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北非霸主巴巴裡獅,卻在英國淪為囚徒,如今野外蹤迹難尋倫敦塔養的獅子人與噬人獸之戰獅子的末日

在許多繪畫作品中,動物常常作為國家形象的代表出現。例如代表美國的白頭海雕、代表中國的龍、代表俄國的熊等等,而其中最為經典的形象或需要數英國的獅子了。

從中世紀時期的獅心王紋章,到日不落帝國以雄獅的姿态俯瞰世界,再到今日馳騁綠茵的三獅軍團。雄獅一直以其勇猛威嚴的形象伴随着英國人民,它們的雕像至今仍守護着倫敦特拉法爾加廣場。盡管在英國随處可見獅子的形象,但是在曆史上,英國,甚至熱衷于以獅子作為自身形象代表的西歐各國,都不曾有現生種的獅子分布。

北非霸主巴巴裡獅,卻在英國淪為囚徒,如今野外蹤迹難尋倫敦塔養的獅子人與噬人獸之戰獅子的末日

西歐的獅子并不是本土産物,而是作為一種文化符号存在 | biodiversity heritage library / flickr

隻有在歐洲南部的一小部分地區曾有過希臘獅(亦稱歐洲獅)的自然分布,但這一亞種很早就在羅馬人的擴張中銷聲匿迹。是以就像中國龍一樣,英國獅文化更多是一種美麗的想象。

有意思的是,盡管不曾有獅分布,但在英國的确發現過完整的獅子頭骨。1937年,英國勞工在倫敦塔的護城河裡發現了兩隻雄獅的頭骨,通過碳年代測定法得知,這兩隻雄獅生活在1280年至1385年之間。這些獅子是從哪裡來的?又是怎麼死在了英國呢?

這兩隻獅子是當時熱門的“進口貨”,兩頭來自北非已經滅絕的獅子亞種——巴巴裡獅。而在這兩隻雄獅的頭骨上,科學家們還發現了大量的畸形痕迹,這是由于長期的營養不良造成的。病痛日積月累,這些獅子最終倒在了畸形所緻的癱瘓和失明下,最終屍體被抛棄于護城河中。

北非霸主巴巴裡獅,卻在英國淪為囚徒,如今野外蹤迹難尋倫敦塔養的獅子人與噬人獸之戰獅子的末日

倫敦自然博物館的巴巴裡獅頭骨 | thomas quine / wikimedia commons

作為曾經的皇家動物園,倫敦塔曾飼養過獅子等諸多外來動物,但在動蕩年代中也曾被用于關押囚犯,或許兩隻獅子便是不幸處在了某個缺乏照料的時期。作為英國王室的寵物,統治者們希望以征服獅子來彰顯自己的地位和權威。而在當時,每個進入皇室的訪客都必須凝視獅子的眼眸。直到1835年,倫敦塔才停止飼養動物,為了給它們更好的生活環境,其中的獅子被遷往了倫敦動物園。

北非霸主巴巴裡獅,卻在英國淪為囚徒,如今野外蹤迹難尋倫敦塔養的獅子人與噬人獸之戰獅子的末日

倫敦動物園中的獅子 | biodiversity heritage library / flickr

然而飼養獅子并非英國王室的專屬,早在公元前的羅馬帝國就曾大量圈養過獅子,之後統治北非的蘇丹們也曾以豢獅為樂。盡管飼主身份不一,但他們飼養的獅子卻大多來自一個亞種——巴巴裡獅。

曆代統治者對于巴巴裡獅的偏好,與其習性和出衆的外表有着密不可分的關聯,相較于其他亞種的獅,巴巴裡獅似乎更偏向于單打獨鬥而非大量叢集。圈養的巴巴裡獅體格并不算大,卻有着極濃密威武的鬃毛,厚厚的鬃毛使得其頭部看起來異常碩大,深色的毛發甚至可以一直延長至腹部,這也是其最顯著的特征。加上巴巴裡獅的四肢更為粗短,看上去更是力量十足,是以深受統治者們的喜愛。

北非霸主巴巴裡獅,卻在英國淪為囚徒,如今野外蹤迹難尋倫敦塔養的獅子人與噬人獸之戰獅子的末日

巴巴裡獅體側的鬃毛形成了“小裙子” | biodiversity heritage library / flickr

1758年分類學鼻祖林奈以雙名法為獅子命名時,便是以巴巴裡獅作為模式标本,巴巴裡獅panthera leo leo也是以成為了諸多獅亞種中最具代表性的指名亞種。

盡管一些文獻也會将巴巴裡獅因分布地區稱為北非獅,或是因其雄健的體格而将其與神話裡的神祇相聯系稱其為阿特拉斯獅,但巴巴裡獅這個名字卻是最廣為流傳的,這或許和早期的基督徒相關。

巴巴裡獅得名自其分布地區的巴巴裡海岸,這是16至19世紀的歐洲人對馬格裡布的稱呼,即是北非的中及西部沿海地區,相當于今天的摩洛哥、阿爾及利亞、突尼西亞及利比亞,而這些地區也恰好是巴巴裡獅曾經的主要分布區域。

