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看看傳給了顔真卿技法的人——張旭書法作品與其詩文

作者:聞是文化
看看傳給了顔真卿技法的人——張旭書法作品與其詩文

張旭 像

張旭(675年—約750年),字伯高,一字季明,漢族,唐朝吳縣(今江蘇蘇州)人。曾官常熟縣尉,金吾長史。善草書,性好酒,世稱張颠,也是“飲中八仙”之一。其草書當時與李白詩歌、裴旻劍舞并稱“三絕”,詩亦别具一格,以七絕見長。與李白、賀知章等人共列飲中八仙之一。唐文宗曾下诏,以李白詩歌、裴旻劍舞、張旭草書為“三絕”。又工詩,與賀知章、張若虛、包融号稱“吳中四士”。傳世書迹有《肚痛帖》、《古詩四帖》等。

看看傳給了顔真卿技法的人——張旭書法作品與其詩文

《晚複帖》 傳為張芝之作

詩一:

山中留客

唐代:張旭

山光物态弄春晖,莫為輕陰便拟歸。

縱使晴明無雨色,入雲深處亦沾衣。

看看傳給了顔真卿技法的人——張旭書法作品與其詩文

《十五日帖》 傳為張芝之作

詩二:

山行留客

看看傳給了顔真卿技法的人——張旭書法作品與其詩文

《終年帖》 傳為張芝之作,或為唐張旭所作

詩三:

春草

春草青青萬裡馀,邊城落日見離居。

情知海上三年别,不寄雲間一紙書。

看看傳給了顔真卿技法的人——張旭書法作品與其詩文

張旭是一位極有個性的草書大家,因他常喝得大醉,就呼叫狂走,然後落筆成書,甚至以頭發蘸墨書寫,故又有“張颠”的雅稱。後懷素繼承和發展了其筆法,也以草書得名,并稱“颠張醉素”。

看看傳給了顔真卿技法的人——張旭書法作品與其詩文

張旭深得草書筆法,後傳給了崔邈、顔真卿。張旭說:“開始時,我聽說公主與挑夫争著走路而悟得草書筆法的意境。後來觀公孫大娘舞劍而悟得草書筆法的神韻。”張旭每次飲酒醉時就草書,揮筆大叫。将頭浸入墨汁中用頭書寫,世上人稱他為“張颠”酒醒後看見自己用頭寫的字,認為它神異而不可重新得到。後人評論書法名家,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臣、薛稷四人,或許有不同的意見,至于論到張旭,都沒有異議。

看看傳給了顔真卿技法的人——張旭書法作品與其詩文

冠軍帖

張旭的草書看起來很颠狂,但章法卻是相當規範的,他是在張芝、王羲之行草的基礎上升華的一種狂草。細觀察其書體絕無不規則的塗抹,很多細微的筆畫、字間過渡,都交代得清清楚楚,絕無矯揉造作之感。張旭的草書是在激越情感牽動下促使節奏加快,似金蛇狂舞,又如虎踞龍盤,表現一瀉千裡之勢。由于線上條的動蕩和質感上加入了盛唐的藝術氣息,進而形成了自己獨特狂放的草書風格。

看看傳給了顔真卿技法的人——張旭書法作品與其詩文
看看傳給了顔真卿技法的人——張旭書法作品與其詩文

張旭的草書以雄渾奔放的氣概、縱橫捭阖的筆姿和恣肆浪漫的勢态而為世人看重。唐呂總《續書評》雲:“張旭草書,立性颠逸,超絕古今。”宋蘇轼《東坡題跋》載:“長史草書,頹然天放,略有點畫處,而意态自足,号為神逸。”宋米芾《海嶽書評》石:“張旭如神糾騰霄,夏雲出岫,逸勢奇狀,莫可窮測。”明項穆《書法雅言》:“其真書絕有繩墨,草宇奇幻百出不逾規矩,乃伯英之亞,懷素豈能及哉。”清劉熙載《藝概》雲:“韓昌黎謂張旭書‘變動猶鬼神,不可端倪’,此語似奇而常。夫鬼神之道,亦不外屈信阖辟而已。”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看看傳給了顔真卿技法的人——張旭書法作品與其詩文

張旭《自言帖》1

看看傳給了顔真卿技法的人——張旭書法作品與其詩文

張旭《自言帖》2

釋文:

醉颠嘗自言意。始見公擔夫争道。又聞鼓吹而得筆。及觀公孫大娘舞劍而得其神。自此見漢張芝草書入聖。甚複發颠興耳。

印記款識:有唐開元二年八月望。颠旭醉書。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