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比幹的世界》第12章 墨家先知 第3節

作者:比幹星空下

第3節 “墨十條”

有一種不具權威性的考證,墨子名翟,春秋戰國時期魯國人(一說為宋國人),約生于公元前468年,死于約公元前376年(此處所引墨子的生卒年僅供參考)。墨子傳為殷商朝的外服方國孤竹國(今河北秦皇島一帶)君主的後裔,本為墨台氏,後改為墨氏,是戰國初期品學兼優的思想家、政治家、軍事家、科技家、藏書家。墨子早年是儒家門人,效仿孔子的道德之術,膜拜堯舜大禹等上古聖賢,學習《詩》、《書》、《春秋》等儒家典籍,因不滿儒家門兒煩瑣的“禮”,覺得堯舜大禹這些上古聖賢不能幫助解決現實沖突和實際問題,便離經叛道,另立新說,在孔子儒家外圍聚徒講學,跟儒家打起了擂台賽,成為儒家的主要反對派。當時諸子學者以儒墨并稱,非儒即墨,二家并為顯學,初期的學術思想差異不大,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儒”、“墨”的稱呼乃是部分門中人士為了标榜誰更正宗而有意貼上的标簽,相當于自己給自己取的綽号,約定俗成下來,綽号便成了大名而且鼎鼎。

按照今人的研究方法,墨家思想歸納起來分為十大項,簡稱“墨十條”,即兼愛、非攻、尚賢、尚同、節用、節葬、非樂、天志、明鬼、非命,其中的“尚同”(俗稱“選天子”,民選君王)兼具原始部落聯盟禅讓制的孑遺和現代民主選舉制的曙光,也是曆代封建帝王如鲠在喉如芒在背并欲殺之而後快的颠覆性學說。

1、兼愛

“兼愛”是墨家最富有浪漫主義和理想主義夢想的超前主張,不妨稱之為“墨家夢”;墨家夢的代表性口号是“兼相愛,交相利”,墨家堅持人人生而平等,人與人之間應實作無差别的愛,而無視“世界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這一基本諸侯國情。墨家推崇的“兼愛”與儒家的“親親尊尊”并無根本沖突,隻是将儒家堅持的父兄慈、子弟孝、尊長友、年幼悌等宗族、親人處世準則擴充到陌生人和全人類。《論語》雲:“禮之用,和為貴。”儒家對此勸愛且禁惡的美好向往也表示贊賞,順便兼了一下,“兼愛”既是對儒家的揚棄,也是儒家的繼承和發展。

來而不往非禮也,惺惺惜惺惺,儒家也是欣賞墨家的,用父慈、子孝、兄友、弟悌,三綱五常,禮、恕等等儒家理論點贊墨家。恕就是禁止讨厭,禮就是勸進善心,不過換個名詞,友善儒家獨尊罷了。

墨家和儒家好比中華傳統文化一枚硬币的兩面,本無所謂是非對錯,一如釋迦摩尼當初創立佛教是出于無神論思想而後世卻将之改造成諸神崇拜一樣,儒墨的分歧與對立也是人為造成的,從兩小無猜到打離婚分家産,儒墨的蜜月期不超過周朝人的平均壽命。

2、非攻

骨髓裡浸透了“天下仁義”、“仁義天下”觀念的墨子反對一切侵略戰争和部分反侵略爾後侵略的戰争以及戰争對于敗者的傷害,傷人命、損其才。墨子覺得戰争本身是沒有意義的破壞行動,對于勝方而言,僅是獲得了數座城池和人口、稅收,得失皆不劃算。他在晚年提出了正義戰争與非正義戰争的模糊概念,不反對誅惡揚善的正義戰争,但是他對每場戰争的性質變化和階段轉折卻心裡沒譜。“春秋無義戰”,戰争的性質有時候也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如西周的文王和武王,原本是反對殷商侵略和壓迫的正義戰争,随着戰争态勢的階段性轉折,這場原本正義的“武王伐纣”戰争卻演變成了西周對殷商的侵略戰争和吞并戰争。時代的局限性決定了墨子在正義戰争和非正義戰争的認識上不可能走得太遠。

