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為今年春天的現象級爆款劇,《山河令》低開高走,熱搜不斷,連續霸榜貓眼等衆多權威榜單,豆瓣評分高達8.6,海外最大影音評分網站imdb上的評分高達9.9;于上月底收官至今,實時熱度依然居高不下,掀起“國風新武俠”的熱議。
演員王若麟是《山河令》主創之一,飾演貫穿始末的笑面反派趙敬。趙敬隐忍蟄伏多年,陰狠毒辣,主線劇情的悲劇都由其一手鑄成。有别于以往的網際網路反派之路,王若麟塑造惡行昭著的趙敬後,不僅完美躲避反派必然經曆的網暴,還備受網友青睐,成為頻頻登上熱搜的“賽博義父”。王若麟和“義父趙敬”的逆向出圈,成為《山河令》連鎖效應中一道奇異的風景線。他說,“趙敬這個角色,是我前四十年人生的集大成。”
打開任意浏覽器,在網頁搜尋欄輸入“武俠的世界”,絕大部分詞條都和王若麟以及“義父趙敬”有關。粉絲活躍的評論區、微網誌廣場、各個播放平台的彈幕,随處可見“understand”。《山河令》火爆出圈,王若麟以一己之力創造的梗也随之破圈,新湧入的粉絲和不明就裡的網友紛紛提問:“武俠的世界”,究竟是什麼意思?
武俠梗的發酵始料未及——時間推回到3月1号,當天王若麟釋出角色宣傳海報,有網友在評論區詢問趙敬劇中的cp感情線,他回複道,“這是武俠的世界,懂嗎?understand?”
《山河令》中,三白大俠趙敬是主線劇情的終極反派,表面懦弱和善,内裡藏奸耍滑,野心勃勃。苦心經營二十多年,一心圖謀武林盟主之位。他以收納義子的名義為自己招攬手下,劇情已知的就有三個義子,分别是蠍王,嶽陽派的宋懷仁和謝無恙。趙敬利用這些義子殘害忠良,掃除稱霸武林的障礙,是以也被網友調侃為「稱爸武林」。
王若麟本着捍衛自己武俠夢的初衷,認真回複了網友。但他萬萬沒想到,自己這一本正經甚至帶着嚴肅口吻的回複,居然迅速引發熱議,進而在他和粉絲之間掀起一場拉鋸戰式的互怼狂歡。《山河令》爆得一塌糊塗,“義子管理大師”、“電子廠廠長”、“武俠的世界”也成為歡樂密碼;粉絲還積極産出,把趙敬和義子們的日常剪輯成各種視訊,繪制q版漫畫。
趙敬在劇中作惡多端,王若麟在劇外卻賺了一大波人氣熱度,成為粉絲們津津樂道的“賽博義父”,收獲衆多網際網路義子義女,實作另一種意義上的「稱爸武林」。
談及“武俠梗”引發的驚人熱度,王若麟本人的态度和在網上舌燦蓮花、插科打诨的樣子截然不同,“我就老老實實演戲,痛痛快快怼人,戲裡戲外都是我的真情流露。”面對在自己評論區玩瘋了的粉絲們,王若麟也有作為長輩的無奈苦笑,“我就像拿着40米大刀闖進了海洋球,氣得不行結果發現我刀拔不出來,她們就是一群海洋球!”
