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減七
古典音樂在動漫影視作品中的運用極其普遍,就算是在屬于亞文化的日本acg文化中,古典音樂的足迹也随處可見。在二次元的世界中,古典音樂主要以兩種方式介入。一是作為劇情與人設的主體元素,例如《交響情人夢》《吹響吧上低音号》《四月是你的謊言》等,故事圍繞着與古典音樂息息相關的樂團、演奏家與音樂生展開。二是作為背景音樂,典型如《銀河英雄傳說》,選用了不少古典音樂的著名片段,而且音源往往來自世界著名樂團與指揮大師的經典錄音。在古典音樂與二次元文化的互動中,動漫作品引經據典,借用古典音樂的藝術性與象征性為劇情走向和人物心理進行鋪陳;而古典音樂這一傳統藝術形式也有機會在新興的文化空間中重構自身内涵。
然而這一跨越時空的文化互動并不如人們想象中那麼容易。将古典音樂作為動漫配樂,某種程度上比專門為動漫創作配樂難度更大。古典作品大多經過曆史的沉澱,肩負着太多的文化符号,如何将這些經典旋律毫無違和感地融入到二次元劇情中,這需要配樂者的反複推敲。比較常見的做法是碎片化,即簡短地引用古典作品的某些片段。碎片化後的旋律片段既能夠作為純粹的文化符号出現在動漫作品中,又可以完全放棄其符号性而僅僅發揮背景音樂的功能。對于前者,配樂者往往選用脍炙人口的大俗旋律來配合動漫主題,例如在《新世紀福音戰士》中就多次出現了巴赫的作品(《g弦上的詠歎調》《第一大提琴無伴奏組曲》等),借助音樂的符号性,呼應劇情中強烈的宗教隐喻;後者則相反,抛棄古典作品承載的外在含義,而将音樂本身投入到動漫的新型語境中,例如《涼宮春日的消失》盡管引用了薩蒂著名的《裸體舞曲》,但在劇中該音樂呈現的卻是角色的心理活動,進而不再與作曲家的創作動機相關聯。
在這樣的限定下,古典音樂通常隻能以短平快的方式散布于二次元世界中。而交響曲,特别是浪漫主義時期的大型交響曲,則很難以相對完整的形态作為二次元配樂來使用。這些體量龐大的交響樂作品一方面缺乏密集的通俗旋律,無法為觀衆提供較高的辨識度;另一方面由于自身具備完善的戲劇結構,難以與動漫劇情足夠合拍。是以,交響樂用于動漫作品中的時長往往按秒計,且通常不會超過2分鐘。不過難度大并不意味着不可能,一旦動漫作品與交響樂實作了大規模的高同步,效果往往是驚人的。在《新世紀福音戰士》中,貝多芬《第九交響曲》末樂章長達6分鐘的“歡樂頌”片段為劇中激烈的沖突與定格畫面提供了最佳的注腳;在《涼宮春日的憂郁》中,全劇最高潮的5分鐘伴随着馬勒第八交響曲的魔幻合唱。這些經典案例造就了交響樂在二次元中的一個個高光時刻。

《新世紀福音戰士》作為上世紀末日本一部現象級的經典動漫,其巨大影響力早已突破次元壁,以高度的藝術性獲得了廣泛好評。這是一部披着機甲外衣的宗教向動畫,在劇中構築的末日世界觀中,來自基督教的文化符号無處不在。在前24集中,該作以單元劇的形式,講述了真嗣等人駕駛eva與形态各異的使徒搏鬥的故事,并逐漸豐富了角色的背景和性格形象;而在最後兩集中,作品大量運用意識流與精神分析的手法,對角色的人格進行了深刻的解剖,最終突破了存在于每個人的心之壁即at力場,實作了人類補完計劃。