3、尚賢

戰國時局動蕩,武化吃香,文化喝辣,投筆從戎、棄文從商的知識分子少而又少,諸侯國的很多世襲貴族文不能安邦,武不能定國,腐朽無能,誰拳頭硬誰說了算,大諸侯對傳統分封制的敵意日趨濃烈,民間也有呼聲要求變革原有的不平等舊制度,取消王室、貴族和士大夫的特權。

來自社會底層的墨子指出,民雖下賤而不可以薄,呼籲統治者大膽從基層和底層發現、重用那些德才兼備的人才,不唯出身;他清醒地看到了來自社會底層的改革力量和創新力量,強調出身社會底層的人更要自立自強,個人奮鬥,反抗一切不平等不公正的舊制度舊秩序。有學者認為,墨子的這一觀點與馬克思提出的“無産階級隻有徹底解放全人類,才能最終解放自己”在東方和西方的時空隧道之中遙相呼應,一拍即合。

4、尚同

墨子曰:“天下之是以亂者,生于無政長,是故選天下之賢可者,立以為天子。天子立,以其力為未足,又選擇天下之賢可者,置立之以為三公。”現代西方民主的政治思想在中國早已有之,墨家學派是主要代表。

《墨子》“尚同篇”不僅提出了“選天子”、民選君主的主張,還給出了一套系統選拔各級政府官員的宏觀程式設計。這一相比于上古禅讓制傳統并無新意的思想意外打破了封建君主家族世襲的體制,與春秋戰國的封建主流政治産生了陰差陽錯的沖突和沖突。“尚同”思想在社會上迅速傳播,底層群眾率先覺醒,民主共和的政治運動漸有星火燎原之勢,直接危及到整個社會的意識形态和制度,各國君主坐不住了,王室、貴族和士大夫坐不住了,三心二意點贊墨家的儒家門兒坐不住了,連那些當慣了奴隸和仆從的基層官員也坐不住了,大家心裡都好怕怕。一場圍剿墨家的陽謀被諸子百家們擺在桌面上公開讨論。

彼時,古希臘城邦的民主政治運動在雅典等地風起雲湧,支援者和反對者勢均力敵,旗鼓相當。但是中國黃河流域諸侯國際的墨家運動就沒那麼幸運了,一個突發原因就是在各國的兼并戰争中,代表野蠻落後文明的西方人士聚集在嚴刑峻法、窮兵黩武的秦國帳下,要武化不要文化,要專制不要禮制,“選天子”純屬大逆不道,那麼多的英雄好漢都排着隊等着有朝一日當天子呢,墨家這一口号幾乎把各條道上的英雄好漢朋友都得罪了,誠可謂“泥鳅鑽鐵泥,不死脫層皮”。

有學者認為墨子的“尚同”、“選天子”主張無視基本國情,看上去很美,現實中幾無可操作性。即便放在當今發達的資訊社會,操作性也很差。人人生而平等隻是人格、尊嚴、生命權等方面的天然平等,社會不同個體間的體能、智力、知識、責任意識、擔當精神等等客觀上存在很大差異,這從網絡時代碎片化的無序的自媒體輿論即可略見,真要放開來選舉,一百個人裡頭沒準選出一百零一個天子來,到時候還不是要為誰當老大而打破頭,文化人想當然惹的麻煩,還要靠一刀切式的武化人出手收拾爛攤子。

5、節用

墨子毫不留情地抨擊世系貴族的不事稼穑、不勞而獲,質疑他們占據社會統治地位的合理性、合法性。他嚴詞譴責這些寄生性的統治者掠奪廣大底層群眾勞動創造果實的非法行為,辯稱正是他們這些人引爆的集團性消費和過度追求物質享受導緻老百姓群起效仿,入則藏奸,出則為盜,上梁不正下梁歪。墨子還觀察到萬物節制則陰陽和諧,借以勸說王室、貴族和士大夫們節約開銷,更不要到處顯富擺闊,耀武揚威。

6、節葬

孔子儒家以厚葬為榮,以薄葬為恥;以鋪張為榮,以節儉為恥。父母去世,子女居然要在家守喪三年,不許娛樂,不許出圈,不許參加工作,甚至不許房事(後一條不許基本上沒有貫徹下去),浪費了全社會特别是普通群眾的财富和精力。這一點遭到了墨家的猛烈攻擊,墨家嚴厲批判當時盛行的王室、貴族生前奢侈無度,死後大肆殉葬厚葬的時尚,大力倡導節約用度,把有限的财富用在發展實業經濟生産和科技發明創造上,至于民間到處立雕像、建祠堂、修豪華墳墓、大操大辦喪事,在墨家看來更是“孰可忍孰不可忍。”

