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 陳佳靖 林子人 編輯 | 林子人
演出時間:10月28日-11月14日
演出地點:上海話劇藝術中心
四幕話劇《房間》以兩代女性四個年齡階段作為分割,上海話劇藝術中心演員李晨濤、劉苡辰通過塑造兩個有着自己欲望和渴求的獨立女性的角色演繹了一對普通母女共同成長的故事。劇中截取了她們二十年間生活中的片段,生動刻畫了女性之間的羁絆、影響與互相扶持。
《房間》于2018年首次登上舞台。編劇、導演陳天然在創作劇本之初更多聚焦于私人情感,三年間,整個社會環境在微妙地發生變化,了解不同代際女性之間的差異、沖突和共通之處成為了深入探讨性别議題的契機。陳天然表示,希望《房間》能夠促進當代女性與母親一輩的彼此了解,“我不能用母愛去束縛要求任何一個女性放棄自我,但請不要否認母愛的自發與偉大。”
演出時間:11月6日-11月14日
演出地點:上海大劇院·别克中劇場
七月初七,金陵城内一位皇子誕生。他排行第六,一目重曈,據說生來重瞳的人具有稱王成聖的神聖使命。沖突的是,理應成為“聖人”的李從嘉卻是一個浪漫多情,無心坐上龍椅、成就霸業,醉心于文學藝術的詞人,他要如何肩負起南唐國君的重擔,在亂世中力挽狂瀾,保護江南不被宋匡胤的鐵騎蹂躏?音樂劇《南唐後主》以此為靈感,創作了李從嘉和李煜這兩個角色,他們分别是南唐後主的ab面,一個溫柔善良,一個成熟陰郁,經過身邊的弑親血案、長兄的離奇死亡、被操縱的婚姻等一系列變故,李從嘉無奈登上帝位,成為李煜,但隻能眼睜睜地看着“太平人間”的理想一點點破碎……
2019年,首屆“華語原創音樂劇孵化計劃”舉行,《南唐後主》從77部作品裡脫穎而出,南唐末代君王,和千古詞人兩個互相沖突的人物身份,一下子抓住了大家的好奇心。經過三年的孵化,終于于今年11月與觀衆見面。該劇的音樂融合了古典韻味和當代流行音樂風格,無論是富有鮮明民族調性色彩的唱段《七月初七》、唱段《谶語:莫問江南事》,還是用古筝和琵琶為主的國風trap唱段《龍椅就在那》,抑或是加入future bass、仙氣十足的唱段《玉樓春-晚裝初了明肌雪》,都令人印象深刻。
演出時間:11月27日-28日
演出地點:1862時尚藝術中心
民國二十四年,暮春初夏。中央研究院實體所所長丁西林正埋首于科研經費的賬本與獨幕劇的劇本中,所裡唯一的女研究員顧靜薇,迎來了脾氣頗難對付的助理瞿健雄。正值科研朝不保夕的亂世窮途,舊者已破,然新者未成。這一對年輕的實體學雙姝攜手抗拒随波浮沉,也在短短一年的共度時光裡,影響了彼此的一生…
《春逝》中的三位主角都是有曆史原型的,其中最有名的當屬著名實體學家、有“東方居裡夫人”之稱的吳健雄。故事發生的1935年是吳健雄生命中略顯寂寥的一年。前一年,她從中央大學實體系畢業,受聘到浙江大學做助教;後一年,她遠赴美國,标志着學術生涯的一個重要轉折。那麼在看似平淡的1935年,她遇到了什麼人?發生了什麼事?做過什麼決定?這些日常生活中的一點一滴,又是如何影響了她之後的人生?《春逝》從這些問題出發,試圖去還原和回答那些散落在過往的答案。
演出時間:11月26日-12月5日
演出地點:上汽·上海文化廣場
音樂劇《羅密歐與朱麗葉》2001年于巴黎首演,一經推出立刻轟動法國,也迅速成為全球最受歡迎的法語音樂劇。它可能也是很多中國觀衆接觸到的第一部法語音樂劇。2012年,《羅密歐與朱麗葉》首次出現在中國觀衆的視野中。之後,該劇又分别于2016年、2018年和2019年來華巡演。今年11月,《羅密歐與朱麗葉》将以特别的方式與上海文化廣場再續前緣:該劇的第11種語言版本——中文版将與觀衆見面。中文版《羅朱》彙聚中法一流團隊,由法國著名編舞家卡爾·波塔爾(carl portal)擔任導演、總編舞,劉卓擔任音樂總監、編曲,梁芒擔任歌詞總監、譯配,音樂劇演員阿雲嘎和張會芳領銜主演。
