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廣場協定,是日本主動簽的;泡沫破滅,是日本主動選的1、日本主動簽訂《廣場協定》2、貿易立國3、日本沉沒到日本第一,轉型!4、日本的野心5、攀登高峰6、手心手背的選擇小結

作者:小炒說

80年代後期,日本經濟紅紅火火,大有趕超美國之勢。美國為了保持自己的霸主地位,打壓世界第二,1985年逼迫、誘騙日本簽訂不平等條約《廣場協定》,然後日元嘩嘩地升值,最終導緻日本經濟泡沫化,然後泡沫破裂,日本經濟再也沒有能力挑戰美國。

這就是大家耳熟能詳的故事版本。

今天我要告訴大家的是:這是改編版的故事,你被騙了!

1989年9月22日星期天,這是安排召開廣場協定的日子。

9月20日,日方代表之一、大藏省(财政部)國際金融局局長行天豐雄已在紐約逗留多日,這天他在日本協會給美國商界做午宴演講,演講座無虛席,每個人都在認真傾聽,想提前知道點消息。

在問答環節,匯率是提問次數最多的問題,行天豐雄已經回答得有點不耐煩了,但是聽衆意猶未盡。當美國運通公司的瓊·斯佩羅問道:

“您不認為應有一次五國集團會議來對匯率做些什麼嗎?”

行天豐雄吓出了一身冷汗。

因為會議是秘密進行,五國集團會議一直都是這樣召開的,根本就沒有公布這次會議的消息。

行天豐雄在舉辦演講沙龍時,他的上級大藏大臣(财政部長)、長着一張娃娃臉的竹下登正在啟程飛來紐約。

竹下登也是秘密離開日本的。為了避免被日本其他官員和媒體發現,他就跟首相中曾根康弘商量以打高爾夫球掩人耳目。

這天,他帶着球具、穿着球衣,行李箱放在汽車後備箱,故作悠閑地來到成田機場附近的一個高爾夫球場。在慢悠悠地打了九個洞後,他沒有打回這九個洞,連球衣都沒有脫,就直奔機場的泛美航班客機。

星期天上午,行天豐雄和竹下登來到紐約中央公園對面,一座文藝複興式樣的“城堡”酒店出現在眼前,這是著名的廣場飯店。這個豪華飯店在1988年被意氣風發的特朗普買下,花了4.08億美元的他相當得瑟:“我來到辦公室,看到窗外最美麗的建築,結果是别人擁有,我感到很内疚,就買了。”結果,在1995年被破産的特朗普以3.25億美元低價甩賣給沙特王子。

廣場協定,是日本主動簽的;泡沫破滅,是日本主動選的1、日本主動簽訂《廣場協定》2、貿易立國3、日本沉沒到日本第一,轉型!4、日本的野心5、攀登高峰6、手心手背的選擇小結

22日中午11點,g5集團(美、日、英、德、法)的财政部長和央行行長齊聚一堂,讨論各國匯率和全球貿易平衡,目的是使美元有秩序性地貶值,以解決美國巨額貿易赤字。作為東道主的美國财政部長貝克,到得最晚,因為他的飛機在芝加哥遭遇大霧延誤。貝克心裡一陣嘀咕:大事總是不那麼順利。

行天豐雄因為級别不夠,待在會議室的隔壁房間,但隔音效果不好,會議的發言他全程都聽得很清楚。

竹下登爽快地說:“可以升值20%,ok的。”

貝克當時很是吃驚,沒想到謹慎的日本人會這麼大方。

日本政府日元升值與美國政府美元貶值不謀而合,會議十分順利。

其實不止日本,英法德三國也希望美元貶值,緩解本國貨币貶值的壓力,他們對召開廣場會議的願望最迫切。

下午4點30分,會議在融洽的氣氛中結束,形成會議公告:美元有序貶值,另外4國對美元升值。史稱“廣場協定”。

在公告的措辭上還有過一個小争論,關于“非美元貨币對美元一定程度的進一步有序升值”,竹下登覺得不夠明确,建議删掉“一定程度”,但沒被采納,美英法德不希望表述太過直接。

廣場協定,是日本主動簽的;泡沫破滅,是日本主動選的1、日本主動簽訂《廣場協定》2、貿易立國3、日本沉沒到日本第一,轉型!4、日本的野心5、攀登高峰6、手心手背的選擇小結

随後的新聞釋出會,被安排在一個非常狹小且擁擠的小房間舉行,這樣的安排也是不希望現場有太多的媒體。記者提問:“為什麼能容忍日元 升值?”

竹下登用他那标志性的溫和笑臉回答:“因為我的名字裡有‘登’啊(日語中“登”與“升”相近)。就算日本升值到190日元兌換1美元(當時匯率是260日元兌換1美元),也無所謂啦。”

多年以後,行天豐雄回憶起此事,對媒體說了這麼一段話:

“日本在廣場會議上主動提出日元對美元升值,且幅度超出美國預期。至于逼迫和陰謀一說,隻是增加了故事性。根據當時日本首相和财經高官的計劃,這更像是美日兩國之間的合謀。”

是以,我們至少能看出兩個問題:

1、日本人當時對“廣場協定”挺歡迎,完全沒有屈辱感,這是一場各取所需的平等交易。廣場協定并不是美國強加給日本的,而是日本自己想要的。行天豐雄和竹下登在卸任後接受采訪時一直承認是日本主動。

你能找到的大部分嚴肅學術書籍,都能得到這個觀點。而你能看到的網文,大都是持相反觀點的陰謀論。是以,大家還是要多看書啊。

2、協定并非隻針對日本一家,英法德也參與進來了。并非隻有日元升值了,西歐三國的貨币也升值了。1985-1988年,日元升值1倍,德國馬克升值了1.4倍,法郎升值1.1倍,英鎊升值70%,像瑞士、意大利等歐洲重要貨币也都大幅升值。

這期間升值的貨币不止日元,而且日元升值幅度也不是最大的。

所謂歐美聯合給日本下套,這種陰謀論是站不住腳的。

那麼,為什麼日本對日元升值這麼積極?為什麼經濟失落的隻有日本呢?

