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引起薄殼山核桃綴葉叢螟發生的原因是什麼?

作者:青錢柳

引起薄殼山核桃綴葉叢螟發生的原因是什麼?

基金項目: 2011 年中央财政林業科技推廣示範項目“薄殼山核桃良種繁育及示範林建設技術推廣”(合同編号:[2011 ] TK046 号); 2012 年

中央财政林業科技推廣示範項目“薄殼山核桃豐産栽培技術推廣示範”(合同編号:[ 2012 ] TK36 号); 2017 年安徽林業科技推廣與創新項目“薄殼山核桃容器育苗推廣示範”

陳   雷,滕華容

綴葉叢螟是繼星天牛、美國白蛾之後,又一為害薄殼山核桃生長發育的重要食葉害蟲。 2019 年 6月阜陽部分薄殼山核桃育苗區發現該害蟲發生,由于防治及時、措施得力,未造成大的損失。由于該蟲産卵集中、幼蟲結網為害、取食量大、産卵部位較高不易發現,極易在短期内食光單株葉片,形成局部範圍内整株光秃,加之幼蟲前期為害留下的葉脈、葉片表皮,遠遠看去,形如枯死,既影響苗木生長,又嚴重影響林相美觀。該害蟲為害時間主要集中于七八月份,氣溫高、發育快,稍有不慎極易造成爆發危害,是目前薄殼山核桃規模化、産業化發展要重點防治的主要害蟲之一。現将該害蟲發生規律及防治方法介紹如下,僅供大家參考。

引起薄殼山核桃綴葉叢螟發生的原因是什麼?

1  名稱及寄主範圍

綴葉叢螟(Locastra   muscosalis   Walker )又稱核桃綴葉螟、木橑粘蟲,為鱗翅目,螟蛾科 。綴葉叢螟喜食核桃 、薄殼山核桃 、核桃楸,同時為害多種林木:楓香、黃連木、南酸棗、鹽膚木、黃栌、懸鈴木、火炬樹等。

2  形态特征

2.1  成蟲

雌成蟲體長 14~18mm ,展翅 32~36mm 。雄成蟲體長 12~14mm ,展翅 25~28mm 。體黃褐色,複眼綠褐色,觸角絲狀,足褐色。前翅中部有一黑褐色橫帶,鋸齒形深褐色,外橫線褐色彎曲如波紋,内外橫線之間深栗褐色,前翅靠近前緣有兩個黑斑點,外緣線淺灰白色,亞外緣線黑色,中室灰褐色,外緣頂角至肩角深灰色,基角黑褐色,頂角有一黃褐色小眼點。後翅灰褐色,近外緣色較深,向外逐漸減淡,近外緣處有一新月形黃白斑。雄蟲前腿節無絨毛,雌蟲前腿具有絨毛。

2.2  卵

卵橢圓形,初産淺豆綠色,密集排列成魚鱗狀,産于葉片背面、主脈兩側,一般每塊卵1~100粒。卵殼布滿網狀紋,有粘液,粘着牢固。

2.3  幼蟲

幼蟲初孵時為乳白色,漸變乳黃色,頭部和臀闆為黑色。每蛻一次皮後蟲體,色澤逐漸轉深。成熟幼蟲長31~42mm ,頭黑色,有光澤,寬約3mm 。

前胸背闆黑褐色,中間有1條淺色縱溝。背中線寬闊,杏紅色,亞背線與氣門線間基色為黑褐色,間有黃褐色斑紋,氣門線以下為棕黃至淺黃色,臀闆黑褐色,腹面和足均深黃色,全體有白色短毛。