中文版《羅朱》是劉卓第一次參與音樂劇的制作,他表示希望能夠在不破壞整體氛圍感的情況下做更符合這個時代、更符合中國觀衆審美的編曲。梁芒認為,《羅朱》不是一個隻存在于戲劇世界的童話故事,它具有超越文化和時代的力量,“這個故事有很多現實意義與普世情感,哪怕放到現代社會也是完全可以通用和共情的。劇中講述的權力與地位、絕望與希望、還有愛,不單單是男女之情愛,更是一種适用于全人類的愛,這些内容雖然不是從你的生活環境出發,但它的核心是一緻的,不論文化差異和背景,我相信了解的人都會被其感動。”
演出時間:11月24日-11月28日
演出地點:北京天橋藝術中心-大劇場
經過近兩年的籌備,作家劉震雲的長篇小說《我不是潘金蓮》即将由鼓樓西戲劇首次搬上話劇舞台,這也是主創團隊在話劇《一句頂一萬句》後第二次與劉震雲合作。
在原作中,劉震雲描寫了一個有關女人的悲劇:頂了潘金蓮冤名的農村婦女李雪蓮經曆了一場荒唐的離婚案。她要證明之前的離婚是假的 ,更要證明自己不是潘金蓮,于是走上了長達20年的告狀路。此次話劇版《我不是潘金蓮》在保留原著深刻的荒誕性與寶貴的女性視角的同時也進行了豐富的改編,讓傳統戲曲形象與當代戲劇意象在劇中相碰撞,也讓觀衆可以從李雪蓮這一角色的身上看到中國曆史文化中的諸多女性的側面。
演出時間:11月17日-11月28日
演出地點:保利劇院
1903年,裕庚卸任西洋特使回到京城,德齡、容齡随父回國。不久,慈禧太後将二女召為“禦前女官”,德齡公主身兼慈禧太後翻譯,與老佛爺日夜相伴。聰慧、開朗的德齡為宮門緊鎖的紫禁城帶來了光明和生機,也為傀儡般的光緒帶來了一絲寬慰。她用自己的智慧诠釋了東西方文化的交融互通,而她與慈禧之間一老一少一尊一卑的關系也引發了一系列可笑又可悲的故事。
話劇《德齡與慈禧》由劇作家何冀平創作,1998年在香港地區首演,2008年在中國大陸首次亮相,曾獲得香港舞台劇獎“最佳整體演出”、“最佳劇本”、“最佳導演”、“最佳服裝設計”及“十大最受歡迎制作”五項大獎。即将在11月上映的話劇将由江珊、鄭雲龍、郎玲領銜主演。
演出時間:11月11日-11月14日
演出地點:國家大劇院-戲劇場
《賈尼·斯基基》是意大利歌劇大師普契尼的名作,和其另外兩部作品《外套》、《修女安傑麗卡》 常作為三聯劇一起演出。但丁《神曲·地獄篇》第30曲中的短短幾行詩所描述的遺囑僞造者賈尼·斯基基,就是普契尼創作這部作品的靈感由來。故事中,佛羅倫薩赫赫有名的巨賈多納蒂·布奧索病故,貪婪的衆親友趕至其家中欲瓜分遺産,不料想布奧索竟立下了要将巨額财産悉數捐給教堂的遺囑,衆人大失所望,為争奪财産而起的沖突、痛苦與失控就此展開。
《賈尼·斯基基》被視為普契尼“最意大利式”的作品,不僅因為故事發生在意大利,更是因為其音樂中洋溢着地中海地區的生氣與活力,将個人幽默風格注入意大利滑稽歌劇中。其中《我親愛的爸爸》這段詠歎調是全劇中的高光時刻,也是抒情女高音的必唱曲目之一。十餘個人物自始至終幾乎不曾下場,所有的情節起伏都在音樂中得以實作。
演出時間:11月27日-11月28日
演出地點:北京天橋藝術中心-小劇場
這是一個關于“老去”的故事。導演王婷婷從青年對于老年的困惑出發,将老年人的生活以極為樸素的方式展現于觀衆眼前。準确的說,這是一部幾乎沒有高潮、沒有故事的劇,它講述的隻是人老去後生活的原本面貌,但亦是每個人終将經曆的生命階段。故事中的老顧與老吳老兩口日子過得針尖對麥芒,随着身體的衰弱和病痛的加重,他們遇到的麻煩事越來越多,連結婚的第四十五個年頭也成為了離婚的第一個年頭。
值得一提的是,該劇從創作之初就帶有相當強的紀實性。在創作的三年間,主創團隊曾用一年半時間采訪了近100名老人,走進他們真實的生活,傾聽他們的故事。劇中的老顧既是舞台上的人物,也可能是每個人生活中的外婆、奶奶或者母親。這部劇在向所有青年觀衆發問:我們該如何學着老去,以及老去意味着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