在這樣一部充滿象征含義的動漫作品中,背景音樂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除了對巴赫的普遍運用外,全劇中最高能的一段古典配樂出自第24集《最後的使(死)者》。“貝九”的“歡樂頌”片段被用作該集主角渚薰的符号性主題。渚薰作為最後一位使徒,為了完成上級seele的任務,僞裝成人形侵入人類在eva基地的核心區域。渚薰的出場便哼唱着歡樂頌的旋律,并與eva駕駛者真嗣建立了深厚的情愫。然而渚薰自身也充滿沖突,一面是對seele的懷疑,一面是對人類抱有希望。整個侵入過程伴随着貝九“歡樂頌”的激昂旋律,畫面是真嗣駕駛的eva初号機與渚薰控制的eva二号機的激烈搏鬥。除了烘托戰鬥氣氛外,音樂更重要的是映射出渚薰的理想主義情懷。當歡樂頌高唱着“那被習俗嚴酷分開的一切,在你的魔力下重新聯結;你溫柔的羽翼飛翔所至,人們團結成為兄弟”時,渚薰悟透了seele的陰謀并最終選擇了人類,同時也選擇了自己的死亡,“活下去是我的命運,就算這樣會毀滅人類;不過我也可以就這樣死去,對我來說生和死是等價的,自己的死是唯一且絕對的自由”。最終,渚薰被真嗣駕駛的eva握入手心中,将自己的生命交與真嗣處置。畫面随後進入了長達1分鐘的定格,此時真嗣内心的極端沖突完全由音樂來呈現。在莊嚴的合唱中,全劇的戲劇張力達到了頂點,直到最後渚薰被真嗣殺死。在這裡,“貝九”的“歡樂頌”不再是單純地描述席勒歌詞中反複吟唱的自由、平等、博愛,而更多地用于刻畫渚薰的舍生取義。用向往極緻理想的“歡樂頌”為渚薰的獻身提供注解,也讓貝九本身多出一份悲壯的色彩。
與《新世紀福音戰士》的嚴肅主題不同,《涼宮春日的憂郁》在形式上則顯得更為平易近人。作為21世紀日本禦宅文化的開山鼻祖,《涼宮春日的憂郁》的故事背景設定在高中校園中,其宅舞、社團、傲嬌、三無等衆多萌系元素對後來的二次元文化産生了巨大影響。而在萌系的外衣下,該作品還擁有奇特的設定。熱衷科幻的原著作者谷川流在涼宮春日系列中建構了唯心所現的世界觀:在正常校園生活的表象之下,劇情被設定為整個世界都圍繞着女高中生涼宮春日的主觀意志而運作。一旦涼宮春日陷入憂郁,現實世界就會被異次元的封閉空間吞噬。
在這樣的魔幻色彩下,背景音樂顯得格外重要。負責本劇配樂的神前曉選用了不少交響曲片段。講述電腦遊戲對抗賽的“射手座之日”那集中出現了柴科夫斯基的《第四交響曲》和肖斯塔科維奇的《第七交響曲》。這樣的配樂一方面是向《銀河英雄傳說》緻敬,用以烘托戰鬥氣氛;另一方面則借用俄羅斯風格中特有的粗犷來暗示劇情的吊詭——劇中鏡頭在虛幻的銀河戰艦對決和真實的電腦遊戲界面中反複切換。而在《涼宮春日的憂郁vi》的最後一集中,神前曉更是大膽地插入了馬勒《第八交響曲》的一段完整的合唱段落。配樂所對應的是全劇中最宏大的一次夢境。由于對現實世界徹底失望,涼宮春日在夢中逃避到異次元,可怖的怪物在這裡正摧毀着整個世界。“馬八”的作用一方面是借助迷亂的音響烘托夢境的光怪陸離,另一方面也暗示着隐藏在作品中的宗教特質。被設定為創世者的涼宮春日以其強大的行動力在劇内劇外都激起了宗教般的狂熱崇拜,而“馬八”的宗教背景正好被用來映射出這一點。配樂選段中的唱詞“用你的光點燃我們的理性,用你的愛注滿我們的心。降臨吧,造物主的聖靈。你是我們的撫慰者,是上帝至高無比的饋贈”恰如其分地勾勒出涼宮春日的神聖形象。代入這樣的劇設後,原本晦澀難懂的“馬八”也顯得有迹可循。
誠然,這樣的高光時刻在二次元世界中并不多見,但類似的嘗試正在不斷出現。在去年年初大熱的《pop子與pipi美的日常》中,最後一集開頭便引用了一大段莫紮特《安魂曲》與穆索爾斯基《荒山之夜》,盡管這兩段配樂隻是起到了烘托劇情的作用,音畫之間還無明顯的内在關聯。如果将視角反轉過來,把這些動漫片段看作是對交響樂在二次元次元上的解讀,或許也有助于了解音樂本身。在脫離了創作背景的母胎後,古典音樂作為最抽象的藝術形式,往往需要結合其他載體(戲劇、詩歌、舞蹈、電影等)才能顯現出意義。而二次元中巧妙的交響曲配樂無疑也為古典音樂自身打開了意義的新世界大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