原本想稱霸武林,結果「稱爸武林」,打不過就加入,王若麟很快接受了這個神奇走向,和賽博義子們打成一片。
不過時至今日,複盤劇集和角色,他仍然認為,這就是自己的武俠江湖,快意恩仇,轟轟烈烈。趙敬這個角色不同于普通反派,前後反差大,層次密度紮實,極富挑戰性。王若麟特意買了原著來看,幫助自己熟悉人物,再有就是纏着導演不斷交流,反複琢磨趙敬到底是個怎樣的人,“導演們給我列舉了很多武俠人物,包括天龍八部的一些反派,我都研究了。”
王若麟的确拿了武俠劇本,演了武林反派,并盡力讓自己的角色變得血肉豐滿、立體鮮活,“幾乎每場戲都有我的東西在裡面,原劇本沒有的,我就自己一點點揉進去。”
「稱爸武林」畢竟不是幾句玩笑就得來的意外之喜,唯有人物在演員身上真正立住了,才有這樣一場夥同粉絲炮制的追劇狂歡。
曆來ip改編,從原著到劇本,再到演員演繹,每一道工序都會對人物産生巨大影響。《山河令》原著中的趙敬,篇幅大概隻有幾百字,劇本擴充後内容豐富了不少,但在複雜人性的刻畫和呈現上,總有些筆力未到之處。王若麟幾乎認真雕琢了趙敬的每一場戲,賦予這個相對扁平的反派以流動變幻的弧光。而這個過程,是需要演員本身的精神力和表現力做依托的。
早在“義父”走紅伊始,王若麟的履曆就被粉絲翻出:畢業于中國政法大學法學專業,取得香港城市大學國際經濟法學碩士學位,參加央視《挑戰主持人》比賽并連續獲得九期擂主,加盟香港鳳凰衛視成為新聞主播,六年後辭去主播工作正式逐夢演藝圈,直到如今。
法學高材生,知名主持人,演員,王若麟前四十年的人生經曆可謂暢闊,精彩紛呈。有網友循着趙敬的高光表演片段而來,好奇背後這位演員究竟是怎樣一個人物,在看到他“折騰”又精彩的人生履曆後,不禁感慨:這才是真正的大俠啊。
所謂俠者,一為江湖快意,二為家國萬民,三為恣肆平生、慷慨有為。
王若麟在律師和主持行業擁有令人豔羨的實績,若能安然紮根,如此一生也算成就,畢竟夢想在現實生活面前是奢侈而殘酷的。可他卻禀承自我,義無反顧,即便被扣“一手好牌打得稀爛”的評價,也堅持,“千萬不能白活這一回。”能笃定遵循本心,不為世俗名利束縛地闖蕩一回,豈不正是王若麟這一程的際遇?
脫離舒适圈不是簡單的一句話,那一段被他形容成“從負數往正數上爬”的經曆,無疑是辛苦的,卻也成為表演的養分。遇到趙敬時,王若麟四十歲,“這是我演藝經曆中最重的一個角色,所有閱曆和經驗都用上了,也算是使盡渾身解數,耗費了全部力氣,才演出來。”
趙敬其人,從最初劇本呈現的狀态看,是一個相對扁平的反派。單純直白的壞,“真的,這太沒意思了,我硬生生給他掰過來,掰成我的趙敬。”王若麟設計人物調性時,花更多心思在橫寬縱深的張力展現上,讓這人壞得更透,壞得複雜,同時,還要有一些和壞相對的感情存在,那種天性中沒有泯滅掉的良善與愛。他回憶演繹的過程,越到後期,已經不太有技巧層面的刻意為之,更多是代入自身經曆,“趙敬的那些糾結掙紮,包括報複,我都能體會。”
不同于二十歲後光芒閃爍的履曆,王若麟在少年時代是經曆過孤獨的,因為文弱清瘦,成為被排擠孤立的對象。“青年趙敬演得特别到位,我一下就想到那時候的自己,也是被欺負。”他眼角有一塊疤痕,是長期焦慮導緻起了很大一個麥粒腫,做手術落下的,“我非常清楚地記得那時被霸淩的負面情緒,是以趙敬的心理,我太能感同身受了。”