1945年3月10日,行天豐雄終生難忘。

這天深夜,336架b-29轟炸機,每架攜帶近6噸的彈藥,從馬裡亞納島的空軍基地起飛,目的地是東京人口最稠密的淺草地區。空襲的美軍司令叫柯蒂斯.李梅,在年初剛剛将德國的德累斯頓夷為平地,轟炸東京十分有經驗。

400萬磅燃燒彈傾盆而下,10萬人瞬間死亡,44平方公裡的淺草地區化為灰燼,連河流都沸騰了,鋼鐵梁柱也融化了,破壞力可以和後來的原子彈爆炸相比,在250公裡外太平洋上仍可看到沖天火光。

人們争相跳入河中求生,結果隅田河漂滿如木炭一樣黑的屍體。人們争相躲入堅固的明治座劇院,院内窒息而死的屍體互疊有2米之高。大轟炸之後日本政府花了二十五天的時間才将燒焦的屍體清除完畢。

隻有14歲的行天豐雄,吓得全身顫栗。行天豐雄在他的回憶錄裡說:“燃燒、沸騰、燒烤到死。”

廣場協定,是日本主動簽的;泡沫破滅,是日本主動選的1、日本主動簽訂《廣場協定》2、貿易立國3、日本沉沒到日本第一,轉型!4、日本的野心5、攀登高峰6、手心手背的選擇小結

1945年8月15日,日本戰敗投降。行天豐雄親眼看到了戰争留下的滿目蒼夷,田野和村莊荒蕪,人們都處在極其困難的境地,靠吃草根、樹皮度日。

“人非人,物非物”,日本政府不知道國家前途在哪,行天豐雄也不知道個人前途在哪。如果這個時候有人跟他說,20年後日本是世界老二,你會在中央政府見證這個事實,他一定認為你是個瘋子,這怎麼可能呢?

麥克阿瑟緻力于重建日本,但困難重重,勞工罷工、“左翼分子”運動、榮民不滿……直到1949年,日本經濟毫無起色,1945年戰敗時的日元匯率是15:1,1949年日元匯率是270:1,狂貶18倍,消費品物價指數在1948年一年就飙升50%,戰後經濟崩潰!

日本人十分不滿,首相吉田茂催促美軍應該“趁早回家”,報紙嘲諷麥克阿瑟為“藍眼睛的幕府将軍”。

這個時候美國的對日援助金額已經達到20億美元,麥克阿瑟開始對占領日本感到失望和厭倦。

正在讀中學的行天豐雄不知道日本經濟發生了什麼,隻知道糧食越來越貴了、面包越來越難買了。好在他學習成績優異,1950年考上了日本最好的東京大學,改變了個人命運。這一年,日本命運也迎來大轉折,因為北韓戰争爆發,美國不再将日本當成戰敗國處理,而是看作抵禦共産主義的亞洲橋頭堡,開始拼命扶持日本。

美國首先送來兩件大禮:

1、美國索性将日元匯率鎖定為極低的360:1(這個資料很重要,要牢記!),以出口刺激日本經濟增長。360日元兌換1美元,這種人為的低估,極有利于日本的出口。

是以,在戰後經濟騰飛的曆程中,日本經濟有一個特點:低匯率。70年代以前,日元的匯率一直處于低估狀态。

美國也在這個過程中享受到了好處,日元的低匯率對應着美元的高匯率,那就可以低價(更少的美元)進口優質的日本産品。

2、美國将日本作為北韓戰争的物資供應庫,送來了高達35億美元的外貿訂單。要知道,1950年日本gdp才110億美元。

世界上每個國家從落後向先進發展,都是先以出口拉動。不管是日本,還是亞洲四小龍,包括中國,都是如此。日本的低匯率以及美國市場,再加上工業基礎好,使得出口極具優勢。

先普及一個知識:一個國家的貨币匯率無論是高還是低,都是一把雙刃劍,有利也有弊。低了對于出口是利好,對進口不利;高了對出口不利,但對進口利好。同時,高了有助于國内企業海外擴張。

本币貶值,外國人能用更少的外币買到你的出口商品,自然出口就增加了。本币升值,國人能兌換的外币更多了,自然就是買買買,要麼買進口商品,要麼買海外資産。

日本确立這麼低的匯率,就是為了用出口拉動經濟。日本确實做到了。

1953年北韓戰争結束,1954年日本gdp216億美元,出口總額16億美元,兩項資料都比1950年增加1倍。經過10年波折,日本經濟已基本恢複戰前水準。

廣場協定,是日本主動簽的;泡沫破滅,是日本主動選的1、日本主動簽訂《廣場協定》2、貿易立國3、日本沉沒到日本第一,轉型!4、日本的野心5、攀登高峰6、手心手背的選擇小結

1955年,行天豐雄以優異的成績從東京大學畢業,當時的大藏大臣(财政部長)一萬田尚登,是東京大學的知名校友,一眼相中了這個國小弟,行天豐雄就這樣被提前錄取進入大藏省(财政部)擔任公務員。此時,日本人平均工資是17美元/月,是美國的1/10。當時行天豐雄的工資是20美元/月,可見日本的公務員工資也不咋滴。

行天豐雄在大藏省頗受重用,1956年獲得了美國國務院的福布萊特獎學金,以公派的身份去普林斯頓大學讀研。當時坐飛機是一項極奢侈的消費,一張日本到美國的機票,抵得上行天豐雄大半年的薪水,如果沒有獎學金,甭說讀書了,他連美國都去不了。

到達紐澤西州後,行天豐雄被美國的繁榮震撼到了。滿街的汽車、摩登女郎廣告,家家戶戶都有電視機、電冰箱和收音機,體育賽事、大衆情景劇、電影院……好多都是平生第一次見到。行天豐雄第一次到美國,正好是美國披頭士和搖滾樂興起的年代,那種躁動與快節奏,他怎麼也欣賞不來,就感覺:太吵了。而且他也難以了解:這些人好好的日子不過,天天這麼躁動幹嘛?

