辣椒疫病是辣椒上的主要病害之一,全國各地均有發生,發病周期短、流行速度迅猛異常。一般發病率20%~30%,重病田塊達70%以上,嚴重時可導緻絕收。
主要症狀
主要為害葉片、果實和莖,特别是莖基部最易發生。莖染病多在近地面或分叉處,先出現暗綠色、濕潤狀不定形的斑塊,後變為黑褐色至黑色病斑。病部常凹陷或缢縮,緻使上端枝葉枯萎。葉片染病出現污褐色邊緣不明顯的病斑,病葉根快濕腐脫落。果實染病多從蒂部開始,出現似熱水燙傷狀,、暗綠至污褐色、邊緣不明顯的病斑,可使局部或整個果實腐爛,逐漸失水後成為黑褐色僵果可殘留在枝條上。濕度較大時,染病部位表面可長出一層稀疏的白色黴層,這是病菌的孢囊梗和孢子囊。

莖基部發病症狀
莖部發病症狀
病原特征
病原菌為辣椒疫黴菌,屬于鞭毛菌亞門真菌。病菌孢囊梗簡單,菌絲狀,淡色。孢子囊頂生,長橢圓形,淡色,頂端有乳頭狀突起,大小為27.6~55.8×15.5~31.6微米。萌發時産生多個有雙鞭毛的遊動孢子。卵孢子圓球形,黃褐色,直徑為15~28微米。病菌還能産生球形的厚壁孢子,淡黃色、單胞。
分枝發病症狀
發生規律
病原菌主要以卵孢子在土壤中和病殘體上越冬,一般可存活3年以上。在适宜的溫度和濕度條件下,卵孢子開始萌發,産生遊動孢子,侵入辣椒的根部、莖基部、葉部。在辣椒生長期間,病株陸續産生孢子囊和遊動孢子,随灌溉水和雨水擴散傳播,發生多次再侵染。病原菌還可通過風雨吹濺和農事操作而傳染,引起葉、枝、果發病。
果實發病症狀
果實後期發病症狀
發病原因
病菌生育溫度範圍為10-37℃,最适宜溫度為20-30℃。空氣相對濕度達90%以上時發病迅速,尤其是大雨過後天氣轉晴,氣溫急劇上升,疫病發生較重并迅速蔓延。重茬、低窪地、排水不良,氮肥使用偏多、密度過大、植株衰弱均有利于該病的發生和蔓延。以辣椒挂果後最易受害。
防治法方
(1)選擇抗病品種:根據不同的季節和栽培方式,選擇适宜的高産抗病品種,是防止疫病蔓延最有效的方法。
(2)清潔田園:田間發現病株要及時拔除,收獲後也要及時清除殘枝敗葉,減少初侵染源,有條件的地區,可與非茄果類、瓜類實行2~3年以上的輪作。
(3)加強栽培管理:定植時要全面覆寫地膜,加強田間通風排水,嚴防田間積水。棚室栽培要調節好溫室的溫度與空氣相對濕度,使溫度白天維持在25-30℃,夜晚維持在14-18℃,空氣相對濕度控制在70%以下,以利于辣椒正常的生長發育,不利于病害的侵染發展,達到防治病害之目的。
(4)藥劑防治:辣椒移栽緩苗後、初花期、露地雨天前後和保護地澆水前,要注意噴藥保護,可選用下列藥劑或配方進行防治: 38%惡霜嘧銅菌酯800倍液,或用58%甲霜靈錳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或64%殺毒釩m8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用25%甲霜靈可濕性粉劑700倍液,或56%嘧菌酯百菌清600倍液,4%嘧啶核苷類抗菌素5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或72.2%普力克水劑600倍液~700倍液,或40%霜疫靈可濕性粉劑200倍液等藥劑。視病情,每7~10天噴一次,連噴2~3次。
此外,還可進行藥液灌根封鎖發病中心,可用50%甲霜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或30%甲霜惡黴靈600倍液,或25%甲霜靈可濕性粉劑700倍液,或72%克抗靈可濕性粉劑600倍液對病穴和周圍植株灌根,每株藥液量250克,灌1次~2次,間隔期5天~7天。
棚室栽培的,可在發病初期,每畝用45%百菌清煙霧劑250克~300克。分4~5堆熏煙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