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沒看過幾部戰争片?
《現代啟示錄》、《拯救大兵瑞恩》、《細細的紅線》、《黑鷹墜落》、《西線無戰事》……
這些電影或多或少勾勒出了戰争的輪廓,但真正的戰争又是什麼樣子?
下面這部神作會告訴你答案——
《他們已不再變老》

電影講述了一戰中士兵們的真實故事。
第一次世界大戰是一場非正義的争奪霸權的帝國主義戰争。在這場戰争中,有6500萬人參戰,其中1000萬人喪命。
或許是因為時代久遠,或許是因為資料太少,以一戰為主體或背景的電影少之又少。
《他們已不再變老》中的所有影像資料來自帝國戰争博物館,大部分是首次公開。
片中的所有旁白,來自上世紀六七十年代bbc對一戰老兵的采訪錄音。
聽起來這部紀錄片就是把原有的碎片拼湊在一起,不費什麼功夫,其實恰恰相反。
片子的導演是彼得·傑克遜,《指環王》系列就出自他手。
為了制作本片,
彼得要把長達100小時的原始影像資料濃縮成99分鐘,要在長達600小時的采訪錄音中選取出和影像相比對的,并要把零碎的影像資料梳理出完整的故事線。
一戰時拍攝的影像大多是噪點高幀率低的黑白影像,但當時士兵眼中的世界是清晰的彩色的。
為了最大程度地還原出士兵眼中的“真實”,主創用現代技術把每秒十幾幀的影像變成了24幀,并給黑白畫面上色;
甚至讓唇語專家翻譯影像中士兵們說的話,并找專業演員配音;
部分鏡頭還制成了3d。
有趣的是,電影并不全是彩色的。
隻有在戰場上,一切才是清晰的彩色。
彼得的祖父參加過一戰,他制作本片也是為了紀念祖父。因為這種情結,彼得做這部電影分文未取。
《他們已不再變老》呈現出的戰争與我們在所有戰争片裡看到的大不相同。
大多數老兵回憶起一戰時是平和的,并不像我們想得那麼苦大仇深。
“我從未意識到它有什麼不尋常之處,有一份工作要做,而你隻是做下去。”
“我曾受過兩次傷,還中了毒氣,但這就是戰争,你要做的就是盡力而為。”
在戰争開始前,人們對戰争抱着極其樂觀的态度。
有人覺得戰争離自己很遠,有人認為戰争很快就會結束。
因為帝國強大,是以誰也不怕誰,并且都覺得自己國家一定能赢得戰争。
有人回憶說,1914年8月4日,英國隊和德國隊正在舉行橄榄球晚宴,突然有人跑進來說“戰争爆發了”。
一起打球的人突然變成了敵人,畫面尴尬到不敢想象。
好在他們最後想通了:戰争第二天才開始,是以今天該幹嘛幹嘛,晚宴繼續進行。
因為盲目的愛國心,因為對戰争的不了解,人們在戰争開始前甚至是興奮的,他們迫不及待想要為國争光,想要成為英雄,哪怕隻是為了擺脫無聊的日常生活。
本來19-35歲的人才能參軍,但事實上,很多十五六七歲的少年也自願參了軍,爹媽拉都拉不回去。
就這樣,毛頭小子們開始了為期一個多月的緊急訓練。他們做體能訓練、行軍訓練、練習射擊、接受檢閱。
在行軍途中,因為靴子太硬,有的士兵會在靴子裡小便,等靴子底部變軟了再穿。
嚴厲的軍隊紀律讓這些毛頭小子們對接下來的戰争有了點緊張感。
直到被派往到戰場後,新兵們才發現戰争并不像他們想的那麼簡單。
行軍過程中每當他們問從前線下來的人上面是什麼樣子,對方的回答無一例外:
“非常可怕”。
戰場,并不是我們想象中的硝煙滾滾。
而是由戰壕、鐵網、彈孔、無人區組成的與世隔絕之地,滿眼都是被破壞殆盡的荒涼。
