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資訊化,從面向業務到面向人的轉變

在電子科技大學資訊中心主任左志宏教授眼裡,電子科大是一所低調,但實力非同尋常的高校。1956年,國家将當時的交通大學,也就是現在的上海交通大學和西安交通大學、南京工學院(現東南大學)和華南工學院(現華南理工大學)的電信工程有關專業合并,建立了成都電訊工程學院,這就是電子科技大學的前身。

電子科大是首批入選國家“211工程”、“985工程”和 “2011計劃”的全國重點工程技術類大學,學校建有4個國家級重點實驗室,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5個,四川省重點實驗室3個。該校電子資訊科學技術專業在國内首屈一指,是名副其實的“中國電子類院校的排頭兵”。學校在成都擁有清水河、沙河、九裡堤三個校區,占地面積5000餘畝,設有24個學院(部),59個大學專業,各類全日制在讀學生33000餘人,博士、碩士研究所學生12000餘人,教職工3800餘人。

資訊化,從面向業務到面向人的轉變

電子科大在資訊科技領域實力雄厚,自身的資訊化建設自然備受重視。是以我們專門采訪了多年主持電子科大網絡資訊中心工作的左志宏主任,請他介紹電子科大發展資訊化工作的經驗。

總體規劃,深度參與

中國教育網絡:電子科大十二五期間資訊化建設的經驗是什麼?

左志宏:電子科大資訊化建設和衆多高校一樣都經曆過從分散建設到集中規劃的過程,總結這一路走來的經驗教訓,我們認為,從學校層面做好資訊化的總體規劃和設計是十分重要的。

在2005年,建設電子科大清水河校區時,學校就前瞻性地提出要建設“綠色校園,生态校園,數字校園”的理念。在做校區基礎設計時,學校将清水河校區主樓a2區近千餘平米的辦公空間全部劃歸資訊中心,當時的“校區建設辦公室”下設專門的“數字化部”,資訊化部門從“設計圖”開始,就全面且深入地參與到了新校區的建設之中。網絡中心整棟建築的承重、安全、消防、布線等完全按照機房标準進行規劃建設。目前中心已經建成了1200平米的資料中心,建成以小型機、300餘台伺服器、資料存儲磁盤陣列、備份錄音帶機構成的校園基礎網絡,承載全校資訊化支撐平台及關鍵業務應用,實作關鍵資料的容災和應用系統的熱備,為各應用系統、數字圖書館、郵件系統、虛拟主機等提供管理、維護與技術支援,是名副其實的校園資訊樞紐。

資訊化,從面向業務到面向人的轉變

應用方面,學校建成了統一身份認證平台、共享資料庫平台、中間件平台、統一門戶平台四大支撐平台。建構了學校的oa系統、教務系統、研究所學生系統、人事系統、學工系統、迎新系統、教師個人首頁等20餘個業務系統,為全校的教學、科研和生活學習提供了有力支援。一個好的,具有前瞻性的資訊化規劃,能夠為後面的可持續性擴充提供便利,避免重複建設的麻煩,更為學校節省了大量不必要的投入和時間。

中國教育網絡:您認為高校資訊化建設的難點是什麼?

左志宏:從現實的工作角度看,高校資訊化的難點,應該說是定位的準确和适當的問題。前不久召開的“中國高校cio論壇”上,北京大學副校長王傑也曾經提到過同樣的問題。《國家教育資訊化中長期發展規劃》對高校資訊化提的非常高,要求以“資訊化引領教育現代化”。目前,高校對資訊化工作普遍高度重視,但資訊化部門在學校整體工作中到底處于一個怎樣的位置,這一定位直接影響到資訊化工作的效果。如何實作相應體制機制的配套,如何确立資訊化部門的話語權,如何明确資訊化在國家各級各類學科、教育工作考核和評比中所占的比例等是很實際的問題。對于高校而言,教學和科研是主業。資訊化不能成為淩駕于業務和教學之上的超級部門,大家的工作是平等的,是互動的,歸根結底,資訊化工作要“接地氣”,要與學校的發展程序互相适應,彼此協同。

資訊化部門在學校推動資訊化應用不能全靠行政指令。相反,應該從友善師生生活、學習和工作的角度入手,站在使用者角度思考問題,建構服務系統,改善使用者體驗,要讓老師和學生們樂于使用資訊化系統,這是基本原則。基于這樣的考量,電子科大在建構資訊系統的初期,資訊化部門就廣泛和職能部門合作,深入調研了解使用者的需求和習慣,以此作為建構資訊系統的出發點。例如電子科大的oa管理系統,就不是一次性全部更替的,而是管理流程固化一個,就推動一個,系統成熟了,業務部門在應用上就有了需求,使用者也就願意配合,推動起來就沒有阻礙。

電子科大近年來在資訊化工作中投入力度大,發展速度快,效果也是有目共睹。一個關鍵就是做到了積極主動的“配合”學校各個部門,幫助他們了解資訊化,用好資訊化,使資訊化在他們各自的工作中産生實效。

智慧校園,服務到人

中國教育網絡:十三五期間電子科大資訊化建設的重點是什麼?

