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燒、刷機、成本效益、跑分、屌絲、搶購、饑餓營銷......
以上每一個字眼都跟随着小米在這三年多的時間裡甚嚣塵上,是以也拉開了中國手機市場價格戰的序幕。昨天下午,小米釋出了2015年新旗艦小米note,高配版3299元的價格标示着小米終于堅定地跨出了向高端市場進軍的第一步。輿論表示小米的發燒依舊,可價格已經不是當年的價格了。對此,雷軍第一時間做出了回應,一千多字的長微網誌就是一句話:“時機已到,勢在必得。”
2011年的中國手機市場
小米是在2011年的年底發行的第一款手機,那時候三星剛好反超諾基亞,成功上位中國手機市場的頭把交椅,而國産品牌除了華為、中興靠強大的管道排在第四、五以外,大部分的國産手機份額掌握在山寨廠商手裡。就算如此,2011年中國智能手機的出貨量也隻有7210萬台,雖然對比2010年同比增長了103.1%,但如果說競争激烈的話,估計也隻是針對諾基亞。
說起當年的旗艦機水準,有兩款手機非常有代表性,iphone 4和諾基亞n97,雖然價格略有浮動,但兩者的價格基本上保持在4000元以上。同時三星也在積極地推出自己的note系列,整個高端市場鮮有國産品牌的聲音,然後小米就在這個環境下,為了發燒而生了出來。高配,刷機,低價,定制系統迅速俘虜了萬千的手機發燒友,5分鐘内30萬台小米手機被一搶而空。
以發燒之名
無論是哪個領域的發燒友,必然是個相對小衆的群體。如果小米隻将目光聚集在這群人身上,最好的結果無非是成為一個成功的小衆品牌,但小米明顯志不在此,是以低價才是關鍵。雷軍當年是如何搞定傲嬌的上遊供應商,我們不得而知,想知道答案的話,也隻能坐等雷軍出回憶錄了。但這不是重點,重點是用實在的價格結合成熟的營銷,小米徹底撕開了手機市場的口子。當年喬布斯在釋出會上表示,iphone是領先對手5年的産品,而小米的模式也足足讓對手追了4年。
如果說小米這次是翻身農奴做地主,應該是不準确的,因為小米從一開始就沒有想過在低端市場一條道走到黑。2012年的7月份,紅米手機正式立項,小米内部開始研發代号為“h1”的第一代紅米手機,雖然這個項目最後被放棄,但“h2”火速補位,并于2013年7月份開始量産。通過雷軍的回應得知,小米note也差不多是那時候開始研發。是以小米打入高端市場并非心血來潮,而是在狂歡開始的時候就在醞釀的計劃。
出師有名夠嗎?
無論品牌溢價,還是産品本身,小米的确有資格推出這個價位的手機。不過這個價位的消費人群已經不是當年的原生态米粉,雖然那批人的消費力也在歲月中升華,可為品牌買單似乎不太适合手機的品牌屬性。在年初的時候,小米就将2015年的出貨目标定在了1億台,而比出貨量更讓人感興趣的是,這些手機的出貨比例到時候會是什麼樣子。
據市場統計,2000-3000元價位的手機是購買力最強的。雖然國産手機都開始試水這片市場,但這個價位的競争已經很難用各種手段來應付,靠産品說話必須是人無我有,人有我優。沒有人會給體驗不好的産品第二次機會,雷軍肯定知道小米note的成敗對它來說有多重要,雖然小米生态被整得風生水起,但手機業務無疑才是小米的心頭肉。
什麼是高端?有附加值才是高端,無論是材料做工還是工業設計,曾經做過的妥協如今必然要重新衡量一番。當然,一個産品的成敗從來不會被某個消費者的意志所左右,小米既然選擇了去到别人夢想都未抵達的地方,那就接受現實殘酷的洗禮吧,可不能猜中了開頭,卻猜不中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