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02年的德國魏瑪,約翰·沃爾夫岡·馮·歌德在舞台上指揮了由弗裡德裡希·馮·席勒創造的歌劇《圖蘭朵》(Turandot)。那個時代最偉大的兩個天才的珠聯璧合,一時成為佳話,圖蘭朵也成為德國文化圈,甚至整個歐洲文化圈經久不衰的主題。
▲蒂施拜因《歌德在羅馬平原上》
《圖蘭朵》中主角圖蘭朵是一位中國元朝皇帝的公主,因其女性先祖被人擄走,是以格外痛恨男人。她下令如果有男人可以猜出她的三個謎語,她就會嫁給他,如果猜錯,就處死對方。流亡中國的鞑靼王子卡拉夫被圖蘭朵的美貌所吸引,不顧父親帖木兒、侍女柳兒的勸阻,前去應婚,竟然猜出了全部三道謎語。傲慢的公主拒絕認輸,不願意嫁給卡拉夫王子,王子提出,如果公主天亮前知道他的真實姓名,他不僅取消婚約,而且甘願領死,公主嚴刑逼供王子的父親和侍女,柳兒懷着對王子的愛慕,甯願自盡以保守秘密,天亮時,公主還是不知道王子的名字,這時候王子自己卻告訴了公主真相,将自己的性命交由心上人決定,此時公主的心被王子征服了。
▲圖蘭朵歌劇海報
圖蘭朵(Turandot)這個名字源于波斯語,「Turan」是波斯語中對中亞地區的稱呼,「dokht」是女兒或女孩的意思。歌劇中的中國公主在波斯語中可以直譯成“中亞的女孩”,一個中國公主在歐洲為什麼會有一個波斯名字呢?本來複雜難解的圖蘭朵于是又多了一層神秘的面紗,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必須像卡拉夫王子一樣,面臨重重謎題,這實在是一個太過漫長而久遠的故事了。
▲中國市場上現有的圖蘭朵紀念銅章
席勒的歌劇參照了意大利劇作家卡羅·哥茲于1762年寫成的五幕同名寓言劇,哥茲的靈感來源于當時歐洲的一本暢銷書——《一千零一日》,這本書今天已經鮮為人知。1704年《一千零一夜》在巴黎出版,一時洛陽紙貴,迎着歐洲人對神秘東方的興趣,由法國東方學家弗朗索瓦·貝蒂斯·德拉克瓦整理發表的另一本東方故事集《一千零一日》,并于1710年左右在巴黎出版。德拉克瓦的父親是路易十四的阿拉伯語翻譯,這讓德拉克瓦從小有機會接受東方學的訓練。1674年,年輕的德拉克瓦前往波斯薩法維王朝的首都伊斯法罕學習波斯語,正是在這段時期,指導他學習波斯語的蘇菲派教士達爾維士·默克拉斯向德拉克瓦講述了日後收集到《一千零一日》中的故事。
▲《一千零一日》英文版
《一千零一日》采用了和《一千零一夜》差不多的架構式故事結構,一個主線故事串起另外多個故事,這種環環相扣的套路多見于印度和波斯等地的民間傳說中。故事主線講述了克什米爾公主和埃及王子因一陣奇異的風相遇,轉眼又分别,公主是以得了相思病,郁郁寡歡,公主的奶媽為化解其相思之苦,日日給公主講各種奇幻故事,奶媽講了一千零一日,眼瞅着公主相思病将好之際,奶媽的故事卻山窮水盡了,正在這時,埃及王子于千裡迢迢之外趕來。《卡拉夫王子與中國公主的故事》就是其中第四十五日講述的故事之一,故事中的中國公主就是日後家喻戶曉的圖蘭朵。
為什麼那個時代的歐洲人對東方尤其是中國特别感興趣呢?甚至十七世紀末到十八世紀末的一百年間,“中國風”大行其道。很久以來,歐洲人就一直渴望了解中國,進入十六世紀以後,傳教士紛紛前往中國,帶來的各種報告引起了歐洲人的巨大興趣。傳教士筆下美麗富饒的中國,讓整個歐洲無比羨慕,人們瘋狂的迷戀來自中國的物品,模仿中國的藝術和生活習俗。這其中最能滿足歐洲人東方想象的,自然是充滿異域情調的中國公主,這一時期,中國公主的形象大量湧現,俨然歐洲文學中中國形象的代言人。