北非霸主巴巴裡獅,卻在英國淪為囚徒,如今野外蹤迹難尋倫敦塔養的獅子人與噬人獸之戰獅子的末日

獅子對古代的人類來說既是力量的象征,也是壓迫與恐怖 | biodiversity heritage library / flickr

巴巴裡海岸的稱呼則源自北非原住民柏柏爾人。早在公元前4000年,北非地區氣溫異常升高,降水減少,沙漠化範圍不斷擴大,撒哈拉沙漠的威脅,使得動植物和人類開始向尼羅河邊遷徙,尼羅河成為了當時埃及人和巴巴裡獅們共同的避難場所,也随之衍生出了獅身人面像的文化。

北非霸主巴巴裡獅,卻在英國淪為囚徒,如今野外蹤迹難尋倫敦塔養的獅子人與噬人獸之戰獅子的末日

1897年,紐約動物園飼養的巴巴裡獅 | wikimedia commons

公元前1000年,務農為生的柏柏爾人在北非東部建立起了他們的村莊,并延續了與巴巴裡獅與人類争奪栖息地的沖突。之後巴巴裡海岸成為了海盜們的基地港灣,他們襲擊地中海及北大西洋的船隻,還從歐洲擄走了大量居民作為奴隸買賣,其中就包括大批的早期基督教徒。許多奴隸被殘酷的奴隸販子拿去喂了獅子,巴巴裡獅的威名也被幸存的基督教徒流傳開來。

北非霸主巴巴裡獅,卻在英國淪為囚徒,如今野外蹤迹難尋倫敦塔養的獅子人與噬人獸之戰獅子的末日

魯本斯(peter paul rubens)的畫《但以理在獅穴》 | gandalf's gallery / flickr

作為曾經唯一的“人類之敵”,巴巴裡獅帶給人類的恐怖遠早于此。在霍霍完了歐洲南部的希臘獅之後,曾經雄踞一方的羅馬帝國開始把目光投向了北非。

羅馬貴族們保留着蠻荒時期血腥的娛樂興趣,并在公元前80年在台伯河邊建立了宏大的弗拉維安鬥獸場(羅馬鬥獸場),角鬥士們在這裡開始了和來自北非的巴巴裡獅的第一場流血搏鬥,而在此後的五六百年中,數以千計的巴巴裡獅從北非被捕獲,并被源源不斷輸入鬥獸場中,以供狂熱的貴族們觀賞殘忍的比賽,“人類之敵”巴巴裡獅的種群至此開始了衰落之路。

公元七世紀前後,阿拉伯人進入了北非,也帶來了大規模的放牧。相比起機警的瞪羚,溫馴的羊群顯然更受巴巴裡獅們的青睐,自此巴巴裡獅和人類的沖突進一步加劇。盡管阿拉伯人把獅子放進了他們的格言中(一隻獅子率領的羊群勝過一隻綿羊領頭的獅群),但蘇丹們仍把獅子視作寵物和害獸,對其進行懸賞和獵殺。

北非霸主巴巴裡獅,卻在英國淪為囚徒,如今野外蹤迹難尋倫敦塔養的獅子人與噬人獸之戰獅子的末日

襲擊家畜的獅子圖畫 | biodiversity heritage library / flickr

大規模不加節制的放牧,進一步加劇了北非的荒漠化,也使得巴巴裡獅的栖息地進一步萎縮,并在大部分地區逐漸消亡。1700年,巴巴裡獅全面撤離了利比亞西北部。而在有殘存獅群的突尼西亞和阿爾及利亞,對雄獅皮毛情有獨鐘的土耳其商人,使得兩國境内的獵獅活動長盛不衰。

作為曾經的羅馬帝國的次要領土,以英國為首的歐洲各國更是把獵獅作為了時尚,認為這是勇氣和地位的象征,而歐洲各大動物園和馬戲團更是以擁有巴巴裡獅作為标配。在不斷地擠壓、掠奪和獵殺之下,野外最後一頭巴巴裡獅于1922年被法國獵手射殺于摩洛哥野外,之後便再無巴巴裡獅的音訊。

北非霸主巴巴裡獅,卻在英國淪為囚徒,如今野外蹤迹難尋倫敦塔養的獅子人與噬人獸之戰獅子的末日

動物園中仍有少量的巴巴裡獅基因殘存 | michael j. litzinger / wikimedia commons

盡管被認為于1925年野外滅絕,但巴巴裡獅尚未真正遠去,而是藏在了後代的基因碎片中。在摩洛哥和歐洲的許多動物園中,人們陸續發現了帶有巴巴裡獅血統的雜交後代,并開始了“血統提純”計劃。時至今日,獅、虎等大型食肉獸處境都很不樂觀,甚至于一些亞種隻在動物園中才得以一見,這與人類的擴張有着脫不開的關系。希望未來依舊能聽到這些雄壯威武的大貓馳騁山林原野的咆哮,畢竟荒野才是它們的歸宿。

北非霸主巴巴裡獅,卻在英國淪為囚徒,如今野外蹤迹難尋倫敦塔養的獅子人與噬人獸之戰獅子的末日

本文來自物種月曆,歡迎轉發

如需轉載請聯系[email protected]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