2.4  蛹

蛹長 12~19mm ,黃褐色、黑褐色至黑色。

2.5  繭

繭灰褐色,革質,扁橢圓形,長16~20mm ,寬8~12mm ,結實,近似牛皮紙。

3  發生規律

在皖北地區一年發生1代,以老熟幼蟲在薄殼山核桃根部附近土壤内結繭越冬,土壤深度一般在表層 10cm 以内。翌年 4 月末 5 月初化蛹,蛹期20~25d 。至 5 月末 6 月初羽化成蟲。成蟲常于淩晨羽化,夜晚活躍,以上半夜最盛,飛行迅速,有很強的趨光性。羽化 1d 後交尾, 1~2d 後開始産卵,卵多産在薄殼山核桃葉片背面。成蟲壽命 3~5d,産卵後死去。一般經 2~3 晝夜,在臨近葉片上連續産卵多塊,每塊有卵 30~100 粒不等。初産卵淺豆綠色,受精卵24h後逐漸由綠變赤紅色(未受精卵不變色),孵化前變成黑褐色。卵經7~10d孵化幼蟲,孵化率 95% 左右。 6 月中旬是幼蟲孵化期, 6 月下旬幼蟲為害顯見,7 月中旬為害盛期。一卵塊孵化幾十頭至上百頭幼蟲,初孵幼蟲将臨近枝葉片吐絲結網,形成大巢粘在一起,舔食葉肉,保留表皮和網狀葉脈。此時幼蟲活潑,白天在網内葉片上四處遊走,蛻皮、排洩全部在網幕中進行。為害葉片多處于樹冠外圍及中上部,不易被發現。 1~2 齡幼蟲取食量較小,僅取食葉肉。 3 齡後食量增加,取食葉片僅保留葉脈。一頭綴葉叢螟幼蟲一個生活史可蠶食20~30cm2 ,一個薄殼山核桃複葉大小。幼蟲約 4~5d增1齡,共6齡,同一批卵塊孵化的幼蟲,蛻皮時間較集中。幼蟲各齡期初蛻皮時胴體為白色,約30~40min後漸從頭殼始恢複色澤;3齡後,幼蟲開始分成小群,把葉片綴成筒狀,靜止時在筒内取食;4齡後幼蟲多在夜間取食、轉移,白天靜伏在葉片上或網筒内不動,偶遇驚吓即可爬出落地串爬。 8月上旬老熟幼蟲陸續下樹尋适宜地鑽入土中結繭,幼蟲吐絲做繭 3~5d ,幼蟲在繭内呈卷曲入眠越冬,老熟幼蟲冬眠期230~240d 。綴葉叢螟生活史見圖1;

引起薄殼山核桃綴葉叢螟發生的原因是什麼?

圖 1  皖北地區綴葉叢螟危害薄殼山核桃生活史

3  防治方法

3.1  實體防治

3.1.1  清除寄主

清除周邊共生寄主或寄主根際蟲繭、樹冠幼蟲。根據阜陽發生地周邊林木種類來看,香樟是綴葉叢螟的寄生樹種,且為害較重。桃樹及其他綠化樹種有待進一步觀察。

3.1.2  燈光誘殺成蟲

5 月下旬至 6 月中旬,成蟲發生期利用黑光燈誘殺成蟲,并及時消滅處理。

3.1.3  采摘網幕

綴葉叢螟的幼蟲常在樹冠上部和外圍結網,并卷葉集中為害。在上年度發生較輕、當年網幕較少的地塊,可以人工采摘網幕或用鈎鐮把蟲枝割下,集中消滅幼蟲。

3.1.4  挖撿蟲繭

根據樹冠蟲巢數量,在樹冠根際刨挖蟲繭。綴葉叢螟的蟲繭一般在樹根旁或松軟土裡比較集中,在封凍前或解凍後挖取分揀,集中消滅。

3.2  生物防治

3.2.1  保護利用天敵

綴葉叢螟天敵較多,可以充分利用:卵期天敵有瓢蟲類、華姬蜻、螳螂類;幼蟲期寄生性天敵有姬蜂類、繭蜂類、鈎腹蜂等多種;捕食性鳥類天敵有:山雀、麻雀、畫眉、灰喜鵲、黃鹂、白頭翁等多種益鳥。

3.2.2  噴施生物制劑

按照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研究所柯治 國等發表的《綴葉叢螟生物學特性及其防治研究》論述,多種細菌、病毒、真菌可以制約綴葉叢螟的發生蔓延。綴葉叢螟幼蟲為害期可噴施白僵菌粉劑;幼蟲老熟入土期 ,于樹冠下地面撒施白僵菌粉 ,然後淺耕松土 ,以消滅入土老熟幼蟲。于6月上中旬幼蟲初孵期,使用1 500~2 000 倍 2% 阿維菌素乳油或1%的甲維鹽1 000倍液+菊酯類農藥,防治效果良好。同時,按照柯治國等的防治試驗,苦楝油等植物性農藥對綴葉叢螟有明顯的拒食作用,尤其是250倍苦皮藤乳油和雷公藤根皮粉浸出液,拒食效果在 95%以上。

引起薄殼山核桃綴葉叢螟發生的原因是什麼?

3.3  化學防治

3.3.1  噴藥防治

6-7 月 幼 蟲 為 害 高 峰 期, 2.5% 溴 氰 菊 醋3 000~5 000 倍液, 90% 敵百蟲 800 倍液或 50% 辛硫磷 乳 油 1 000~2 000 倍 液、 5% 吡 蟲 啉 乳 油2 000~3 000倍液,晴天上午8-10時逐巢噴灑,防治效果良好。

3.3.2  樹幹注射防治

害蟲盛發期,在樹幹基部不同方位,根據樹木粗度,用電鑽鑽孔4~8個,深達木質部2~4cm ,與樹幹成 50° 夾角,視蟲齡和蟲口密度、植株大小,用注射器注入 40% 乙酞甲胺磷(或氧化樂果)原液 4~6mL ,并及時用濕粘土填封洞口。在防治綴葉叢螟的同時,還可兼治刺蛾、蚜蟲、葉蟬等刺吸式口器害蟲。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