行天豐雄在普林斯頓待了兩年,當時楊振甯和李政道常在普林斯頓大學的草坪上讨論學術,兩人尚未成名,行天豐雄可能和他兩有過幾次擦肩而過。

行天豐雄離開美國,回到大藏省繼續工作,強烈的對比使他感受到日本與美國的差距太大了,好在這時的日本延續了50年代上半期的快速發展。

50年代下半期,日本發揮自己的工業底子,gdp和出口總額再漲一倍,在此期間,松下電器攻占海外,銷量猛漲了7倍,成為日本經濟和貿易的縮影。

也就是說,整個50年代,日本gdp和出口都是5年翻一倍,10年翻兩番,之後的日本經濟如脫缰的野馬,一飛沖天,一步步逼近美國。

1961年,行天豐雄被派往華盛頓的國際貨币基金組(imf)織參加教育訓練,教育訓練的目的是混個熟臉,便于跟imf借款。日本需要imf的資金支援,是因為日本經常處于貿易逆差狀态。而這一年的逆差超過10億美元,日本的外匯存底也才20億美元,這被視為一次危機。

低匯率有利于出口,不利于進口,本來應該貿易順差才是。偏偏日本是一個資源貧乏國,原材料、能源非常依賴進口,石油99%都是靠進口。低匯率使得日本的出口産品具有價格優勢,但便宜的另一層意思是,單個産品能換回的美元是較少的。

但也沒有辦法,這個時候的日本還不夠強,隻能慢慢積蓄力量,直到25年後,日本的翅膀變硬了,才會在廣場協定上主動要求日元升值。

1962年4月,行天豐雄被緊急調往維也納。

imf正在維也納舉辦年會,大藏大臣(财政部長)水田三喜男趁機跟三家美國銀行協商貸款。上司總是不懂專業,需要專業人士的協助,這就是召喚行天豐雄的原因。與行天豐雄相反,水田三喜男是一個天生的政治家,而不是技術官僚,他學生時期是個社會主義者,因為這個原因多次被警察逮捕入獄,以後成為一名保守派政治家,他三次出任大藏大臣,是日本經濟發展的功臣。

談判地點在一個酒店套房,水田三喜男非常緊張,他在不斷地抽煙,行天豐雄趁他不注意在他每個口袋裡裝滿了一盒煙。事情很順利,2億美元的貸款談下來了,這是日本央行首次借外債。水田三喜男回到酒店房間,長籲一口氣,将一杯威士忌一飲而盡,衣服都沒脫,就倒頭而睡。

國外借款,對60年代的日本經濟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使得日本在進口上不至于畏手畏腳。再加上越南戰争的東風,60年代的日本gdp再翻兩番,年均增長率超過11%,占美國gdp比例從1/15提升至1/6,一舉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出口總額同樣翻兩番,達到160億美元,1969年中國出口總額是22億美元。

出口商品的結構也迎來根本性變化。1950年,紡織品占日本出口的一半,機械産品隻有10%,20年後完全倒過來了,紡織品占比隻有12%,機械品上升到46%。

1950年,日本城市化率隻有38%,到60年代末,城市化率達到70%,白色家電、彩電、轎車,飛入尋常百姓家,成為日本人的标配,行天豐雄第一次去美國看到的場景在日本成為現實。日本已基本成為工業大國,并成為工業發達國家俱樂部的一員,是裡面的首個非白人國家。

廣場協定,是日本主動簽的;泡沫破滅,是日本主動選的1、日本主動簽訂《廣場協定》2、貿易立國3、日本沉沒到日本第一,轉型!4、日本的野心5、攀登高峰6、手心手背的選擇小結

60年代日本青年的“流氓舞會”

希臘神話中有個“不死鳥”的傳說,講的是一隻名叫菲尼克斯的神鳥,在熊熊烈火焚燒中獲得新生,展翅騰空,很多人都以這個傳說來比喻戰後日本的浴火重生。

就在日本經濟在戰争廢墟中強勢複蘇時,美國主導的布雷頓森林體系出問題了。

在過去,世界各國實行“金本位”:你有多少黃金,才能發行多少貨币。不像現在純靠政府信用,想發多少就發多少。

二戰結束後,美國大發戰争财,gdp占全球40%,擁有世界80%的黃金儲備,于是建立了美元的國際貨币地位:美元與黃金挂鈎,1盎司黃金兌換35美元,成員國貨币與美元挂鈎,實行固定匯率。這就是大名鼎鼎的布雷頓森林體系。

美元被稱為美金,就是這麼來的。

美國的黃金儲備怎麼來的呢?就是靠貿易順差(賣軍火)積累的外彙換來的。但是,随着日本和西歐的狂飙突進,美國的出口受到了打擊。1947年美國出口額占全球40%,1960年降至18.3%,1970年降至15.5%。

1970年,美國首次出現了貿易逆差。雖然隻有15億美元,但是卻引發美國舉國上下的震動。

美國在60年代參加越戰,直接耗費2000億美元,還在國内搞高福利,這都要花大把的銀子,直接導緻美國财政惡化,赤字嚴重,黃金儲備随之減少。1970年美國國債餘額達到2300億美元,是gdp的40%,其中短期債務就有250億美元,而黃金儲備隻剩下110億美元了,比巅峰時刻降了一半。