▲傳教士利瑪窦制作的一幅以中國為中心的世界地圖。
這種對中國公主的狂熱迷戀在一場令人啼笑皆非的鬧劇中達到高潮:1694年,法國宮廷闖來了一個女人,這個女人用磕磕絆絆的法語講述自己的身世,聲稱自己是中國公主——康熙皇帝的女兒!此言一出,滿座法國貴族皆為驚愕,這個女人自述被康熙帝嫁給日本王子,不幸在途中被海盜所抓,幾經磨難,來到法國。宮廷裡的貴族和貴婦們争相收養這位可憐的“中國公主”,贈之以錦衣玉食,彌補之前的苦難。不久後,一位到過中國熟悉中文的耶稣會神父揭穿了這位“中國公主”的假身份,但多數人仍沉浸在東方的想象之中,不可自拔。
▲大英博物館中的中國屏風
“康熙女兒”的故事尚且如此,知名度更高的中國公主圖蘭朵就更使得歐洲人欲罷不能了。《一千零一日》出版時,正值伊朗曆史上的薩法維王朝,不同于中國的遙不可及,波斯顯然是歐洲人更容易到達的“東方”。自法王路易十三開始,法國就希望和薩法維王朝建立直接的外交關系。《圖蘭朵》的故事可謂具備了天時地利人和,從波斯漂洋過海到法國,本身就噱頭十足,故事中的中國背景更是迎合了法國人對遙遠中國的渴望和想象。毫無意外,《圖蘭朵》成為了《一千零一日》中最受人歡迎的故事,在法文本出版後,緊接着英文本就在倫敦出版。正是因為太受歡迎,《圖蘭朵》的故事很快從《一千零一日》裡面脫離開來,逐漸成為一個獨立的東方故事。與此同時,這位從波斯傳入歐洲的中國公主開始了不斷中國化的過程,席勒的劇本便極力渲染圖蘭朵的中國色彩,成為以後這種趨勢的濫觞。例如,席勒特意将原劇中伊斯蘭真主的名稱,改為更符合中國人習慣的「天」和當時歐洲人心目中的第一個中國皇帝「伏羲」。
▲中國畫中的伏羲
如果我們把這些中國元素去掉了,整個故事還剩下什麼呢?它和遙遠的中國到底又有着怎麼樣的聯系,這樣一位元朝公主,在曆史上真的存在過嗎?
在元代,公主一詞較之傳統中原王朝的範圍有所擴大,不僅限于皇帝的女兒,諸王的女兒也可以享有公主的尊号。與圖蘭朵戲劇化的選婿方式不同,元代公主們的婚姻有着嚴格的規定,具有濃厚的政治意味。當我們把目光離開圖蘭朵所在的大都時,一位同樣令人震驚的蒙古公主就出現了,不過她并非憑借美貌,而是出衆的膽識和體格讓其不同凡響。她就是成吉思汗的曾曾孫女,窩闊台的曾孫女,海都的女兒忽秃倫查合,馬可·波羅在他的遊記中叫她阿吉牙尼惕。
這位蒙古公主并未出現在任何中文史料中,我們今天的了解主要基于馬可·波羅的遊記和波斯伊利汗王朝宰相拉施特編纂的《史集》。忽秃倫大約生于1260年,她的父親海都是當時中亞地區最有權勢的統治者,海都是窩闊台的孫子,與當時的蒙古大汗忽必烈為叔侄關系。海都為了争取最高汗位,恢複窩闊台系的地位,與忽必烈及其子孫不斷發生戰争。
▲ 美劇《馬可·波羅》裡南韓影星金秀賢飾演忽秃倫
忽秃倫身形高大,體格強健,善于騎射,尤其以角力冠絕于世。角力又稱角抵,即摔跤,蒙古語謂之「搏克」,在蒙古人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忽秃倫與十四位兄長一同長大,自幼便學習摔跤,成年以後,更是憑借這種技藝讓人驚歎。忽秃倫的這項才能得到了她野心勃勃的父親的支援,因為摔跤也是窩闊台特别熱衷的活動,忽秃倫的不敗戰績為其赢得了極高的聲譽,在蒙古傳統中,這無疑是一個強有力的政治象征,雄心勃勃的海都顯然希望利用這種資源,以之與忽必烈争奪最高汗位。
馬可·波羅将忽秃倫描寫為一個一流的戰士:她縱馬馳騁,殺入敵軍的陣列,像老鷹捉小雞一樣輕松地捉住一名俘将。忽秃倫在海都的晚年生活中扮演着極為重要的角色,這種異乎尋常的親密關系甚至影響到了忽秃倫的婚姻,拉施特在《史集》中提道:「父親沒有将她出嫁,人們懷疑他與女兒有不可容許的關系」。不過考慮到伊利汗王朝與海都糟糕的關系,拉施特的言辭很有可能是惡語中傷。
