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浪潮SA5224M4上市 這個伺服器“不太冷”

浪潮SA5224M4上市 這個伺服器“不太冷”

如何以更低成本維護溫冷資料成為企業資料中心重要課題

提到企業冷資料,最先閃出的概念是一大堆無人問津的1和0,這些資料可能是三年前産生的某個世界級比賽視訊,可能是三個月前的一封郵件,也或許是上個月的某個網紅視訊,這些資料具有一個共同的屬性--被讀取的可能性極低。

往往一個公司擁有pb級别的資料,那麼很大程度上可以說是擁有了巨大的财富寶藏,但是這些資料需要被持續的存儲和挖掘,才能讓資料從資源變成資産。這一挖掘時間可能持續數月甚至數年的時間才能完成,在此期間如何以更低的成本維護這些資料,是企業資料中心必須考慮的課題,因為每天都有海量的新資料産生,第二天大部分資料就變成冷資料堆積在伺服器的硬碟中。處理這些冷資料的做法,往往會使用最低成本的裝置來存儲,比如低性能的處理器,低帶寬網卡,高密度低轉速的硬碟,總之一切以低成本為考量。

但是,随着大資料挖掘技術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冷資料被參與到計算和分析中,是以許多網際網路資料中心發現一味追求低性能并不能完全滿足要求。但解決方案卻往往矯枉過正,一些業務同學會要求使用更高性能的部件,比如處理器由低功耗的e3-1220v3更新到了高功耗的e5-2620v4。這樣的方法簡直是簡單粗暴,計算性能肯定會大幅度提升,但是要付出更多的采購成本,電力成本,運維部門自然不樂意。另一方面,雖然采用高配方案能夠使計算性能提升一大截,但也遠遠超出客戶所需要的能力,造成伺服器整體使用率隻用20%左右。

浪潮SA5224M4上市 這個伺服器“不太冷”

intel xeon-d cpu

那麼是不是能采用一款性能适中的存儲伺服器平台,既有不錯的性能,又能夠控制功耗?近日,浪潮sa5224m4伺服器上市,基于intel xeon-d cpu,擁有介于intel xeon e3和e5伺服器的性能,功耗卻遠低于e5,更适合溫冷資料的存儲應用。

浪潮SA5224M4上市 這個伺服器“不太冷”

浪潮sa5224m4溫冷資料存儲伺服器

優勢一 80%性能、43%功耗,高能效比節省千萬成本

浪潮sa5224m4伺服器所搭載的xeon-d cpu與e5-2600v4系列cpu技術架構相同,并可以通過soc架構平衡計算性能和功耗參數。從實際測試資料來看來看,搭載d-1531 cpu的sa5212m4的計算性能已經達到原e5-2620v3 平台伺服器的80%左右,但是單cpu的tdp(散熱設計功耗)隻用45w,相比傳統e5 cpu功耗降低35w以上。一般伺服器的生命周期為三年,這樣算下來,1000台的存儲伺服器叢集就能節省下至少1050萬的電費。

而在性能方面,溫冷資料存儲應用(如雲存儲、郵箱資料存儲和資料備份等)在傳統e5 cpu存儲伺服器上的負載率約為30%,而使用浪潮sa5224m4時cpu的負載率約在40%,滿足應用計算性能需求的同時,保留足夠的性能備援,防止出現短時資料流量驟增帶來的計算壓力。

優勢二 記憶體容量提升,解決資料清單瓶頸

目前,資料的存儲多采用檢索方式,即軟體産生索引表,這種方式具有簡單、精準、容量大的特點,但是對于記憶體容量的需求大。在4t硬碟時代,單機36塊硬碟的144t資料需要30g的記憶體存儲索引,但是随着硬碟單體容量的快速增大,6t/8t最終代替4t,是以對于36盤位存儲伺服器的索引表占用的記憶體空間需要突破32g。但是,傳統的冷資料存儲伺服器往往基于intel e3 cpu/atom cpu,這兩種cpu隻能支援32g記憶體,是以導緻資料讀取、存儲的效率不佳。

浪潮sa5224m4最大支援128g記憶體,這有效解決了低功耗存儲伺服器記憶體容量擴容的難題。同時,浪潮sa5224m4支援ddr4記憶體,記憶體功耗降低50%,性能則能夠提升33%。

優勢三 內建萬兆網絡,省成本也省功耗

随着資料中心内外資料交換量的大增,萬兆網絡正在成為越來越多網際網路伺服器的标配。但傳統的外插網卡形式,一方面會占用pcie擴充資源,另一方面也會增加功耗和成本。sa5224m4中的xeon-d cpu內建了記憶體控制器、pch萬兆網絡等周邊電路,是以主機闆功耗會更低,相比傳統10-20w的外插萬兆網絡卡,至少能夠節約20%以上功耗。

更重要的是網絡部分不需要客戶再付費更新10g,直接使用即可。因為浪潮sa5224m4中已經使用cpu內建的萬兆網絡做了闆載萬兆網絡設計,而且有光口和電口兩種,友善客戶的應用選擇。

伴随網際網路産生的資料越來越多,資料正成為網際網路企業不可抛棄的重要資産,而其中溫冷資料的存儲成本和效率的平衡是網際網路it人員關注的焦點問題。浪潮sa5224m4這種"不太冷"的存儲型伺服器,将會為雲存儲、郵箱資料存儲和資料備份等應用提供能具成本效益的硬體平台。

原文釋出時間為:2017年5月18日

本文來自雲栖社群合作夥伴至頂網,了解相關資訊可以關注至頂網。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