美國的黃金儲備,連短期債務的一半都覆寫不了。

是以,當貿易逆差出現後,美國就慌了,這成為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美聯儲國際業務負責人查爾斯·庫姆斯,與在日本财政部負責國際業務的行天豐雄的私交不錯。他的主要工作就是維護布雷頓森林體系,随着布雷頓森林體系的衰弱,他耿耿于懷,時常跟行天豐雄吐槽:美國政府真不是東西。

1971年8月13日上午,查爾斯·庫姆斯趕到美國财政部,要去說服部長康納利不能放棄布雷頓森林體系,但人還沒見到,中途的一個電話,讓他垂頭喪氣地回去了。這個電話是紐約外彙交易室打來的,英國要把自己持有的30億美元兌換成黃金。

與美國穿同一條褲子的英國,也要兌換黃金,查爾斯·庫姆斯明白:遊戲确實結束了。

當天下午,查爾斯·庫姆斯與其他幾個人,早早趕到戴維營,面見總統尼克松。戴維營是坐落在馬裡蘭州群山公園的一個度假勝地,美國總統們的專屬區域。當年羅斯福就在這兒養病,艾森豪威爾在這裡會見赫魯曉夫,還有克林頓躲在這裡逃避窮追不舍的娛樂記者。

結果早就注定了。

1971年8月15日,周日晚上,急切的美國總統尼克松等不到周一上班,就單方面宣布:美元不再綁定黃金,停止美元對黃金的兌換。話聲剛落,市場就被美元抛售淹沒了。

史稱“尼克松沖擊”,布雷頓森林體系壽終正寝。

廣場協定,是日本主動簽的;泡沫破滅,是日本主動選的1、日本主動簽訂《廣場協定》2、貿易立國3、日本沉沒到日本第一,轉型!4、日本的野心5、攀登高峰6、手心手背的選擇小結

美國終于踢開黃金這個絆腳石,可以放開手腳印美元了,什麼赤字、逆差,沒有什麼是印鈔機不能解決的。

結果,美元指數就從120下跌至1973年7月的90.53,美元貶值,意味着其他貨币升值。

但日本希望繼續躺在低匯率的搖籃裡,一點也不想美元貶值。當時的日本央行拿出了搏命的勁頭,拼命抛售日元,買進40億美元,這個資料接近日本外匯存底的一半!日本豁出老命也想守住360的匯率。

日本的做法,美國看在眼裡急在心裡。1971年11月初,美國财政部長康納利訪日,與大藏大臣水田三喜男進行談判。行天豐雄當時是大藏省國際金融局的局長助理,由于經常去國外出差,英語底子好,便擔任這次談判的專家顧問兼翻譯。

會議安排在一個安靜狹小的房間,房間裡面存放了很多标本,架子上擺放的瓶瓶罐罐中泡着各種有趣的東西,行天豐雄覺得這個環境挺有意思的,但康納利跟沒看到似的,開門見山要日元升值18%,水田三喜男一口咬定17%以下。康納利問為什麼。

水田三喜男回答:“因為17%是一個非常不吉利的數字。1930年日元升值了17%,結果經濟陷入蕭條,做出升值決定的那位大藏大臣被暗殺。”

行天豐雄心中暗自好笑:這上司真是個談判高手。康納利是肯尼迪總統遇刺的親曆者,他當時是德州州長,他的左肩、手臂和大腿也受傷,他因為這段經曆而被水田三喜男的這番話打動,就說:“好吧,那你能接受多少?”

“308,貶值16.88%。”這也是日本政界和商界在10月份的内部測算結果。水田三喜男顯然是有備而來。

“成交。非常感謝您,大藏大臣先生。”行天豐雄在國外各種場合見過康納利很多次,這是他第一次聽到康納利感謝談判對手。

日本認為這是一次成功的談判,但是1972年日本貿易順差創下曆史新高的52億美元,這很快引發進一步的升值。1972年一整年日元匯率都在300以上,但1973年2月,匯率就飙到265。也就是說,1971-1973年,日元匯率從360噌噌地升到265,20年匯率不變的日元,短短兩年升值25%!

更諷刺的是,由于”豬隊友“美國深陷通脹危機,整個70年代美元都極端疲軟,使得日元被動升值持續整個70年代,到1978年10月,日元匯率達到179,足足升值1倍!

美國終于慌了,是要你升值,但也不能這麼升啊,說好的升值16.88%呢?我的美元還要不要混了?10月26日周六,美國财政副部長所羅門撥通了行天豐雄的上司、大藏省國際金融局局長佐上武弘的電話,邀請他緊急來華盛頓,和歐洲官員一起商量匯率形勢。佐上武弘帶上智囊行天豐雄,當天下午就奔赴成田機場。

因為是周末,大藏省财務處沒人上班,行天豐雄不能預支機票錢,隻得刷自己的信用卡,他當時很擔心,萬一談崩了,财務處會不會不報帳費用?

他的擔心是多餘的。歐美日三方代表在周日就成立了300億美元的專項基金,用于從市場回收美元。到11月底,日元匯率就降到了200,79年底進一步降到了240。

美國舒了一口氣,日本也舒了一口氣。

廣場協定,是日本主動簽的;泡沫破滅,是日本主動選的1、日本主動簽訂《廣場協定》2、貿易立國3、日本沉沒到日本第一,轉型!4、日本的野心5、攀登高峰6、手心手背的選擇小結

但是,對于習慣了長期低匯率的日本而言,這場持續的大幅升值,從360升到240,仍然是一場不小的經濟考驗!