從主持人轉行演戲那年,王若麟三十二歲,他對自己許諾,五年内就火起來。可惜一次次錯失,一次次沒火,“經常會跟别人點頭哈腰,求爺爺告奶奶,辛苦難熬是常有的。”曲意逢迎的不适,駁雜跌宕的際遇,恰巧對标趙敬前期的蟄伏,這個切面的人性符合生活邏輯,王若麟的表演是被自己的遭遇所塑造的,因而富有真實的質感。
讀了萬卷書,也走了萬裡路,在他的認知裡,人情人性的複雜是沒有定義的。是以,趙敬這樣的人,也不是絕對單一的,這個人再惡,身上也有殘餘的“愛意”,有沖突對撞才有看頭。影視人物的不同反應、表現,乃至屬性變化豐富的過程,便是戲劇魅力的依附之處。
此前的一些采訪裡,王若麟多次提過那場扇巴掌的戲,打完蠍王之後流淚,是人物内心保留了30%的感情,而不是徹頭徹尾的冷酷無情。“那會兒導演不準我哭,我一下就明白了他要給人物定什麼方向,如果掰不過他,以後我就都得那麼演了。”王若麟争取了,也是從那場戲開始,趙敬從文本層面的“惡”,揉入他本人的複雜感情,“我還設計了叫名字的部分,那是我唯一一次叫蠍兒全名的戲,整部《山河令》,我就在那場戲喊過一次,蠍揭留波。”
《山河令》收官後,王若麟開始在微網誌分享趙敬被删減的戲份還有幕後拍攝的花絮。雪崩、決戰殘廢等重頭戲,都以文字解說的形式呈現。他本身文字功底就好,講得很細,畫面感強,對人物心理的描摹也準确。他的分享讓沉浸“武俠的世界”的粉絲們有新管道探尋,也對趙敬和蠍王的故事有更多了解。
“和溫周相比,雖然戲份比重不同,但情感持重是一樣的,隻不過我和蠍兒的情感,是父子之情。父子情是人世間的常情,在天平兩端不是0.5和0.5的關系,是1和1的關系。濃度和厚度上來講,我們的情感和溫周是平起平坐的,隻是角度不同。”王若麟這樣解釋。
趙敬出身微賤,通過裙帶關系才跻身武林名門子弟之中,加上武學天資不高,性格敏感自卑,青年時代的種種錯差,緻使仇怨深結,步步算計。在他心裡,權欲和複仇壓倒一切。這是基本立足點。王若麟盤順人物的邏輯動機後,坦承趙敬骨子裡是霸道冷酷的,即便是在父子關系中,他也是淩駕的一方,掌控欲極強,“可以驕縱他(蠍王),可以寵着他,但情感的秩序必須由趙敬來維持。”
但除此以外,王若麟也給趙敬擇定了另一個支撐:救贖和補償。這是文本趙敬所沒有的部分,王若麟在修正的過程中賦予他溫情,“清風劍派山洞裡要殺蠍王的那場戲,我演的就是虛與委蛇,我就是在敷衍莫懷陽,可能換個人來演就是下定決心。但在我這裡,絕不可能。”即便是在得知蠍王的背叛時,趙敬也沒有流露過多憤怒,王若麟表示,“自家小孩再怎麼忤逆父母,父母也不會真的計較。當時心裡就一句,你這個笨蛋,到死都沒有參透我。”
與溫周雙向奔赴的救贖不同,趙敬養育蠍王,是彌補自己年少的缺失,培養一位與自己相似的接班人、繼承苦心經營的基業。這其中當然有愛。被網友逗笑成梗的賜名“趙蠍兒”的情節,在王若麟看來其實是很鄭重的托付,“相當于拟诏,江山後繼有人。我死之後,這些東西都留給他。”包括青年趙敬眼中的孤獨和無望,王若麟很被那個演員的表演打動,“趙敬一直希望有一個機會給到自己,既然這個機會不曾降臨,在有能力給予另一個年輕人機會時,他不會吝惜。對他來說,蠍兒就是那個年輕人,培養蠍兒,就像是在補償當年的自己。”
這份情誼也延續到戲外,蠍王的飾演者李岱昆比王若麟小了整整一輪,王若麟很肯定這位後輩的演技和禀賦,“搭戲這個東西,就是一個拳頭一個拳頭往上疊,對手戲演員不行,我再好都沒用。”他記得和李岱昆試戲,“第一場戲我精神頭就來了,他真的是個好演員。”
