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世界杯規則終因IT而改變

zdnet至頂網軟體頻道消息: 和其它體育運動相比,國際足聯(fifa)對高科技技術的引入一直比較保守,不過2014年巴西世界杯終于首次啟用了門線技術——通過攝影機而非人眼來做判斷足球是否越過球門線。國際足聯一直以來都反對引入門 線技術,而是隻依靠裁判和第四官員執法。門線技術已經在2010-2011年歐洲冠軍聯賽開始使用。2013年2月19日,國際足聯正式宣布,在2013年聯合會杯以及2014年巴西世界杯上将啟用門線技術,這是國際足聯在經過漫長的讨論與測試後,曆史性決定将高科技引入世界杯,向球場上的誤判宣戰。

本屆比賽的門線技術來自德國goalcontrol公司,比賽時每個球門上分别安裝7台高速錄影機,比賽用球中也将植入晶片。錄影機與高性能的it系統相連,可追蹤足球場上所有的移動物體,并過濾掉球員、裁判等幹擾 物體。一旦系統探測到球越過球門線,會在1秒内向裁判的智能手表發送“進球(goal)”的消息。

世界杯規則終因IT而改變

門線技術在本屆世界杯上法國對戰洪都拉斯的比賽中,就發揮了重要作用:在2014年6月16日的世界杯小組賽比賽第48分鐘,法國隊卡巴耶右路送出精準傳中,本澤馬禁區内左腳淩空墊射,皮球打在右側立柱内側彈下,這個球本來沒有進,但在皮球彈向門将巴拉達雷斯時,巴拉達雷斯慌亂中将球碰了一下,然後迅速将球從球門裡撈出。而巴西籍裁判佩戴的手表很快也在第一時間顯示了“進球”的消息。通過門線鷹眼回放的結果顯示,這粒進球越過門線1.4892厘米,鷹眼将該球判定為進球。此外,也正因為采用了門線技術,國際足聯将這粒進球算在洪都拉斯門将頭上——記為烏龍球。

世界杯規則終因IT而改變

這和多年來很多起門線冤案和懸案形成了鮮明的對比:2010年世界杯上,英國隊球員蘭帕德的怒射打中德國隊橫梁彈入門線,慢鏡頭顯示明顯是個好球,裁判卻未判罰進球有效,以至于英格蘭最終含冤出局。上賽季英格蘭足總杯的關鍵淘汰賽上、意甲ac米蘭與尤文圖斯的争冠焦點戰中,又有裁判難以判決的門線懸案發生,惹出連串争議。

事實上,電子資訊技術的快速發展其對體育運動的影響力度越來越大,體育和it的粘合度也越來越緊。從1968年開始使用的電子計時系統,到2006年在網球大滿貫比賽中使用鷹眼系統,以及f1和nba賽中應用的大資料分析系統,it對對體育的影響已經涉及到訓練方法、比賽規則、以及觀衆看比賽的很多習慣,作為第一大體育運動的足球順應和it融合的趨勢當然也是不可逆轉的。

原文釋出時間為:2014年07月15日

本文作者:蔣湘輝

本文來自雲栖社群合作夥伴至頂網,了解相關資訊可以關注至頂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