對于日本人而言,不要說普通國民,就連國會議員也對日元升值沒有概念。行天豐雄與一些國會議員抽煙閑聊時,會遇到完全搞反了的笑話:說是今後日元要不斷升值,等到1美元兌換1簽日元的時候,告訴我一聲!“

前面講過,貨币升值,利于進口不利于出口。日本經濟依賴出口拉動,為了應對日元升值帶來的需求不足問題,日本政府采取了擴大内需的政策。

既然外國人買得少了,那我就發動本國人來購買。

1972年6月,首相田中角榮推出著名的《日本列島改造論》,要對國土進行大規模的城鎮化開發,以此作為田中角榮的施政綱領。之後,日本在“基建熱”的氛圍下,實施擴張性貨币政策,m2增長20%,股市和地價飛漲,短短兩年間,日經平均股指上升2.65 倍,地價上漲1.93倍。

貨币大幅升值、股價地價快速攀升,這種經濟過熱的劇情是不是很熟悉?對,這就是“廣場協定”劇情的提前預演。

但是,日本不斷沒有被擊倒,反而更加壯大起來,與“廣場協定”的結局截然相反。相同的劇本、不同的結局,我們就要來重點看看二者的差別。

可以提前劇透:實體經濟。70年代日本将實體經濟當做重點,而80年代日本經濟已經脫實向虛。

實際上,二者的劇本并不相同,因為70年代的日本更難些。

1973年10第四次中東戰争爆發,為了懲罰以色列和支援以色列的西方國家,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将油價從每桶3.01美元上調到5.12美元,漲幅高達70%,到了12月,再次上調到11.65美元。

短短兩個月,上漲了3倍!

這起恐怖的“黑天鵝事件”,立刻引發了西方國家的通脹危機。日本99%的石油都靠進口,于是批發物價指數和消費者物價指數均上漲30%以上,工業生産下降20%,還導緻了物資搶購潮。

當時大阪有一個千裡小區,一個超市打廣告宣傳自己,搞免費贈送手紙的活動,立刻就有200多名家庭主婦蜂擁而至,排起長隊,這家超市本來計劃廣告宣傳一周的,結果1個小時手紙就被搶購完畢。

日本人由強勁的經濟增長樹立起來的自信心被突然粉碎了,一下于重又出現了對經濟脆弱性的擔心:他們仍将回到貧窮的老日子去嗎?

科幻小說《日本沉沒》本來寫的是自然災難,由于契合了當時日本人的不安情緒,突然走紅,發行數量達到400萬冊,作者小松左京也是以獲得了1億2千萬日元的收入,跻身全球作家收入榜單前五名,這種運氣簡直是”祖墳冒青煙“的節奏。

廣場協定,是日本主動簽的;泡沫破滅,是日本主動選的1、日本主動簽訂《廣場協定》2、貿易立國3、日本沉沒到日本第一,轉型!4、日本的野心5、攀登高峰6、手心手背的選擇小結

小松左京的鴻運,反襯着日本政府的黴運。日本人開始議論紛紛:“田中角榮(首相)不行啊,趕緊換人吧。”當時的一家電視台,以這樣的開場白介紹首相:“首相的著作《日本列島沉沒》……哦,對不起,是《日本列島改造》……”

田中角榮很着急,怎麼辦?

壯士斷腕,準備戰鬥!

為了抑制通脹,防止經濟泡沫,日本政府立刻放棄貨币放水,進行産業更新:

1、實施史無前例的貨币緊縮政策,1973年連續5次提高利率、5次提高存款準備金率,1974年連續4次提高央行再貼現率,從市場回籠貨币,防止脫實向虛,進行市場出清,倒逼企業進行轉型更新。

2、調整産業結構,将發展重點從石油、化工、鋼鐵等資金密集型行業,向汽車、機械、電子等技術密集型行業轉變。日本就是在這個時候集中發展半導體,日本汽車就是在70年代開始攻城略地。

3、鼓勵企業走出去。日元升值本來就有利于對外投資,日本政府順勢放開資本管制,為日本企業将勞動密集型等落後産能和過剩産能轉移海外創造條件。整個50和60年代,日本對外投資才10億美元,但是在1973-1980年,日本對外投資年均增幅30%,累計投資超過40億美元。

日本的這場脫胎換骨、轉型更新,是以暫時犧牲出口和經濟增長率為代價的。日本的出口總額依然在增加,但明顯趕不上進口,1973-1980年的8年間,日本有5年都是貿易逆差,完全抵消了另外3年的貿易順差。gdp增長率顯著下滑,1974年更是首次負增長1.23%,工業生産指數直到1978年才恢複至4年前的危機水準。

這确實需要勇氣。

廣場協定,是日本主動簽的;泡沫破滅,是日本主動選的1、日本主動簽訂《廣場協定》2、貿易立國3、日本沉沒到日本第一,轉型!4、日本的野心5、攀登高峰6、手心手背的選擇小結

但是,日本以高技術和高附加值為目标的産業更新,為80年代的所向披靡創造了條件。

當時美國始終沒能走出通脹泥潭,此消彼長,敏銳的美國人很快就意識到日本的強大潛力,1979年,在日本經濟騰飛的前一刻,哈佛教授傅高義出版《日本第一》,成為美國和日本的暢銷書,傅高義也成為有名的”日吹“。

20年後,日本經濟停滞多年,傅高義又寫了本《日本還是第一嗎?》,自己”打“自己的臉。

傅高義是一個猶太人,一直對東亞很有興趣,還成為繼費正清之後的哈佛大學東亞研究中心第二任主任。中國實行改革開放後,他寫了很多關于中國的書籍,又成為了”中吹“,還被中國某個高端論壇授予“世界中國學貢獻獎”。

從《日本沉沒》到《日本第一》,時間不過5年而已。這兩本書,行天豐雄都買過,他後來說了一句意味深長的話:

“日本是一個美麗的國家,有一群可愛的國民。”

行天豐雄和他的同僚們,即将迎來閃閃發亮的80年代!