王若麟覺得李岱昆有許多和自己相似的地方,生肖,演戲的勁頭和悟性,都像。“我和他全是現場碰。這就是我信任他的地方,他很聰明,接東西快。”并且,為了營造戲劇氛圍,王若麟和李岱昆平時幾乎從不聊戲,全憑臨場默契,“我要是和他聊,他就演不出那種受傷震驚的感覺,我們之間這種‘錯位’和資訊不對等,才能幫助培養戲裡的情緒。”
攜手“闖蕩江湖”之後,王若麟毫不掩飾自己對李岱昆的贊賞,“有時甚至都人戲不分了,我覺得我一看到李岱昆,滿眼都是二十多歲的自己。”
《山河令》收官,屬于趙敬的江湖告一段落,而王若麟的江湖故事,仍在繼續。
4月9号,王若麟在華東政法大學舉辦了一場講座,圍繞文娛産業的法律發展,談了談自己的看法。現場氣氛熱烈,華政學子早早排起長隊,想來見見這位博學又跳脫的“義父”。
慕強是大勢所趨,網友們在留言裡除了和“義父”歡樂互怼,越來越多的是對王若麟傳奇經曆的敬佩,希望能從他的人生經驗中汲取動力。之前線上的一些交流裡,也有很多站在人生十字路口的學生講述自己的困惑,王若麟一一給予回複,鼓勵她們堅持夢想,不要妥協。
不過,光鮮履曆背後的王若麟,并不認可自己的學霸身份和學習上的天資,在我們的交談中,他也多次表示,“我在學習上真的不是特别靈光,完全是靠那股子軸勁,苦出來的。”
無關其他,這是長在本心裡的意志,但凡認準的目标,便矢志不渝,乃至達成。
雖然大學和碩士都學了法律,王若麟本人卻是非常感性的,敏感度高,對記憶碎片的描摹細緻入微,“讀書的時候,我知道自己笨一點,鉚足了勁就是想改變這種現狀。室友們睡了,我就貓在被子裡,打個燈繼續學習。有時他們半夜起來上廁所,一看我那被子,透出幽幽的光,跟墳頭似的。”在前半程的成長經曆中,他最希望傳遞的也是這份不服輸的勇敢和意志,“尤其夏天,窩在被子裡,大燈烤着,我是深深地記得,苦。但必須得學。”
甜苦交織,無常而又宿命,某種程度上來說,王若麟對待人生的折騰是富有戲劇性的,小時候想做房地産開發商,還想過做政治家,從法學高材生,到主持人,再到演員,他身上的諸多特質似乎都在促成表演,而非一開始就標明的專業和從事過的職業。
“我這人挺多愁善感的,是以幹不了法律。學法真的痛苦,但沒辦法,得按照分數選一個好學校,不然就白瞎我苦讀那十二年了,也是給家裡一個交代。”去央視,鳳凰衛視,一路何等繁華喧鬧,但也隻是王若麟暫時的停靠,兜兜轉轉,“到第六年,我實在待不下去了,辭了職出來拍戲,那一刻才覺得如釋重負,可以真正做自己喜歡的事了。”
他形容逐夢演藝圈是進入一個自己喜歡的遊樂場,“之前那些壓抑的感受都消失了。”
這種松弛來自于精神,而非物質。遵循本心很難,王若麟所認同的本心:一是自知之明,二是盡力而為。這條并不平順的演藝之路,他就是靠本心兩字,堅持了下來。
在更早之前,王若麟跑過近100個國家和地區,去過南極,北極,也去過貧民窟,洞見天地的同時、也體察人情。少年時代的苦讀足以證明意志堅定,而青年至今的折騰和不服輸,則是一個人真正心性的笃實。看過廣闊世界後,才會懂得渺小與博大的交錯,也隻有見過更多的人,走過更多的路,才會明白,唯有真正熱切的心念與愛忱,才能儲存赤子般的青春。
撰稿 |顧襄
— the end —
主編 | sima
視訊制作 | 都都
商務總監 | 高嵩昕
排版及内容營運 | 實習生 李思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