰亂。孫堅死後,劉備取孫堅之女孫尚香為妻; 孫堅妻将三寶給與女兒孫尚香。 三國時劉備為漢中王,定軍山屬蜀國轄地,諸葛亮據漢中樂城經斜谷道六出祁山,北圖曹魏。孫尚香帶三寶嫁給劉備,三寶遺留漢中也就自然而然了。但蜀國劉備、諸葛亮又怎麼将随候珠丢棄于古戰場定軍山下漢江岸邊的黃土地? 史書無考,不得而知。

西漢《淮南子》曰: "随候之珠,和氏之璧,得之者富,失之者貧"。曆史上唐代詩聖李白卻記載了随候珠藏漢中。唐李白有詩曰: "彼美漢東國,川藏明月輝; 甯知喪亂後,更有—珠歸"。“漢東國”實際上是—個沒有公開的國号。《三國志.張魯傳》載:“民有地得玉印(秦傳國玉玺)者”,大家都認為這是“上天之意”的大吉兆。于是,衆人都想要尊張魯為“漢甯王”,成立“漢東國”。張魯的功曹閻圃勸谏道:“漢川的百姓,住戶超過十萬,财富很多而且土地肥沃,四面地勢險固,上可以匡扶天子,那就成為齊桓公、晉文公之流,最差也是窦融之類的人,可以不失富貴;現在承制設定官署,勢力足以決斷事務,不用稱王;希望您暫且不稱王,不要先招來禍患”。張魯聽從了閻圃的意見。沒有稱漢甯王,也沒對外打出“漢東國”旗号。隻是在教徒内部稱漢甯王和漢東國。民國時漢中市城固縣張魯五鬥米道活動中心的湑水河岸邊黨台村,曾出土過東漢末期三國時張魯五鬥米道的青銅鼎和漆器鐘等文物,每件的底部均有篆書銘文"東"字,這就佐證了張魯在教徒内部稱“漢東國”的事實。遺憾的是這些出土寶物卻流傳到了日本,近年還曾在日本的有關藝術品拍賣會上拍賣成交。毛澤東曾贊揚過東漢末年稱霸漢中的漢甯王張魯。1958年12月,中共中央八屆六中全會在鄭州召開,會上印發了《三國志•張魯傳》,号召中央委員認真學習。中國共産黨的曆史上還沒有在中央全會上把古代的個人傳記作為會議材料下發研讨學習的先例,時至今日僅有《張魯傳》。在這次八屆六中會議上,毛澤東主席高度評價了張魯,他說:"漢中有個張魯,他搞過吃飯不要錢,凡是過路人,在飯鋪吃飯吃肉都不要錢。他搞了30年,人們都高興那個制度,這有種社會主義的作風。我們的社會主義由來已久了”。“川藏"即漢中藏。曆史上漢中為東川,四川為西川,"川藏”即東川藏。東西二川統稱天府之國。唐代李白怎麼知道随候珠川藏呢? 可見唐代時有書記載。并且李白還預言:“甯知喪亂後,更有一珠歸”。李白是人不是神,他能知道川藏随候珠,就可預言戰亂後的太平盛世随候寶珠定會磅礴問世; 同時也讓我們了解到唐代應有文字明确記載随候珠藏漢中,隻是在歲月的長河中此書不存在了。

春秋随候珠

今朝,太平盛世,春和景明,國之重寶随候珠果然從漢中橫空出世,真乃“萬方樂奏有于阗”。驚天世界殊,動地天下奇。曆經滄海桑田,國寶随候珠帶着曆朝累代帝王以及衆多将相的手溫,瑩瑩潤潤,秀雅别緻,精巧華滋地向世人姗姗走來,娓娓道出酸甜苦辣,坦言世态炎涼,叙述兵戈鐵馬......

戰國末期《墨子》曰:“和氏之璧,随侯之珠,三棘六異,此諸侯之良寶也”。遺憾的是,除大家所熟知和氏璧外,随侯珠卻鮮為人知。故随候珠需從質料上辨識,後世的猜測有五種!