在鐵絲網上,挂着一些沒有人收的屍體。
不管在哪裡,吃喝拉撒睡都是免不了的。
哪怕是在戰場,也是要泡茶的。
即使是在戰場,也是要洗臉刮胡子的。
士兵們把罐頭瓶子放在護牆上,以便接雨水。這種水雖然不太幹淨但至少安全。
保持維克斯槍一直開火會讓水沸騰,水都裝在大油氣罐裡,不管什麼時候喝都會有一股子汽油味。
人有三急,士兵也不例外。
挖一條溝渠,把一根杆子穿過去,就是一個簡易茅廁。大部分人沒有廁紙,隻能用手處理。
坐在杆子上跟坐在馬桶上還是有差別的,畢竟杆子上坐幾個人很容易斷,這樣一來,坐在杆子上的人都會掉進屎坑裡。
因為衣服可能幾周都無法洗一次,是以在戰場上,捉虱子成了士兵們的一大樂趣。
至于吃飯,一般都是面包果醬,外加一點培根。
士兵在吃喝拉撒睡的時候,最容易受到炮擊,這也是他們最無力招架的時候。
打仗的時候,到處都是炮火聲,到處可見子彈的碎片,隻能聽見巨大的噪音和自己的心跳。
仿佛身在地獄,危險無處不在。
可能前一秒你還在跟同伴說話,下一秒就看到他的頭被子彈打穿。而你沒有時間思考,隻能繼續前進。
一場激烈的槍戰可能持續十幾分鐘,槍戰過後,600人的隊伍可能隻剩100人。
戰場上沒有文明,所有人都淪為動物,淪為戰争機器,互相殘殺,為了連自己都不知道的理由。
輸赢已經不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能不能看到明天的太陽。
戰場上還埋有地雷,地雷的破壞力大到光是看這些影像就足以膽戰心驚。
最可怕的是黃綠色的毒氣。如果沒有毒氣罩,就隻能把尿撒在手絹上捂住口鼻。
口鼻可以被保護,眼睛就慘了。很多士兵的眼睛是以失明。
在冬天,戰壕裡都是水,士兵的腳很容易被凍傷,然後生壞疽。
士兵們把這稱為“戰壕腳”。
稍不注意,随處可見的黏黏的泥土也能要人的命。
戰争不那麼激烈的時候,士兵們也會自娛自樂。
他們有團體運動日,可以去妓院找樂子,還可以抽煙喝酒。
或許因為他們太懂得生命的無常,或許是為了遮蓋内心的不安,每個人都盡可能地快樂。
因為一戰是一場帝國主義戰争,人與人、種族與種族之間并沒有仇恨。
是以英國的士兵和德國的俘虜們關系很好,他們知道雙方都是被困在制服裡的人,都隻是在執行指令。
他們互相欽佩,互相了解,他們覺得對方都是不錯的戰士。
他們甚至會一起抱怨,這場無用的戰争為什麼會發生。
當戰争結束的時候,士兵們已經太累了,累到已經沒有心情去慶祝。
更多人是茫然的,沒想到自己竟然活了下來。
戰後,士兵們的世界和平民的世界割裂開來。
很多地方拒絕招收榮民,這讓很多士兵變得“無用”;人們似乎對戰争并不關心,這讓很多士兵覺得自己不被了解。
很多人看似對士兵們抱有同情之心,但其實,
沒有經曆過戰争的人永遠不可能了解戰争,更不可能了解參戰士兵的複雜心情。
《他們已不再變老》在展現戰争的可怕殘酷之外,還展現了士兵們的方方面面,
他們的生活細節,他們的難忘經曆,他們的快樂和痛苦,他們的樂觀和恐懼。
當所有戰争片無一例外地把士兵們符号化的時候,這部紀錄片讓我們看到,戰場上的士兵是和我們一樣平凡的人。
哪怕他們隻是政治的犧牲品和國家指令的執行者,他們依然幽默、真誠、堅韌。
縱時光荏苒,
那些在一戰中喪生的青年,這些被定格在影像中的笑臉,
永遠不會老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