墨家雖沒有明确提出“火葬”、“水葬”、“海葬”、“天葬”等現代殡葬理念,但也注意到人越死越多,死人跟活人争地的人類社會黯淡前景,因而力主節葬,在中國曆史上最早為保留農業耕作用地劃下一道淺淺的紅線。

7、非樂

崇尚清心寡欲的墨家指責儒家“盛為聲樂”,迷信禮樂治民,娛樂至死,“為之過也”,其結果隻是少數貴族奢侈享受,卻要大多數群眾生産供應高端娛樂産品,有時候還要為少數貴族提供特殊服務。墨家是音樂、美術、建築、雕塑等現代藝術的先天批判者,與歐洲文藝複興運動前夜的加爾文派有得一拼。

傳說有幾個墨家子弟有一次路過原殷商首都朝歌,看到一群妖豔男女、大媽大爺在跳廣場舞,就羞得捂住眼睛和耳朵,逃之夭夭。據說墨子就幹過這樣的糗事:路過廣場舞,“非禮勿視,非禮勿聽”的他固執地要求所有弟子都蒙上眼睛,捂上耳朵,卻發現有一個不聽話的弟弟忍不住偷聽偷看,便一腳把人家踹下車去。有人譏笑說,一貫言傳身教的墨子自己當時既然蒙上了眼睛,捂上了耳朵,又是怎麼發現這個弟子偷聽偷看的呢?

墨家始終緻力于擺脫劃分等級的禮樂束縛,廢除繁瑣奢靡的編鐘制造和演奏,這與其“節用”的主張是環環相扣的。古代音樂費時耗事,花費超巨,于國于民皆無生産性刺激,滋生泡沫經濟,墨家推動廢除大型音樂舞蹈活動,符合有利于平民的标準,可圈可點。

有學者評價說墨家這種奮不顧身的刻闆後來衍生出各種“犬儒主義”、“苦行僧”、“過勞死”、“工作狂”等價值源頭,人類要是照一直他們這麼幹,那麼KTV、電視選秀、綜藝節目、聯歡晚會等等都該扔海裡喂鲨魚去了。

8、天志

現代工匠精神的先驅墨子認為,工匠建造必需要一個機關尺度便于精确計量,能工巧匠照此刻畫無誤,依規定的尺度設計制作,效果好過單靠自己個人能力和信手拈來的摸索。墨子真心要求人們按章辦事,按照章程來操作,也就是立規矩,講原則。他不無調侃地拿來儒家的“仁”和“義”為自己的理論兜底,“仁”者,内也,是心的感覺;“義”者,外也,是外在的标準,“仁義”就是心口一緻,眼觀鼻、鼻觀口、口觀心,做到心口一緻了,“天志”也就快降臨了。

墨子繼承并發展了殷商的“天人合一”觀,覺得“天”和“人”之間也要兼愛;他相信“天”是有人格的,擁有完美無缺的人格,高貴且聰明,“天行”廣袤而無私,施厚而不德,其明久而不衰,故每個人都應以“天行”、“天志”為尺度計量自己的行為,施行兼愛,“奚以知天兼而愛之、兼而利之也?以其兼而有之、兼而食之也。”“今天下無大小國,皆天之邑也。人無幼長貴賤,皆天之臣也。”

墨子借“天行”、“天志”言事喻物,将“天”的外延擴大為整個宇宙,這是發揚了盤古開天地的創造創新精神,值得肯定。但是囿于原始的樸素的天命觀,他的“尚同”、“尚賢”卻肯定了天與人之間、人與人之間實際存在的差别,這又與他的“兼愛”思想不無抵牾,墨家思想在春秋諸子百家中的自相沖突和自我沖突也是十分明顯的,他的“天志”說同樣大而無當。

9、明鬼

“明鬼”是墨家思想最自相沖突的部分。令人驚歎的是,墨家自己不相信鬼神,不相信命中注定,反對祭祀和鬼神禁忌,反過來卻理直氣壯大張旗鼓地批判儒家不相信天地鬼神,使得“天鬼不悅”。這就有點像小孩子吵架一樣不講理了,令人懷疑墨家的邏輯是專門用來對付外人的,對自家人則不來這一套。