一是蛇珠。蛇吐之珠,稱為虵珠。遠不及珍珠,故謂賤物。南朝 梁 任昉 《述異記》曰:“凡珠有龍珠,龍所吐者;虵珠,蛇所吐者; 南海 俗諺雲:虵珠千枚,不及玫瑰,言虵珠賤也。玫瑰亦美珠也”。 随侯珠又稱“靈蛇之珠”;據《舊随州志》載: "蛇銜珠吐于堂外曰: 我龍王子也,感君活命,故來報德"。随國是西周時期的一個諸侯國,堅守着東大門,從西周初期分封到被楚國滅亡,前後存在了近700年,後被國力強盛的楚國攻破都城而亡國,但随國君主随侯不是暴君!是德善仁慈的國君,“随侯出遊,見大蛇傷斷,頓生憐憫之心,令人以藥敷而塗之,蛇愈,于夜中銜珠以報随侯救命之恩”。蛇吐出來的珠子叫“虵珠”,見過的人很少,珠子品質比較差,比珍珠品質差多了,宋錢易《南部新書》曰:“ 西市胡人貴蚌珠而賤虵珠,虵珠者,蛇所吐爾,唯胡人辨之”。翻譯成白話文:西方的胡人認為蚌珠比虵珠珍貴許多,虵珠就是蛇吐出來的珠子,并不是稀有的珍寶,但是隻有胡人可以分辨出來,漢人用物以稀為貴的原理,認為虵珠比蚌珠更珍貴。可見,随侯珠能作為春秋二寶之一存在,它自然不是一般的虵珠。大量的古籍中都有相關記載,說“随侯珠如同夜明珠可以發光,甚至可以挂起來作為燭火使用”。可見這是生發開去的神話傳說,是演義而出的随侯珠!懂得光學原理的人都知道,可以發光之寶珠世界上其實是不存在的,就是金剛石發光原理也是在太陽光下暴曬或開水内加熱後置黑暗處發出晶體之光。

二是珍珠。古代的寶珠按材質分亦有蚌珠,也叫珍珠,是存在于地球已經有兩億年的物質了。漢《史記·龜策列傳》載:“明月之珠,出于江海,藏于蚌中”。故,有人認為随候珠即是珍珠;但珍珠一說并不成立!淡水珍珠一般不可能太大。珍珠最開始是碳酸鈣微粒,經過在貝類體内的生長,最後形成一顆皎潔的圓珠;如果蚌類攝入了其他特殊物質,也可能出現色彩不同的珍珠,十分漂亮;但随候珠神話傳說如同夜明珠一樣可以發光!自然界一些珍珠确實可以看起來發光,原因是珍珠上含有少量的有機物和極細微的水分子,具有良好的折光性,才使珍珠好像能發光一樣的熠熠生輝,這确實不是珍珠内部本身發光!世界上的紅寶石、藍寶石、綠寶石等所有寶石發光原理,如同珍珠一樣,均為良好的折射光。需要注意的是:珍珠和虵珠的儲存問題!珍珠和虵珠成分大概一緻,都含有機物,存放時間最長不超過100年,就會發生顔色變黃,自然降解變化,成語“人老珠黃”就是這個道理,在土中不會超過200年就自然溶解了;況且,珍珠和虵珠在戰火中容易被毀,在戰亂中容易流離,這一切均是一個不可逆轉的自滅過程。

春秋随候珠

高檔珍珠

三是瑩石珠。螢石是真的可以自然發光的礦物質,俗稱夜明珠,這是因為在形成過程中,螢石晶體内部受到來自火山岩漿的刺激,空隙中被電子充滿,刺激停止後,在太陽底下長時間暴曬或放水中加熱,拿黑暗中電子能量釋放,就會放出自然光亮。随侯珠發光原理是否與螢石一緻,世人暫且不得而知。

春秋随候珠

瑩石珠

四是玻璃珠。玻璃珠亦為料珠、琉璃珠,東漢王充《論衡. 率性》記:“以藥作珠,精耀如真,道士之教至,知巧之意加也”。明确提到:人為加工而成!戰國時随國己善于燒造玻璃珠。近年在曾侯乙墓中出土了173顆戰國時的玻璃珠實物,表面布滿圓圈紋,俗稱“蜻蜓眼”玻璃珠,最大者直徑2.3厘米。有人認為是文獻中所提到的随侯珠。但在出土現場即被考古學者和專家一緻否定不是随侯珠!原因:首先時代不符,是戰國而非春秋!其次是人工合成的火山料珠而非天然生成的寶珠!另外,随侯珠不會這麼多和材質不會如此低下。

春秋随候珠

戰國玻璃珠

五是玉石珠。随侯珠在戰末漢初《禹貢》載:“皆真玉珠也”。抛開神話傳說,玉石自然是随候珠上佳所選材料!因為玉石自古以來被皇家壟斷,被公認為稀世珍寶極品美玉!世界上的珍奇珠寶很多,其大小、形狀、材質、顔色各不相同,但共同點卻是美化人類生活;排除四類珠而外,随侯珠最大的可能性就是曆朝累代皇室壟斷的美石“通靈寶玉”了,玉石聚天地之精華,吸日月之光輝,被皇帝制成随候珠極有可能,也沒有第二種材料可取代其至高無尚的地位!當然,有人揣測,随侯珠有可能被秦始皇殉葬,在墓室“以代膏燭”!但至今秦始皇陵未發掘,如果是蛇吐虵珠或蚌内珍珠,早已化為烏有!如果是螢石或料珠,品質太差,與玉石不可同日而語,就是一窺其容也沒法和玉石制成的随侯珠相提并淪!随侯珠與和氏璧并稱為“春秋二寶”,是十分珍貴的寶物,如果有朝一日,考古專家終于打開了秦始皇的陵墓,并發現了螢石材質、玻璃材質、玉石材質的三珠,世人依然認為玉石材質的珠子會是随侯珠!并以此感到欣喜,以此認定為國寶!因為玉石的背景有太多故事,一件玉石器物的價值,既是原料難得,又是皇室高貴,還是技藝高超,其承載曆史豐盈、底蘊厚重、皇室寶物,國寶當之無愧。

