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軍銜最高的殉國名将,對老母說:國難當頭,請恕孩兒不能盡孝了!

在八年抗戰中,國民黨軍共犧牲了八位上将,今天要說的,就是其中的一位,被譽為忠孝兩全的“滇軍完人”唐淮源。

軍銜最高的殉國名将,對老母說:國難當頭,請恕孩兒不能盡孝了!

唐淮源出生于雲南省江川縣的一個小山村,因滿山的栗子樹而得名為麻栗園村。在他未滿周歲時,父親就去世了,留下了孤兒寡母相依為命。雖然父親的去世對唐母姚氏打擊甚大,盡管厄運連連,盡管生活艱難,作為整個家庭支柱的唐母仍苦苦支撐,她上山砍柴、采摘山貨,為撫育唐淮源煞費苦心,将所有的希望和全部的心血都寄予到了兒子身上。

可是,靠砍柴、摘山貨僅僅能夠解決溫飽問題,随着唐淮源的成長,家庭越來越入不敷出。最後,唐母不得不帶着年幼的兒子離開了山村,到一戶侯姓的鄉紳家裡去做傭人。來到侯家之後,唐母一天忙到晚,洗衣做飯、掃地喂豬。看到母親忙碌勞累的樣子,唐淮源也會力所能及地幫助母親做事情。

在唐母的忙碌中,在母子倆相依為命中,唐淮源漸漸長大了,到了上學的年齡。每次看到主人家的小孩去私塾,他都非常的羨慕,但是唐淮源知道母親為自己付出了很多,是以他隻能把讀書的向往埋藏在心底。

後來,主人看到唐淮源聰明伶俐,就讓他照顧兒子的衣食起居。對唐淮源來說是一件極為高興的事,因為他終于可以陪着小主人去私塾了。剛開始,唐淮源悄悄地躲在私塾外面偷聽,後來被先生發現了。看到聰明好學的唐淮源,先生不僅沒有驅趕他,而且把他叫進了學堂,讓他免費上學。

軍銜最高的殉國名将,對老母說:國難當頭,請恕孩兒不能盡孝了!

1909年,在唐淮源的刻苦努力下,終于完成了學業,并且考入了雲南陸軍講武堂,從此走上了救國救民的道路,先後追随蔡锷、唐繼堯等,并成為了國民革命軍軍長。

對于母親養育的艱辛與苦心,年少的唐淮源雖不能完全體會,但成年後對母親思慕至深,感恩之心也與日俱增。可是在國難面前,在忠孝兩難的情形下,唐淮源義無反顧地選擇了報效國家,對母親說:“國難當頭,請恕孩兒不能在您面前盡孝了。”對于唐淮源的決定,唐母也極力支援,她對兒子說:“你放心去吧,不要因為我這個老太婆而分心。”

1939年春,唐母因病逝世了。此時,唐淮源正率部堅守在山西省中條山,抵抗日軍的進攻。當他得知母親去世的噩耗後,對天長歎,痛哭不已。他為沒有在母親盡孝而難過,他更為沒有見母親最後一面而難過。可是大敵目前,與日軍的戰争正處于白熱化階段,唐淮源把對母親的思念轉化成對日軍的痛恨。當戰争進入僵持階段時,唐淮源才請假回鄉葬母,此時已是秋天了,距離母親去世已經過去了半年多的時間。

唐淮源請求回鄉葬母的報告,得到了上級的準許。蔣介石聞訊後,高度評價了唐淮源以國家為重的忠心,并為唐母親筆題詞:“嶽歐懿範”;何應欽也為之題詞:“芳徽風邁”。

軍銜最高的殉國名将,對老母說:國難當頭,請恕孩兒不能盡孝了!

帶着對母親的思念和愧疚,唐淮源趕回老家為母親奔喪,盡最後的孝道。為了彌補對母親的愧疚,他給老師李根源寫了一封信,希望老師能給他的母親寫一篇墓表,“吾母姚太夫人,疾終裡弟,四月餘矣。不孝待罪戎行,生既不能侍養,殁又不得奔喪。每一追思,哀痛何極?今将安葬,表墓之文,敢以乞吾師。”

李根源收到信後,被唐淮源“以身許國,移孝作忠”的行為深深地打動了,他欣然寫下了《江川唐母姚太夫人墓表》,用以表彰唐母的“淑德懿行,足楷儀斯世”。唐淮源回到老家後,重重地跪在了母親的靈柩前。

辦完母親的喪事後,唐淮源就匆匆地傳回了戰鬥一線,在傳回戰地的途中,他曾給子女寫信道:“現祖母安葬已畢,此後家庭之責任已了,國難之恥辱未了,各有職責,望汝等好自為之。”

傳回戰場以後,唐淮源對将士們說:“吾向以老母在,故有所慮,今大事已了,此身當為國有,誓與中條山共存亡!”表達了自己為國家、為民族戰死沙場的決心和勇氣。

正是在唐淮源等軍的堅守下,日軍在中條山遭到了最猛烈、最激烈、最有效的抵抗。1941年,抗日戰争最慘烈的一年,唐淮源率領的第三軍陷入了日軍的重重包圍。面對日軍的炮火,唐淮源誓與中條山共存亡,他以氣壯山河的氣概在筆記本上寫下遺書:“餘身受國恩,委于三軍重任,當今戰士傷亡殆盡,環境險惡,總軍兩部失去聯系。餘死後,望餘之總司令及參謀長收拾本軍殘局,繼續抗戰,餘死瞑目矣!”

1941年5月12日,唐淮源在中條山的山巅壯烈殉國,時年55歲。唐淮源之死,在中華民族抗戰史上寫下了悲壯慘烈的一頁。抗日戰争勝利後,江川縣政府在江城東門建造了唐公祠,讓唐淮源回歸故裡,陪伴他的母親,成為了忠孝兩全的“滇軍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