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定檔2020?備受科幻愛好者期待的《銀河系漫遊指南》到底是什麼?

文 | turing

今年早些時候,迪士尼宣布收購hulu,讓它一躍成為一線的美劇平台;随後,hulu大動作頻頻。

據知名影視媒體“截止日期(deadline)”報道:“這個系列将是‘一個故事的現代更新’。

其中有一個名叫亞瑟·登特的地球人,他發現他的房子正在被摧毀,以便為高速公路讓路,而地球也處于同樣的境地——一個外星文明将摧毀地球,以便為星際高速公路讓路。

他被一位名叫福特普雷斯(ford prefect)的外星人救出,後者是銀河系百科全書《銀河系漫遊指南》(《the hitchhiker's guide to the galaxy》)的作者,從此踏上了旅程。”

amazing!雖然并不是官宣,但是仍然讓獲得消息的科幻愛好者們興高采烈,紛紛到評論區刷起了“42”。

和阿西莫夫的《基地》等科幻ip前輩相比,1979誕生的《銀河系漫遊指南》或許還是顯得年輕了一些,但又偏偏成了最有梗的一個。

現在,我們來聊聊它的前世今生。

定檔2020?備受科幻愛好者期待的《銀河系漫遊指南》到底是什麼?

(這是所有《銀河系漫遊指南》出版物封面裡我最喜歡的版本)

仰望星空的人

二戰之後,百廢待興的1952年,道格拉斯·亞當斯出生在英國劍橋一個衣食無憂但家庭關系相當複雜的家裡。

亞當斯在學生時代相當熱愛寫作,1971年,他寫了一篇關于宗教詩歌的文章,在這篇文章中他将披頭士樂隊與威廉·布萊克聯到一起,并使他獲得了“當地大學”的賞識。

這使得他得以入院研讀英國文學——嗯沒錯,就是劍橋大學,那年他19歲。

同年,亞當斯終于實作了他的計劃——橫穿歐羅巴大陸,直到伊斯坦布爾。

為了這個計劃,他随身攜帶了一本《歐洲漫遊指南》。

有一天晚上,亞當斯喝得晃晃悠悠,但是,突然間——一片浩瀚的星河擊中了他微微擡起的頭。

康德說“世界上唯有兩樣東西讓人敬畏,那就是我們頭頂的星空與心中的道德。”《銀河系漫遊指南》的種子種下了。

畢業之後,亞當斯成為了一名劇作家,主要寫喜劇。

起初日子并不好過,是以不得不兼做些其它的工作。但是他并未停止這部書的寫作。

最終,在1979年,《銀河系漫遊指南》成功出版了,并且作為廣播劇在bbc播出,而亞當斯也迎來了自己事業的轉機——他成功擔任了bbc的制片人。

随後,亞當斯一直以劇作家的身份活躍在舞台以及銀幕上,甚至在一段時間裡曾是《神秘博士》這部享譽全球的、化石級的項目的主創人員。

當然,盡管他本人不承認,但事實上他也是一位當之無愧的環保主義社會活動家,以及科幻史上最重要的作家之一。

2001年5月10日,國際天文學協會的小行星中心将編号18610的小行星命名為“阿瑟·鄧肯”——這是《銀河系漫遊指南》中男主角的名字。

2001年5月11日,亞當斯因心髒病突發而逝世。

一位仰望星空的人閉上了雙眼。

定檔2020?備受科幻愛好者期待的《銀河系漫遊指南》到底是什麼?