墨家的本意也許是希望借神鬼的名義敦促君主自我警惕,殺無辜者得不祥,不可因一時怒氣而剝奪臣民的生命權和政治權利。正宗的墨家和非正宗的無神論者一樣不相信巫術,不相信來世,不相信冥冥之中有個大家夥主宰人的福禍生死,卻相信人死後會有靈魂。

墨家相信的人死後會有靈魂已有現代科學實驗證明,而其“明鬼”與“非命”卻是自我沖突最為顯著的兩種觀點,正是這種“二律背反”的思維邏輯本身所蘊藏的内在沖突成就了墨家的古代邏輯學體系。

10、非命

墨子的“非命”一方面斷言“天”有意志,有執行力,能自主賞善罰惡,借助外在神的力量服務于他的“兼愛”,另一方面又擠兌儒家的“天命”主張,換了個“非命”的詞兒,宣稱人的壽命、貧富和天下安危、治亂都不是由儒家的“天命”決定的,而是“非命”的人自己努力的結果,人靠自己的努力即可赢得家傳富貴、千秋萬代的目标。

可能意識到“非命”觀存在着被“天命觀”帶溝裡去的學術風險,墨子急頭急臉地反駁孔子的“生死有命,富貴在天”,糾正說“繁飾有命以叫衆愚樸之人”,意思是“天命觀”嚴重制約了人的創造力,遏止了人性的正常生長,因為人是有自由意志的,人必須有所作為,必須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必須有公共意識。就這樣,墨子憑借好不容易自圓其說的“非命”從孔子那兒給自家扳回了一局。

綜前所述,墨家思想可視作中國古代完整版、初始化的辨證唯物主義及辨證唯物論,是故毛澤東曾經也稱贊墨子是一位唯物辯證法大師。

中華傳統文化的特質以“人倫”為核心,講求人與自然的和諧,注重人的自我修養以符合自然的規律,熱愛自然科學、關心物質運動的人被劃入“勞力者”階層,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企圖則被看作反人倫、反天道的行為。毋庸諱言,這種近乎本能地看輕自然科學的意識是儒家為首的中華傳統文化最大弊端。

中國曆史上,自然科學家少有崇高的地位和聲名,難得的科技發明創造又多被引為清流人士的陪襯和佐證,用來标榜自己的學說于事實有據;無論是循規蹈矩的儒者,還是浪漫超然的道者,都意在借墨者之名求得一己安甯和自我形象的完善,惟心無旁骛的墨子能夠擺脫各種社會勢力的糾纏和引誘,從力學、光學、幾何學、邏輯學等自然科學知識角度去把握生命的本體意義,認知世界的真相,為今人塑造了尋求真知、注重實踐、自勵自強的可貴品格;繼量子科學實驗衛星上天之後,應将有更多的“墨子号”在華夏大地騰空而起。

後期的墨家在邏輯論方面有所突破,完善了中國古代的邏輯思想體系,主要反映在《小取》各篇,對概念、判斷和推理都做出了較為詳細的研究。

墨家弟子,從墨子到普通門徒,無不踐行“人人生而平等”的理想,平常都是穿短衣草鞋,積極參加生産勞動,自己動手豐衣足食,以吃苦耐勞為榮,以奢侈享樂為恥;以不忘初心為榮,以道貌岸然為恥;以服務群眾為榮,以脫離群眾為恥。墨家這些高尚的高貴的高大的境界和品質與吃喝住行飲食男女方面過度講究的孔子儒家自我炫耀式“食不厭精,脍不厭細”,“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的奢靡而古怪的生活方式形成鮮明對比,後者在封建統治階層各級官員中間為腐敗分子推波助瀾、保駕護航的苗頭毫不加掩飾。

用現在的話說,墨家思想是諸子百家中最符合當今“中央八項規定”和反“四風”的廉政廉潔學派。令人不解的是,有些人為什麼不宣傳倡導具有曆史進步意義和現實教育意義的墨家思想,偏偏把生前就為奢靡腐敗行為張目的孔子儒家重新提溜出來大加祭拜呢?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