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古代的鑄劍師為什麼喜歡用活人鑄劍?其實這其中還是有科學道理的

《吳越春秋》,東漢趙晔撰,是一部記述春秋戰國時期吳、越兩國史事為主的史學著作。

在《吳越春秋》中,曾記載了這樣一則故事,說:幹将奉命鑄劍的時候,開采了五山上的優質鐵石,選了一個黃道吉日,開爐鍛造,又是拜神,又是祭天。但是,開爐煅燒了好久,這金鐵石就是無法化開,不能将金和鐵融化,就不可能将其做成寶劍。

古代的鑄劍師為什麼喜歡用活人鑄劍?其實這其中還是有科學道理的

之後,幹将左思右想,也不知道是怎麼回事。此時,他的妻子莫邪說:“你這煉劍的手藝遠近聞名,名氣大到連君王都來找你鑄劍,結果現在,你竟然連鐵石都化不開。眼看着為期三個月的煉劍工期就要到了,這樣的情況,你要拿什麼交給君王呢?”

幹将回答道:“我也不知道,不明白這金鐵石為什麼就是化不開。”莫邪說:“這是神化的物件,需要人來煉就才可以。當年,我們的師傅也遇到過這種問題,金鐵石無法融化,最後,他們夫妻二人一起跳進了火爐,才把寶劍鑄造出來,難道你不記得了嗎?”

于是,莫邪先将自己的頭發、指甲都剪了下來,扔進火爐裡,又叫三百童男童女不斷煽風、加火,待到炭火最為猛烈之時,莫邪便從爐台上縱身跳進了煉爐中自焚了。頃刻間,烈火熊熊燃燒,金鐵融化了,變成了液體的鐵水遂鑄成了兩把寶劍。先鑄成的為陽,取名為“幹将”,後鑄成的為陰,取名為“莫邪”。

古代的鑄劍師為什麼喜歡用活人鑄劍?其實這其中還是有科學道理的

之後,幹将将其中的陽劍藏匿了起來,隻将陰劍“莫邪”獻給了吳王。

吳王阖闾得了寶劍,随手試之于石,應手而開,也就是現在位于虎丘的“試劍石”。是以,吳王感到非常高興,便賞賜了幹将一百金作為獎勵。

那段時間,吳王對鑄造兵器非常癡迷。他擁有了“莫邪”寶劍之後,又招募能人來為他鑄造金鈎,有能造金鈎者,重賞。此令一出,吳國上下都開始制作金鈎,并紛紛前來獻貢。其中,有一個鑄鈎的師傅,一心要造出一對好鈎,他在開爐鍛造的時候,也遇到了幹将煉劍時的難題,即:他所精心挑選的那些好鐵,無論怎麼煅燒,就是無法融化,最終,沒有辦法鑄造金鈎。

那麼,應該怎麼辦呢?

他想來想去,決定把自己的兩個兒子殺了祭爐,投入火海之中。就這樣,他兩個兒子的血與金鐵融為一體,随後,火焰噴薄燃燒金鐵融化,遂鑄成了一對絕世金鈎獻給了吳王。過了幾天,煉造金鈎的師傅來到王宮,向吳王阖闾要造金鈎的賞錢,并開出了整個吳國金鈎的最高價:一百金,跟幹将的價錢一樣。

古代的鑄劍師為什麼喜歡用活人鑄劍?其實這其中還是有科學道理的

然而,吳王阖闾卻問:“做金鈎的人那麼多,憑什麼你過來要賞錢,還要那麼多錢呢?你做的金鈎有什麼不同之處呢?”鈎師說:“這對金鈎,是我殺了兩個兒子祭爐之後,才煉造而成的,當然跟别人的價錢不一樣了。”但是,吳王阖闾并不相信他說的話,于是,叫手下把那對金鈎拿過來看。

仆人去了,不一會兒空着兩個手回報說:“金鈎太多了,他做的那對金鈎已經跟其它的混在了一起,分不清哪個是哪個了。”于是,阖闾讓人把所有的鈎都擡了過來,讓造金鈎的人自己看。此人一看确實都差不多,差別不大,自己一時之間也很難找到自己做的那對金鈎,急得直跺腳。

于是,他便對着衆鈎大聲喊着他兩個兒子的名字:“吳鴻,扈稽,你們的爹爹在此,還不趕緊現身?”話聲未落,兩把金鈎忽得飛出,貼在了鈎師的胸前。吳王看到這個情景大吃一驚,當即懸賞了鈎師一百金為謝。從那以後,吳王每天都把“莫邪”寶劍和這對金鈎佩戴在身上。

這個故事雖然被寫進了史書,但實際上,從客觀的角度看按照當時的生産技術,是無法造出“遙控飛鈎”的。

古代的鑄劍師為什麼喜歡用活人鑄劍?其實這其中還是有科學道理的

而且,古人為了造出神異且頗有靈性的飛劍、飛鈎,做過太多愚昧的嘗試。

畢竟,人的血再靈,也不可能讓物品飛檐走壁,橫空出世。如果是真的,那隻能說,吳鴻、扈稽雙鈎是鐵的,隻有鐵遇到磁,才會被吸出來,而青銅鑄造的兵器則不會。是以,從這個角度去分析,便可以得出:古人為什麼要用活人來鑄劍,因為,他們所用的材料實際上是鐵。

因為,在古代的時候,人們冶煉金屬用的都是木炭,而不是更高燃燒溫度的焦炭。而且,煉鐵這種新技術還不是很成熟,木炭的溫度達不到冶鐵的需要。是以,需要投入一些具有高脂肪,高燃燒值的東西進去,用火燒之後形成碳,才能讓爐火的溫度提高,進而進行鐵的鍛造。

其實,學過化學的人都應該知道,銅的熔點比較低,是以,普通的木炭就能融化它,用不着血肉祭爐等操作便可以完成。但是,鐵就不行了,它的熔點比較高,要是不放點“猛料”是很難融化的。是以,當時的“鐵”也被人們稱之為“惡金”。

古代的鑄劍師為什麼喜歡用活人鑄劍?其實這其中還是有科學道理的

此外,在爐火中,投放豬牛羊等牲畜,起到的助燃效果是一樣的,都是脂肪,都能提供爐溫。但之是以人們會選擇用人來鑄劍,主要是因為古人認為:普通的動物沒有靈性,隻有至親的血肉才最有靈性。

是以,古人才會有這樣的殘酷操作。

參考資料:

【《吳越春秋》、《史記·卷三十一·吳太伯世家第一》、《戰國策·齊策五》】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