1979年,轉型成功的日本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半導體存儲器生産國,nec筆記本電腦的市場占有率超過ibm,而美國的通脹率達到19.5%的戰後最高水準;1980年,日本的汽車産量首次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而美國gdp居然出現負增長。

日本已經健壯起來,美國還深陷在通脹泥潭。

1981年,帥氣的裡根就任美國總統,即将帶領美國走出危機,日本已經勢不可擋地迎來爆發。

美國實施美元連續加息和大規模發行國債,在這期間,美元利率從5%猛拉至20%,國債餘額從5千億增加到2.6萬億。幾劑猛藥下來,通貨膨脹率很快降至4%的低水準,美國經濟迅速複蘇。

用激進的加息回籠資金,用激進的國債創造社會需求,思路與70年代的日本是一樣的,隻不過在創造需求上,日本用的是實體經濟,美國用的是金融手段。

德國總理赫爾穆特·施密特鄙視美國的這種騷操作,說道:

”這是自基督誕生以來最高的利率!“

但日本支援美國的劇烈政策。1980年,美聯儲主席保羅·沃爾克訪日,大藏大臣金子一平攜行天豐雄一行,在太倉酒店接風。晚宴之後,他們喝着白蘭地閑聊,沃爾克一口酒氣地問道:”如果你是美聯儲主席,你還會繼續這種嚴格的緊縮政策嗎?“包括行天豐雄在内的七位進階官員都是回答”是“。

戰争被美國擊敗,經濟受美國幫助,日本人很明白,世界需要增長動力中心,一旦美國削減赤字并減緩經濟速度,誰又來代替美國作為經濟發動機呢?是以,日本默許了美國的罪過,因為某種程度上,大家都是罪人。

美國這一頓猛操作,美元利率狂升,美元快速升值,全球資金湧入美國,這就意味着其他主要國家的貨币大幅貶值。一個狂貶,一個狂升,1981-1985年,歐元貨币組合的匯率從1.6貶值到0.8,英鎊匯率從2.2貶值到1.05,美元4年升值了1倍。

廣場協定,是日本主動簽的;泡沫破滅,是日本主動選的1、日本主動簽訂《廣場協定》2、貿易立國3、日本沉沒到日本第一,轉型!4、日本的野心5、攀登高峰6、手心手背的選擇小結

美元指數

但是,此期間的日元匯率并無多大波動。1980年初,1美元=240日元;1985年8月(廣場協定簽訂時間是9月),1美元=239日元。

與歐洲貨币的迅速貶值不同,日元維持了币值的穩定。

廣場協定,是日本主動簽的;泡沫破滅,是日本主動選的1、日本主動簽訂《廣場協定》2、貿易立國3、日本沉沒到日本第一,轉型!4、日本的野心5、攀登高峰6、手心手背的選擇小結

是以,歐洲率先慌了。法國總統密特朗第一個坐不住了,要求緊急召開七國會議研究應對政策;德國忍痛抛售13億美元試圖延緩馬克貶值;撒切爾夫人連忙向裡根總統求救。

這個時候的美國,也是憂心忡忡。前面說過,美國依靠美元升值和發行國債來解除經濟危機,但也留下了後遺症。貨币急速升值,有利于進口不利于出口,使得美國貿易赤字急劇擴大,1984年首次突破1000億美元。國債餘額在1984年突破1.5萬億美元,幾乎是一年增加1000億。

貿易赤字和财政赤字雙雙在快速擴大,這是衰落的征兆啊。

時任美聯儲主席保羅.沃爾克表達了這種擔憂:

“無論政府是否願意承認,美元匯率已經明顯太高,以緻成了大麻煩。無論是經濟上還是政治上,這看上去的确都不可持續。他們(歐洲、日本)的汽車、機械産品、電子産品,可以輕而易舉地找到美國大市場。”

一個想升值,一個想貶值,郎有情妾有意,美國和西歐一拍即合,各國财長和央行行長開始聯絡,研究應對匯率的方法。

但是,面對美元的走強,盡管歐洲貨币在快速貶值,但日元的匯率保持了穩定,歐美很擔心日本不配合。作為當時全球貿易順差最高的國家和全球老二,日本是美國最大的逆差來源國,1985年對日貿易逆差占美國全部貿易逆差的1/3!

廣場協定,是日本主動簽的;泡沫破滅,是日本主動選的1、日本主動簽訂《廣場協定》2、貿易立國3、日本沉沒到日本第一,轉型!4、日本的野心5、攀登高峰6、手心手背的選擇小結

當時的卡特彼勒總裁摩根給美國國會寫了一份報告:“隻要美元貶值20%,我的推土機就能推到日本帝國首都。”直接表達了美國企業對日本産品的積怨和日元匯率的不滿。

很顯然,如果日本不配合升值,歐美應對匯率的效果就會大打折扣。

正所謂緣分來了擋也擋不住,日本不僅不拒絕,還是對日元升值最積極的,配合願望極其強烈,令美國喜出望外、歐洲長出一口氣。

我們接下來就要聊一聊,日本在80年代上半期做了什麼?為什麼70年代極力避免貨币升值,而現在又很想貨币升值?

先說一個日本的經濟特點。

1980-1985年,日本出口年均增速8%,不到50-70年代17%的一半,而且它的進口居然是負增長,1985年比1980年少了108億美元,由此導緻:貿易順差烈火烹油,從-108億增加到467億,年增速超過60%!