(亞當斯與“42”)

燦爛的星辰大海

亞當斯去世後不久,迪士尼立項将《銀河系漫遊指南》電影化,電影于2005年上映,不出意外的拿到了票房冠軍。

相比于1981年bbc曾播出過的《銀河系漫遊指南》劇集,我覺得2005年的電影版才真正拍出了原著的味道。

科幻小說的一大遺憾就是,點子往往太過超前,而同時代乃至之後一兩個時代的技術力,都不足以支撐。

感謝1997年的《第五元素》開了個好頭,電影人們在制作瑰麗壯闊的“太空舞台”時,終于有了方向與成熟的參考案例。

而2005年迪士尼版的《銀河系漫遊指南》,我甚至可以這樣說:目前還沒有哪一部電影,能在這樣大的空間尺度上,把各個文明的特點表現的這麼好,融合如此之多的美學元素,又與故事的氣質這麼契合。

多說無益,直接上圖:

定檔2020?備受科幻愛好者期待的《銀河系漫遊指南》到底是什麼?

(上一秒莊重肅穆,下一秒爆笑裡帶點驚悚)

定檔2020?備受科幻愛好者期待的《銀河系漫遊指南》到底是什麼?

(複古科幻也能玩兒)

定檔2020?備受科幻愛好者期待的《銀河系漫遊指南》到底是什麼?

(即便看到的是光明燦爛,隻要馬文在,該喪還是要喪)

定檔2020?備受科幻愛好者期待的《銀河系漫遊指南》到底是什麼?

(古老的超級文明,用祭祀儀式來操作他們的超級計算機)

别問,問就是42

當然了,《銀河系漫遊指南》令人津津樂道的最重要原因,是——它真的是一部很有梗的作品。

科幻小說,是圍繞着作者的許許多多的科幻點子推進的。

而亞當斯作為一名喜劇作家,他的科幻點子幾乎都帶着不列颠式的冷幽默,頗為耐人尋味。

最著名的,當屬“42”了。

在作品中,一個古老而先進的文明,為了探求“宇宙、生命和萬物存在的終極答案”而建造了一台超級計算機。

在漫長的歲月長河中,這個文明經曆了興衰疊起,唯獨這個超級項目始終被維護着。

經過了750萬年,當年先進的文明已經堕落成了原始的宗教文明,而超級計算機卻終于給出了答案,很簡單,“42”。

很顯然,這個答案沒有人能明白嘛!

是以為了解釋42這個答案,新的項目開始了——就是以地球作為新的超級計算機算出解釋(沒錯地球是他們造的)....

然而在地球即将得出答案的前一秒,被星際高速公路的拆遷辦摧毀了。

而實際上,42隻是亞當斯随手寫的一個數字。

這是一個元問題,提問本身,其實已經構成了它的解答。

類似的梗還有全宇宙最強大的驅動裝置:無限不可能裝置(聽聽這名字!)

這玩意兒是怎麼發現的呢,前置科技是有限不可能裝置,也就是說,這個裝置可以實作所有可能發生的事情。

這個世界裡的實體學家們為此苦思冥想了很久,最終宣布,這是一種不可能制造的機器。

但是有個小機靈鬼覺得,如果這個機器完全不可能存在,那麼這反而一個有限不可能事件。

于是,這個小機靈鬼用有限不可能裝置,就這樣把無限不可能裝置造出來了....

看起來荒誕而不合邏輯,但是讓我回想起了人類工業的發展:當人們隻有精度1mm的車床,要如何加工精度0.1mm的新車床部件?

很簡單,多做幾個部件,總有精度剛好蒙對的。

在《銀河系漫遊指南》,你不會知道下一秒你會收獲深思還是大笑——也可能兼而有之。

這亦是科幻作品的意義,它用自己獨特的方式啟發人們。

定檔2020?備受科幻愛好者期待的《銀河系漫遊指南》到底是什麼?

(英國著名搖滾樂隊coldplay在《viva la vida》這張傳奇唱片中,以一首《42》緻敬已逝的亞當斯老爺子)

無論生活多喪,世界多麼無意義,至少人們還有無盡的星空,與對世界的好奇。

這或許就是,《銀河系漫遊指南》科幻外衣下的,人文關懷。

亞當斯和《銀河系漫遊指南》中放蕩不羁的大總統一樣,“比起真相,我覺得開心最重要。”他也是希望讀過、看過這部作品的人,能會心一笑吧。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