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一個“肥皂盒”講述一段曆史:唐代的馬會喝酒還會跳舞

作者:廖昊
一個“肥皂盒”講述一段曆史:唐代的馬會喝酒還會跳舞

章先生向記者展示收藏的這個“肥皂盒”。

對于馬匹,人們都很熟悉,一些人還見過沖殺疆場的戰馬、馳騁競技的賽馬。但是,翩翩起舞還會銜杯祝壽的舞馬你見過嗎?近日,十堰收藏愛好者章先生向記者展示了一個“肥皂盒”,盒蓋上雕刻着的“舞馬銜杯”圖,栩栩如生,十分少見。更驚喜的是,透過這個“肥皂盒”,還能讓人了解唐代的一段凄美曆史。

秦楚網訊(十堰晚報) 文/記者 羅毅 圖/記者 呂世銀 報道:

唐代的“肥皂盒”做工精美

喜歡收藏的人不僅懂得許多知識,更有一雙善于發現的眼睛。在我市,收藏愛好者章先生就淘到了一個寶貝:唐代的一個盒子。近日,記者在章先生家裡見到了這個藏品:這是一個泛着青色的盒子,長約8厘米,寬約5厘米,高約3厘米。盒子整體十分光滑,從材質上,好像是用石頭雕刻而成。這個盒子由兩部分組成,盒蓋和盒底。從造型上看,盒蓋中間微微向上凸起,線條流暢。盒底并不是十分平整,而是有弧度。扣上盒蓋,盒蓋和盒底結合處嚴絲合縫,可見工藝十分精湛。“從造型上看,這個盒子很像現代的一個肥皂盒。”章先生說。

那麼,這件藏品是如何來的呢?章先生介紹,這件物品是他從外地淘回的。“我一眼就看出這個盒子很特殊,特别是蓋子上的圖案,感覺很獨特,是以就把這件物品帶了回來。”章先生說,關于這件物品的年代,他推測是唐代的,這個結論也得到了盒子主人的認同。但是,對于盒子的材質,他們則有不同看法。“從材質上看,這個盒子感覺是用石頭打造的,但其實是用地方玉打制的。”章先生介紹,地方玉是指除了四大名玉之外的、冷門玉石的統稱。常見的地方玉有丁香紫玉、烏蘭翠、梅花玉等。其中,烏蘭翠又名昆侖翠,産于青海烏蘭縣,因其色澤翠綠,故得名。梅花玉又稱汝陽玉,本身有五顔六色的梅花圖案,獨産于河南洛陽汝陽縣上店鎮。梅花玉質地細膩堅硬,結構和韌性與翡翠相同。“打光後,發現這個盒子很透,可以判斷是從玉石打造而成。”章先生介紹,不過,相比于名貴的四大名玉,這件物品顯得“寒酸”了一些。

仔細觀察盒蓋和盒底,可以發現一些紅色的東西,已經沁入到了玉石之中。“這些紅色的東西是朱砂,是以可以推斷,這個盒子是古人用來裝朱砂的。”章先生說。據《本草綱目》記載:朱砂,原名丹砂,為本經上品。李時珍後人以丹為朱色之名,故稱朱砂。

一個“肥皂盒”講述一段曆史:唐代的馬會喝酒還會跳舞
一個“肥皂盒”講述一段曆史:唐代的馬會喝酒還會跳舞

“肥皂盒”盒蓋上雕刻着的“舞馬銜杯”圖,栩栩如生。

“舞馬銜杯”圖案栩栩如生

雖然從材質上看,這件物品顯得遜色,但是,這件物品蓋子上的圖案,卻是十分少見。

記者看到,在這個盒蓋的四周,都有花紋。盒蓋的上面,有三朵祥雲。下面則是山川的模樣。盒蓋的中央是一匹馬。仔細觀察這匹馬,不僅能看清馬匹身上的毛發,還能看到馬的脖子上系有飄帶。馬的前蹄和後蹄并在一起,仿佛在跳舞。更令人驚奇的是,馬的嘴巴銜着3個小杯子,好像在喝酒。從整體造型上看,馬匹動感十足,栩栩如生。

“這就是著名的‘舞馬銜杯’圖。”章先生介紹,當初他一眼看中這個盒子,就是因為他認出了“舞馬銜杯”的圖案。章先生說,因為癡迷收藏幾十年,他對國内的很多珍貴藏品都有一些了解。“1970年陝西西安南郊何家村出土的‘舞馬銜杯仿皮囊式銀壺’,為唐代的物品,是中國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上面就有這樣的圖案。”章先生說。與這件國寶相比,“肥皂盒”上的馬匹姿勢一模一樣,隻不過,舞馬銜杯仿皮囊式銀壺上,馬匹嘴巴上銜着一個大酒杯。而“肥皂盒”上馬匹嘴巴裡銜着的是3個小酒杯。

記者了解到,舞馬銜杯仿皮囊式銀壺是陝西曆史博物館鎮館之寶。壺腹為扁圓形,下接圈足,微向外撇,皮囊形的壺身,巧妙借鑒了遊牧民族的器物形制,創造出獨特的華美之制,讓人印象深刻,入目驚羨。根據考古學家的研究,這種形制的壺在遼金時代的古墓中常有發現,是契丹文化的代表器物,但在唐代金銀器中還是首次見到。

“喝酒跳舞的馬”講述一段滄桑曆史

一件好的藏品,不僅要品質好、材質好、做工好,更需要有一個内涵。“這件物品就是代表,因為它講述的正是唐代由盛轉衰的故事。”章先生介紹。

從盒蓋上的圖案可以看出,在唐代馬會喝酒還會跳舞。真的是這樣嗎?“的确如此,這和唐玄宗有關。”章先生介紹,唐代的馬不僅被廣泛應用于戰争、交通、運輸、驿傳,還大量用于宮廷貴族的社交和娛樂活動中,其中,唐玄宗時期的舞馬最為特别,也是舞馬表演的巅峰時期。唐玄宗當時在宮中一共養了好幾百匹舞馬,還經常觀看并親自訓練。每逢八月五日玄宗生日時,興慶宮都要舉行盛大的慶祝活動,并以舞馬助興。此時的舞馬披金戴銀,在《傾杯樂》的樂曲中翩翩起舞。一曲結束之後,舞馬會銜着地上乘滿酒的酒杯到皇帝面前祝壽。唐朝文人曾寫下許多有關舞馬的詩詞,“屈膝銜杯赴節,傾心獻壽無疆”、“更有銜杯終宴曲,垂頭掉尾醉如泥”都是對其真實的描述。

在唐玄宗親自譜寫的《傾杯樂》樂曲中,400匹舞馬在馴馬師的号令下,踏着歡快的舞步入場。它們“衣以文繡,絡以金鈴;飾其鬛間,雜以珠玉”,也就是穿着絲綢馬衣,脖頸懸挂着金鈴铛,馬鬃用珍珠美玉裝飾。和着明快的音樂,舞馬或搖晃脖頸,或高昂馬蹄,動作整齊劃一。

然而,繁華總是在刹那間就被戰亂湮沒。安史之亂爆發後,唐玄宗向西逃跑,宮廷舞馬也散落民間。後來,一些舞馬被安祿山的部下田承嗣得到。有一天軍中宴樂,舞馬聽到後就開始跳舞,士兵以為是妖馬,就将它們用鞭子活活抽死。從此以後,舞馬銜杯祝壽這種宮廷娛樂形式在曆史舞台上銷聲匿迹。

【來源:十堰晚報】

聲明:此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将及時進行處理。郵箱位址:[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