而日元的匯率是穩定的,很顯然,日本已經不是粗放型的出口拉動型經濟了。

它走的是高精尖和擴内需的路線,因為産品高技術和内需強大,是以不需要那麼多進口,培育生産高附加值産品,就足夠維持經濟健康運轉。1985年,日本經濟增長率5.23%,其中内需貢獻了6%,對外收支反而拖累了1%的增長。

可以肯定地說,日本的增長模式,已經由出口拉動轉變為内需拉動。

廣場協定,是日本主動簽的;泡沫破滅,是日本主動選的1、日本主動簽訂《廣場協定》2、貿易立國3、日本沉沒到日本第一,轉型!4、日本的野心5、攀登高峰6、手心手背的選擇小結

是以才能使日元跟得上美元的人為劇烈升值,保持币值穩定。

當裡根總統動用”301條款“限制進口日本産品時,日本不僅沒有硬碰硬,反而努力增加進口美國商品,首相中曾根康弘還半開玩笑半認真地說:”每個日本人都應該購買價值100美元的進口商品。“他還在攝影師的陪同下,去一家百貨商店買了三條高檔的進口領帶。隻是他”弄巧成拙”,領帶是法國生産的。

但是,即使美國用貿易戰打壓日本産品,日本對美國貿易順差卻不降反升,居然從1980年的76億美元,上升到1985年的490億美元,足足增長了6倍!

這就說明,貿易戰隻能打壓低端産品,高端産品不是人為因素能擊敗的。日本那些年橫掃國際市場的産品,不是紡織、鋼鐵這些“我有别人也能有”的東西,而是汽車、半導體、晶片、精密機械這些“我有别人沒有”的不可替代品。

到1985年,日本貿易順差全球第一,成為世界最大的債權國和資本輸出國,其銀行的國際資産總量世界第一,gdp1.4萬億美元,占全球經濟總量的1/10,全球第二,人均gdp1.1萬美元(這是80年代的美元),城市化率80%,它的産品技術獨步天下。

一個能搞高科技、内需旺盛的發達大國,發展到這個地步,它下一步會幹什麼呢?

貨币國際化!

征服制造業制高點後,它要征服金融制高點,那才是每個國家夢想的“鐵王座”啊。

“日元成為世界貨币,日本成為世界大國”,“日元強,則日本強”,日本的報刊頭條時常出現這樣醒目的标題。

早在1978年,行天豐雄所在的大藏省(财政部)就打出“正視日元國際化”的口号。在以前,日本政府是限制日元的國際使用的,當時日元在國際金融的結算量是可以忽略不計的。

1980年(當年日本貿易逆差),大藏省修訂頒布了全新的《外彙管理辦法》,提出日本對外投資自由化。這是日元國際化的第一步:日元能自由走出國門。

1984年,大藏省發表《關于金融自由化及日元國際化的現狀和展望》,允許外資自由進入日本。這是日元國際化的第二步:日元自由兌換。

這份報告一出來,令國内和國外的專家感到驚訝:這也太快了。然而,實施過程十分順利,日本政界和企業界幾乎沒有反對之聲,欣然接受。

第三步就是:日元升值。

日元國際化,為什麼必須升值?因為疲軟(匯率低)的貨币,對國際投資者沒有吸引力。比如說國際投資者在日本賺了100日元,如果日元匯率低,這100日元能兌換的美元就少,投資者賺得就少了。

是以,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才會說:”強大的日本,必須有強大的日元支援!“這個強大,就是指高匯率的日元。而且,日元匯率本來就偏低,當初美國指定的360匯率是人為的低估,1978日元匯率達到過179,現在日本更強了,但匯率是更低的240。

美元高估、日元低估,是以,當歐美抛出“美元貶值”的橄榄枝時,日本心裡是一萬頭小鹿在撞——激動死了。

這才有了本文開頭第一節的日本主動,與很多人的看法相反。

與1978年成立300億專項基金的華盛頓會議一樣,1985年的歐美日廣場會議也很順利,當天出結果。差別隻是,前者是日元貶值,後者是日元升值。

大藏大臣竹下登認為升值到190(190日元兌換1美元)也沒問題,1986年1月底,日元就升值到了190日元,距離廣場會議才4個月。到2月,達到180,一直到7月的154。

日本有點慌。已經升任大藏省國際金融局局長的行天豐雄告訴首相中曾根康弘:“外彙市場不相信美元已經跌透,我們最好靜觀。”首相稍微寬慰點,說:“我相信你們專家比我更懂得匯率。”

行天豐雄說得沒錯,美元指數直到1987年底才觸底到85,1988年才開始反彈到90。

美元指數是美元對一攬子貨币的匯率表現,而不是單單對日元。在一攬子貨币裡,歐洲貨币的權重最高,超過50%,其次是日元和英鎊,超過10%。

美元指數一直跌倒1987年底,日元匯率也一直升值到1987年底,為121,比廣場會議前升值1倍。在這個過程中,德國馬克升值了1.4倍,法郎升值1倍,英鎊升值70%。

經曆過70年代日元升值的日本,已經知道并适應了升值的好處:可以買到更便宜的進口牛肉,可以收購更便宜的酒店。日本旅遊團掃蕩全球的奢侈品,日本企業收購哥倫比亞電影公司、紐約時代廣場和帝國大廈,美國10%的不動産成為日本的囊中之物。對于升值,日本人是開心的。

是以,絕對不能說,歐美聯手逼迫、引誘日元升值,這是日本自己選的

廣場協定,是日本主動簽的;泡沫破滅,是日本主動選的1、日本主動簽訂《廣場協定》2、貿易立國3、日本沉沒到日本第一,轉型!4、日本的野心5、攀登高峰6、手心手背的選擇小結

伴随這場劇烈升值過程的,是日元的加速國際化。

1985年12月,廣場協定才過去三個月,東京證券交易所放開了外國證券公司的會員資格;1986年,再次修改《外彙管理法》,允許設立日元離岸賬戶;1987年,提高債券對外國投資者的吸引力。一系列眼花缭亂的政策,都是為了推動日元在國際中的使用。

