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老上海回憶之:杏花樓月餅“路人遙指杏花村”小月餅撐起杏花樓留在心中的味道

作者:彙廚易佰

裝飾古雅的杏花樓,建立于清朝鹹豐元年(1851年),首年便以主營廣東甜點和粥類打開了局面。店中招牌“杏花樓”三字,沉郁穩重,磅礴大氣,為清朝末科榜眼朱汝珍1930年所題寫。

在杏花樓的發展史上,1927年定然是值得大書特書的一年。那年,名廚李金海出任杏花樓的經理。走馬上任之初就開始大刀闊斧進行改革,首先招股成立股份制,并擴建杏花樓店面,次年李金海以獨到的眼光,捕捉到月餅這隻極具人文精神的傳統食品,開始試制月餅,并名揚天下。

中國博大精深的甜品文化已經在南粵大地孕育了數百年之久。在美麗甜蜜的廣州,大街小巷随處可見大大小小的糖水鋪、甜品屋,餐牌上五花八門、種類繁多的各式甜品——蓮子炖蛋、鮮奶炖木瓜、紅豆西米露……看得人眼花缭亂、垂涎欲滴,杏花樓就是這樣一家建立于清代鹹豐元年建立在上海的廣東甜品店。

起初杏花樓隻是一家經營廣東甜品和廣式粥品的宵夜店,門店雖小但是門庭若市生意興隆,制作的甜品深得居民喜愛。後來擴建成七間門店名震一時;同時也是杏花樓故事的開始。

老上海回憶之:杏花樓月餅“路人遙指杏花村”小月餅撐起杏花樓留在心中的味道

一開始杏花樓叫“探花樓”。飯店主人的一位好朋友在中學任教的蘇君,向經理建議,探花樓這個名字不雅緻,擴建後以取一個雅号。老闆同意後蘇君以唐代詩人杜牧的“清明時節雨紛紛,路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在,路人遙指杏花村”。老闆聽後大喜,認為這個名字雅緻又響亮,于是就把探花樓改名為杏花樓。

1930年,清朝末課狀元朱汝珍還為杏花樓寫招牌,挂于底樓店堂中,流存于現在。

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杏花樓全盛時期,杏花樓用全套紅木家具擺布設定,裝潢格局古色古香,高貴優雅,吸引了一批批工商界、軍政界人士,當時李宗仁、汪精衛、杜月笙等都是杏花樓的常客。解放後上海市第一任市長陳毅曾在此設宴款待賓客。

也就是在這個時候,杏花樓開始制作月餅。因為杏花樓當時已經是一個上層人士交流的會所,杏花樓月餅迅速興起,流傳至今。

老上海回憶之:杏花樓月餅“路人遙指杏花村”小月餅撐起杏花樓留在心中的味道

然而,其實在二十年代,杏花樓剛開始制作月餅時,名氣并不大。為了打響杏花樓月餅這一品牌,杏花樓的經理李金海不斷地督促研究工藝、提高品質,精工細作,在月餅上花盡了心思。

李金海還用了個小計謀,他瞄準了當時上海最出名的月餅品牌——淘淘酒家,在淘淘酒家的對面臨時租了個小門面,又是請樂隊,又是聘來漂亮的小姐,同淘淘酒家唱對台戲。一年不成就第二年再戰,杏花樓才終于在月餅屆有了紮實的地位。

“即杏花酒樓一家而言。每屆中秋節邊所售者。其數達十餘萬。如合全市全國所售計之,其數不更可驚耶。”由此可見,杏花樓當時已頗有些國民品牌的意味。

後來,随着杏花樓月餅的名頭越喊越響。杏花樓的月餅制作也不斷改進工藝,從選材到加工都十分講究。而月餅價格卻又十分親民,在市民之中赢得了良好的口碑。杏花樓代代相傳的月餅工藝配方,自1997年7月9日開始,便靜靜地躺在浦東發展銀行的保險庫裡,這張薄薄的配方背後,是幾代人的心血和經驗。

老上海回憶之:杏花樓月餅“路人遙指杏花村”小月餅撐起杏花樓留在心中的味道

杏花樓的月餅外形美觀,色澤誘人,新鮮可口。咬一口感覺油而不膩,酥酥脆脆,讓人欲罷不能。月餅的花色也滿足了不同的口味要求:蓮蓉、椰蓉、豆沙、玫瑰、火腿、蛋黃……甜鹹口一應俱全,滿足了所有人的口腹之欲。

時光流轉,月餅品牌更新換代。而家裡的老人,每逢中秋佳節,最偏愛的卻還是杏花樓的月餅,說是“有老上海的味道,别家吃不到的”。每年的月圓夜,一家人坐在陽台上賞月叙舊的同時,手邊總有一盒杏花樓的月餅相伴。少時關于老上海的回憶,就這樣化作了一絲甜味,留在了舌尖,也留在了心裡。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