春秋随候珠

當然,此珠是否确為随國君主所制随候玉珠? 君疑應在情理之中。但此玉珠确為春秋玉珠不假! 難道春秋會有第二顆随候玉珠嗎? 另外,有人還會懷疑: 随候珠為何會從漢中出土呢? 《三國志》《後漢書》《華陽國志》三部志書的“張魯傳”條目中均記載了“民有地得玉印者”。秦始皇“受命于天、既壽永昌”的傳國玉玺也是在漢中三國時出土,後張魯封寶庫曹操所得,這三寶東漢聚一起,古代史學家記載的不會有錯。既然“傳國玉玺”三國時能出土于漢中,随候玉珠自然也就會在漢中出土。中國曆史上最著名的三寶中兩寶,都出土于漢中,說不定和氏璧某一年也會從漢中出土。另外,《搜神記》載:“徑盈寸,純白而夜光,可以燭室”。春秋時度量衡尺子較小,一寸約等于如今的2.33厘米,此春秋玉珠徑2.46厘米,剛好"盈寸",與史書記載吻合;其次,“純白”,此玉珠顔色确為純白,隻是在地下兩千多年的實體化學作用,以及旬蒸月煨,玉色變成了秋葵色帶褐色斑,亦與史書記載相吻合。西漢《淮南子》将随侯珠記得很詳細:春秋時随國有斷蛇丘,随侯出行,見大蛇被打成兩斷,看其蛇有些靈異,便命随行者用藥救治,蛇立即能活動。此處便叫“斷蛇丘”;一年後,蛇銜明珠來報答随侯,“珠盈徑寸,純白,而夜有光明,如月之照,可以燭室,故謂之随侯珠,亦曰靈蛇珠,又曰明月珠;丘南有随季良(梁)大夫池”。蛇采用什麼形式送明珠?民間一說是随侯乘船時,突遇風浪,一大蛇于水中銜大珠獻上;另一說是深夜夢見一大蛇銜來明珠報恩,随侯醒來果見一明珠将室内照得如同白晝。珠發光照明顯然是神話傳說!抛棄發光照明随侯珠自然是玉石珠了。

“随珠彈雀”成語典故。随珠彈雀:比喻做事不知道衡量輕重,以極大的代價去擷取微小利益,極度得不償失。出處:戰國·宋·莊周《莊子·讓王》:“今且有人于此,以随侯之珠,彈千仞之雀,世必笑之。是何也?以其所用者重,而所要者輕也”。譯成白話文:從前有一個人喜歡打鳥,用珍貴的随珠,打千丈高空中的一隻麻雀; 世人一定會笑他,為什麼這樣呢?因為他所用的東西太貴重了,但所要的東西太輕微了。

成語故事:一、珠聯璧合:形容世間最美好的事物都在一起。二、随珠和璧(或随珠荊玉):形容珍寶中的極品。三、魯哀公聽說顔阖非常賢明,就派人給他送禮物請他出山,貧窮的顔阖不受;莊子就此事發表感慨: 顔阖無意于富貴,富資送去,他不歡迎, 這樣的人難得,而那些不惜犧牲生命去追求富貴的人就如同“以随侯之珠、彈千仞之雀”一樣不值得一一一對照今日一些黨政要員,把自已的黨性、原則、信仰、為國為民服務的崇高宗旨,抛棄一邊而A錢腐化、巧取豪奪,最終喪失一切,與“以随候之珠、彈千仞之雀”毫無二緻,就是弄個幾億十億百億也太不值得了。

春秋随候珠

2021年11月9日

作者簡介: 方鵬霏,陝西省作協會員,陝西兒童文學研究會會員,中國收藏家協會會員,已在國内外有關報刋雜志發表散文、報告文學、短篇小說等2000多篇,榮獲中、省、市有關報刋雜志各類征文一、二、三等獎和優秀獎20多次;出版發行有54萬字的散文集《秦巴攬翠》。

位址: 陝西城固縣委宣傳部(退休公務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