在1990年泡沫破滅之前,在日本進出口額中,按日元結算的比重各為37.5%和14.5%,分别比1980年提高了8.1和12.1個百分點;在世界各國的外匯存底中,日元的比重為8.0%,全球第三,僅次于美德,超過了英鎊3.0%的1倍以上;在全世界外彙交易中,日元的比重為13.5%,全球第二。

美元、日元和德國馬克構成的“三極通貨體制”,一個新的貨币秩序開始在世界形成。

行天豐雄在一次國際論壇中,情不自禁地表達了自己的理想:三個國家取消所有的外彙和資本管制,然後同意這三種貨币都在彼此國家自由流通,進而建立全球穩定的匯率體系。當時,新任美聯儲主席格林斯潘就在台下,始終保持眉頭緊鎖、不苟言笑的形象,也就無法從他的表情中讀到心理變化。

正當日本雄心壯志之時,隐患已經埋下。

廣場協定之後,日元升值已成定局。前面多次說過,升值有利于進口不利于出口。升值帶來了出口企業的勞工失業(主要是無需進口原材料的國内生産企業),1986年日本失業率突破3%大關,東京還爆發”反解雇、反降薪“的遊行示威。

手心手背都是肉,心軟的日本政府想減輕出口企業的壓力,就宣布降息:

1986年1月,廣場協定剛簽訂4個月,日本将銀行利率從5%降至4.5%;

1986年3月,降至4%;

1986年4月,降至3.5%;

1986年10月,降至3%;

1987年2月,降至2.5%;

1年的時間,銀行利率就降了1倍,比升值狠得多。

而且,日本政府還宣布了一個6萬億日元的财政刺激計劃,主要投向基建。

這個赤裸裸的貨币放水,就惹了大禍了。

經濟發展有其客觀規律,優勝劣汰,落後的不合時宜的企業,就該減産或破産,将空間留給更有前景的企業。70年代的日本轉型更新,就是這麼幹的。

強行續命,逆勢而行,必遭反噬。80年代的日本,就沒想明白,沒有堅持70年代的”市場出清“政策。直接導緻,貨币放水使得錢的确多了,但這些錢不會流向政府想救的那些過時企業,那些企業利潤率低,搞不好還虧損破産,有前景的好企業又不大缺錢,那些這些放水的錢會去哪呢?

肯定不會放在賬上不動啊,就隻剩下股市和樓市了。

這就是脫實向虛。這才是後來泡沫破滅的罪魁禍首,而不是區區廣場協定。

2012年,行天豐雄接受媒體采訪,記者提問:”《廣場協定》對日本的經濟産生了什麼樣的影響?“他說了很長一段話,結尾是這樣的:

”我認為90年代的日本經濟泡沫,是在“廣場協定”之後,應對日元升值的政策應對錯誤,或者說過度依賴貨币寬松政策造成的。“

1986-1989年,日本的樓市和股市均是三級跳,暴漲2倍!這些資料大家早就耳熟能詳,在此不再贅述。

1989年,行天豐雄在泡沫最繁盛的這一年退休,他在大藏省做了34年公務員,可以領到5000萬日元的終身俸,但是這筆錢在當時隻能買到一室的較高價的電梯大廈,行天豐雄覺得太不可思議。第二年,泡沫開始崩潰。

如果你讀得認真,應該還會記得,前面我已經寫過,1971年的尼克松沖擊後,日本遇到了同樣的問題:貨币升值、股價地價暴漲。但是,日本在1973年及時進行嚴格的貨币緊縮,化解了那場危機。

盡管70年代的gdp增速和出口增速都受到較大影響,但日本完成了産業更新,為80年代的爆發打下基礎。

時隔多年,行天豐雄依然對日本政策耿耿于懷:”日本在當時,應該改革産業結構,更多地運用财政政策,但是當時采用的幾乎隻有貨币寬松政策。“

80年代泡沫的擴大終于引起了日本政府的警惕。1989年5月至1990年8月,日本央行連續5次加息,将利率由2.5%上調至6%,大藏省要求所有金融機構控制不動産貸款規模。在泡沫破滅的過程中,大藏省和日本央行絲毫沒有心軟的意思,孜孜不倦地推行擠泡沫政策,不擠幹誓不罷休。

這就是國人喜歡讨論的”保房價還是保匯率?“,日本選擇了硬着陸,主動刺破泡沫,保匯率。泡沫破滅的90年代,日元仍然保持了升值,一直升到了95年6月的86!很不可思議。

廣場協定,是日本主動簽的;泡沫破滅,是日本主動選的1、日本主動簽訂《廣場協定》2、貿易立國3、日本沉沒到日本第一,轉型!4、日本的野心5、攀登高峰6、手心手背的選擇小結

手心手背都是肉,讓泡沫破滅,因為歐美都發生過泡沫破滅,這不是什麼稀奇事,泡沫經濟是資本主義的宿命,但貨币國際化,這種機會是很難碰到的。

日本必然知道泡沫破滅對經濟的負面影響,但他們依然如此選擇,隻是為了山巅榮耀:日元國際化!實際上,當泡沫破滅後,日本社會普遍擔心泡沫死灰複燃,當大藏省在1991年解除不動産貸款的規模限制時,國會的反對聲音不絕于耳。

關于廣場協定,我們傳播的版本,避重就輕,總是透露出兩個意思:

1、日本失去的三十年正是中國發展的三十年,一種幸災樂禍和莫名的民族自豪感躍然紙上;

2、”帝國主義亡我之心不死“的陳詞濫調。

隻要你走在正确的道路上,哪有那麼多陰謀論?

作為一個成熟發達的市場經濟大國,日本在廣場協定之後的命運,并非失策,而是選擇。

這就是我的故事版本。

下一篇,我将以日元國際化為主題,展現日本失去的三十年。而我要告訴你的是,日本沒有失去,隻是選擇。

無論成敗和結局,都不影響一個結論:日本,好樣的!

—end—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