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一城百聲」溪流潺潺虎虎風·虎溪史話

作者:廖昊

虎溪河自古隸屬巴國

最早的巴國是由五個氏族部落聯合形成一個大型的部落集團,其中巴人以武力和船技上的優勢,獲得了集團的上司權,巴人領袖巴務相成為該集團的首任領袖,稱廪君,即以白虎為圖騰的巴人領袖。該部落集團溯源而上,戰勝了原住民,控制了清江流域及巫溪河流域的鹽業生産,在夷城(今湖北長陽土家族自治縣境内)建立了第一個首都。

王子洲(高新區虎溪街道供圖)

至夏禹時期,巴國加入夏王朝,成為夏王朝的諸侯之一

《左傳·哀公七年》載:禹“會諸侯于會稽,執玉帛者萬國,巴蜀往焉。”

自此,巴國成為夏的統治集團的一部分。《山海經·海内南經》記載:“夏後啟之臣曰孟塗,是司神于巴,巴人請訟于孟塗之所,其衣有血者乃執之。是請生。(孟塗)居山上,在丹山西,丹山在丹陽南,丹陽居屬地也。”《竹書紀年》也記載:“帝啟八年,帝使孟塗人巴泣訟”。

據《辭源》:“巴國,古國名,位于今重慶、湖北、四川、貴州一帶地方。”夏朝時(距今4100年-3600年)稱為“巴方”,商朝時(公元前16世紀初一公元前11世紀中)稱為“巴奠(甸)”。巴奠(甸)向商朝年年納貢,歲歲服役。後來巴人不甘商朝的壓迫,于公元前11世紀,參與周武王伐纣,由于巴人英勇善戰,迫使纣王軍隊陣前倒戈,終于打敗了纣王,西周建立。

西周初分封了71個諸侯國,巴氏被封為子國,首領為姬姓宗族,子爵,因而叫巴子國,通常簡稱巴國。巴國的地域大緻在重慶全境,北到陝南漢水上遊,大巴山北緣,東至襄陽,春秋時有所擴充。戰國初期,迫于楚的勢力,巴國舉國南遷至長江幹流,先後在清江、川峽之間至重慶立國。

《左傳·恒公九年》:“文十六年(即公元前611年)以後,巴遂不見,蓋楚滅之。”最終,楚國奪取了巴國經濟的根基;位于巫溪與清江的鹽業基地,迫使巴都城也沿江向西遷移。《華陽國志·巴志》:“巴子時雖都江州(重慶),或治墊江(合川),或治平都(豐都),後治阆中。其先王陵墓多在枳(涪陵)。”

到戰國時期,《華陽國志·巴志》說:“七國稱王,巴亦稱王。其疆域是東至魚複(奉節),西至僰道(宜賓),北接漢中,南極黔涪。”巴國依然還是一個疆域廣闊,可與七國相比的國家。

有史記載,巴縣易名三次,在南北朝以前叫江州,公元前316年置縣,隸屬巴郡,至南齊永明五年(公元487年)改江州縣為墊江縣。治所仍在老城,即今重慶市中區。秦代置巴郡,南朝齊代置墊江縣,北周武成三年(561年)始稱巴縣,一直延續至中華民國。中華民國元年(1912年)重慶設市,但巴縣仍設縣治于今重慶市渝中區解放東路,直至民國28年縣政府遷至人和鄉(今九龍坡區華岩鎮),民國30年遷駐新治李家沱馬王坪,1952年10月暫遷南溫泉,1954年1月遷駐魚洞鎮至今。1995年經國務院準許撤縣建區,巴縣改為巴南區,巴縣這個地名從此消失。

虎溪場也稱“虎溪鎮”,其發展曆史非常悠久

“場鎮”是巴蜀地區人們對一方農業地區的商業中心和集鎮的統稱,《辭海》關于集鎮的解釋是:指市鎮,(1)宋朝以後縣以下的小商業都市;(2)基層行政機關,以工商活動為主的小于城市的居民區。巴蜀地區的人們把“趕集”稱為“趕場”,集鎮也自然謂“場鎮”。(文/王子洲)

【來源:央廣網】

聲明:此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将及時進行處理。郵箱位址:[email protected]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