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做可穿戴裝置,越不智能賣得越好

  活動後我們複盤了一下,覺得亮點頗多,梳理亮點時筆者腦中猛然蹦出了這樣一句話——似乎,越不智能的可穿戴裝置,越有可能賣得好。

細細想來覺得有些道理,理由如下:

可穿戴裝置畢竟不是純粹的數位裝置,功能強勁與否并沒有那麼重要。相反,可穿戴裝置因為其“可穿戴”的特性,外形如何、有沒有設計感、是否符合人體工學設計、裝不裝 x 這些外在的因素更能定義一款産品是否成功。

是以,可穿戴裝置的正确路線應是時尚界跨進了數位圈,而不是反過來。

既然是人家跨進來,那麼占據主導的并不是一個技術團隊,而應當是設計師團隊(或産品營銷團隊等)。這樣一個團隊比工程師更懂使用者心理,比 pm 更懂互動,比“資深體驗師”更懂如何裝 x。

就像圓桌環節裡 tom 老師說的那樣:

“很多人說使用者體驗,其實說的都是自己的體驗,和使用者一點兒關系都沒有。”

也許,這樣一支團隊的眼中,智不智能壓根不重要。

我們不能奢望極客們都變得時尚起來,也無法想象實驗室裡能誕生多少潮品。

時尚界跨進了數位圈,意味着設計師的地位更高,團隊的思維更加偏向外界——不管什麼界,至少不是 it 界——産能如何、工藝幾分等問題更多扮演的是“底線”的角色,也就是制約産品的一條分界。

決定産品最終形态,并起到正向推動最用的,是設計。

如此,工程師們不用考慮自己“應該實作什麼功能”,更需要關心的是“這個功能否/怎麼實作”。功能本身并不是核心的參考條件,而是制約因素,于是就留下了更多的可挖掘空間。

适當地犧牲智能,才能換取更多逼格。

在這樣一場活動裡,我們必然會聊到跳票這個話題的。

為什麼跳票這樣的問題,業内人或多或少都會懂一些,是以大家多是報以了解和同情的。将心比心,“如果是我創業做手環,我也會碰到這問題那失誤的,是以沒事啦”。

于是,很多團隊便開始不以為恥了。

但是,我們憑什麼就能認定其他使用者就會同情和了解呢?憑什麼相信自己做的饑渴營銷就肯定管用呢?而且多數情況下,饑渴營銷和跳票并不是劃等号的吧。

縱然時尚圈,甚至遊戲圈裡也有跳票的黑曆史,但人家有使用者基礎和品牌效應,有資本、管道和身份作背書,小團隊玩得起?

說了這麼多,核心隻有一點——做數位裝置會遇到技術難關,但做可穿戴裝置,特别是尚處于初期階段的可穿戴裝置,是不能夠也不應該遇到難關的。使用者等不起。

越不智能,問題越少,越可能殺出一條血路。

當然,在某場缺席的情況下聊跳票,還是比較無趣的。

筆者想感慨一句:果然沒有人關注我是主持人這個事實啊。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