忽秃倫的出嫁勢在必行,不同于圖蘭朵的謎題鬥智,忽秃倫選擇比武招親,誰能在摔跤場上赢她,誰就是她的丈夫,如果輸了,就要被罰一百匹馬。比起圖蘭朵來,忽秃倫真是仁慈多了!來自各地的男子躍躍欲試,很快他們就發現自己面對的是一位毫不留情的強大對手,忽秃倫保持了不敗的記錄,并赢得了越來越多的戰利品。大約1290年左右,一位王子有望破除這條魔咒,和卡拉夫一樣,這位傾慕忽秃倫的男子也是一個鄰國的王子,他信心十足地以一千匹馬下注,忽秃倫的家人也囑咐她裝裝樣子即可,然而忽秃倫斷然拒絕了這一請求。比賽當天,圍觀者衆多,海都亦親臨現場,馬可·波羅以中世紀旅行家們慣常的半記錄半想象筆墨描述了這次比賽:
女先出場,衣小絨襖。王子繼出,衣錦襖;是誠美觀也。二人既至角場,相抱互撲,各欲仆角力者于地,然久持而勝負不決。最後女仆王子于地。
王子敗于忽秃倫手下,羞惱不已,遺下千匹駿馬返歸本國,這或許就是藝術和曆史的差别吧,沒有所謂的皆大歡喜。
元大德五年(1301年),海都在與元朝的戰争中因傷不治身亡,忽秃倫生命的最後一段歲月是在為父親海都守墓中度過的,至于最後的婚姻歸屬,我們現在隻是知道忽秃倫選擇了父親海都的一個追随者阿蔔塔忽勒,其它的一切早已随風而逝。
馬可·波羅之後,歐洲的上空漂浮了一個叫做忽秃倫的幽靈。在文藝複興時期的意大利,多部改編的史詩作品中都有這一形象的出現。在馬可·波羅的描繪下,很容易使得我們相信馬可·波羅親眼目睹了那場盛大的比賽,然而真相卻是1275年以後,馬可·波羅再也沒有踏足中亞地界。是以他筆下的忽秃倫應該來自于他旅居波斯伊利汗王朝時期。也就是說,不管馬可·波羅和拉施特關于這個故事的記載真假如何,早在伊利汗王朝時期,忽秃倫的形象或「圖蘭朵」故事的雛形已經出現了。
▲ 波斯民族史詩《列王紀》,10世紀末11世紀初波斯詩人菲爾多所著
曆史上忽秃倫比武招親的地點很有可能在中亞名城撒馬爾罕,這座城市當時處于海都統治下的窩闊台汗國境内,正是《列王紀》中所指的「圖蘭」地界,是以,忽秃倫以中亞公主的身份被伊利汗王朝所記憶。
慢着,「圖蘭公主」在波斯之後的故事中為何又變成了中國公主呢?
這要從波斯概念中的中國和中亞聯系說起,早在七世紀薩珊波斯的正史《帝王紀》中,「圖蘭」這個概念就比較模糊,在很大程度上僅僅是波斯的對應,并沒有實際的地理指向。菲爾多的《列王紀》中,「中國」和「圖蘭」有時竟成了同義詞,菲爾多寫作《列王紀》正值喀喇汗王朝統治中亞時期,喀喇汗王朝幅員遼闊,西與波斯為鄰,喀喇汗王朝的統治者常自稱「桃花石汗」或「中國汗」,借此凸顯自己尊貴的身份。
十一世紀喀喇汗王朝學者馬合木·喀什噶裡在《突厥語大詞典》中将秦(中國)分為三部:上秦在東,是為桃花石;中秦為契丹;下秦為巴爾罕,而巴爾罕就是格式噶爾(喀喇汗王朝都城)。這裡的上秦、中秦分别對應宋朝和遼朝,或許以下秦自居的喀喇汗王朝更讓當時的波斯人肯定了圖蘭和中國之前的聯系。
蒙古帝國時期的情況更為複雜,成吉思汗開疆擴土建立橫跨亞歐的大帝國。盡管之後蒙古帝國西部疆域分裂為窩闊台汗國、察合台汗國、金帳汗國和伊利汗國,但四大汗國的統治者皆出于成吉思汗的黃金家族,名義上以元朝為宗主。是以,在伊利汗及其後的波斯民間故事中,窩闊台汗國的圖蘭公主忽秃倫被記憶為中國公主,也是有可能的。
冷爺個人微信号:
xhgame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