左志宏:電子科技大學資訊化“十三五”規劃有“一個核心任務”就是建設智慧校園,為師生提供無處不在的網絡環境、智能、高效的應用系統和随時随地線上學習。在教育、科研、管理和服務四個層面,智慧校園需要從面向人的角度去重新規劃功能布局與資訊整合,從以功能為主的業務系統建設,轉變成以人為主的資訊、資源的整合以及工作流程的優化,跨部門的業務流程整合和資源內建是這個階段的主要特征。

電子科大數字化校園基本完成了學校各個部門的資訊化建設。智慧校園則要實作業務流程和服務的一體化,對應用系統内部的資訊、資源進行詳細的分析,實作業務系統之間的“有機”聯系,針對參與者的角色進行服務。是以,從數字化校園到智慧校園,是從“面向系統”到“面向人”的轉變。

與之相适應,學校的資訊系統需要從傳統的單點式向一體化轉型,從2013年開始,電子科大逐漸完成了統一的綜合資訊系統的建設,實作了全校跨部門,跨業務的協同辦公,以學生出國留學為例,通過大學生出國留學計劃,學生可以在網上提出申請,然後按照流程,在網上逐個通過相關部門的稽核,如果沒有不符合規定的項目,這一申請就可以獲得通過,學生不需要親自跑到各個部門填表、蓋章了,真正實作了跨部門的工作協同。

十三五期間,電子科大智慧校園建設會更好地利用雲計算、大資料,移動終端等新技術和新應用,真正實作“網際網路+教育”和“以人為本”的服務。例如電子科大校園一卡通的跨校區應用可以覆寫所有食堂、學生宿舍每層樓以及教學樓、圖書館、商業街、體育館等。功能不僅涵蓋傳統的消費,以及水控和電控,而且與其他衆多應用系統接口,實作圖書借閱、通道管理、門禁、停車場管理、寄存、影印、機房上機、校内交通車、考勤、會議簽到、數字迎新等功能。

中國教育網絡:雲計算在下一步高校資訊化建設中将發揮怎樣的作用?

左志宏:高校資訊化基礎設施建設經過多年的發展,已經相對成熟。是以,大部分高校将資源投入到應用層面,這是必然的發展趨勢。雲計算是近幾年高校關注的資訊化重點,電子科大雲計算建設和應用起步較早。學校利用此前參與中國教育科研網格項目的基礎,建設完成了高性能的計算和存儲環境,以此為基礎,三年前電子科大已經開始向老師們提供雲儲存服務。電子科技大學雲存儲平台,是資訊中心面向全校師生提供的資訊存儲空間的服務平台,為教師使用者提供資料存儲、同步、管理和分享等線上服務。雲存儲平台具有檔案上傳、下載下傳、共享、線上預覽、線上編輯等功能。學校給每位老師免費提供1t的雲儲存空間,同時,開放雲計算中心給一些學院使用。

十三五期間,雲計算将是資訊化建設的重點,學校提出不但要完成存儲資源的雲化,還要實作計算資源的雲化。做到老師學生可以通過雲平台自主申請計算資源使用。針對教學和科研團隊,可以随時按照需要,通過線上申請的方式擷取雲資源。

中國教育網絡:電子科大的業務系統是自主研發還是對外采購為主?

左志宏:電子科技大學作為專門培養電子類資訊化進階人才的“985”高校,在人才培養和儲備上具有優勢。但我們也發現學校資助研發的系統,一旦開發者畢業或者工作有所調整,系統後期的維護更新就成了問題。是以,學校對專業性要求較高的業務系統,基本上以采購專業、成熟的商業系統為主。比如伺服器負載均衡我們采用了a10 networks 公司的adc産品,用于選課、迎新等容易出現伺服器峰值擁堵的應用環境中,利用其虛拟化分區功能,實作一機多用,将資料流量動态地智能配置設定至最佳鍊路和伺服器上,在“波峰”出現時,保障在不增加實體伺服器數量的情況下,網絡仍能夠正常工作。同時,學校非常注重培養學校自身的研發能力。特别是針對電子科大個性化需求的資訊系統,我們基本上是采用自主研發的方式,即滿足學校的需要,又培養了人才,鍛煉了隊伍。例如“電子科技大學節約型校園建築節能監管平台”的開發就是學校自主完成的,通過了住建部和教育部聯合組織的專家驗收,專家組對該項目給予的評價是:“發揮學科優勢,整合既有資源,平台由學校資訊中心自主研發,工作成效顯著”。四川省教育廳還将電子科技大學自主研發的節能監管平台作為示範項目在川内高校進行推廣。

務實、融合與創新是電子科大十三五期間資訊化建設的關鍵詞,電子科大未來智慧校園将以雲計算、大資料、移動通信等先進資訊技術應用為核心,實作學校業務系統和管理流程的重組與優化。為教師和學生帶來更加貼近的移動化、智慧化、個性化和一體化的應用服務體驗,為新時期中國高校借助資訊技術實作教育教學和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做出自己的貢獻。

原文釋出時間為:2016年9月18日

本文來自雲栖社群合作夥伴至頂網,了解相關資訊可以關注至頂網。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