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四大家魚:20萬漁民的“鐵飯碗”,靠三峽“絕處逢生”?

作者:牧海

在我國,青魚、草魚、鲢魚、鳙魚被稱為四大家魚,在淡水漁業中是不折不扣的“扛把子”。在上世紀60年代,四大家魚的産量之和占到了全國淡水養殖總量的75%,“家魚”的稱号可以說是實至名歸。

四大家魚:20萬漁民的“鐵飯碗”,靠三峽“絕處逢生”?

四大家魚

到了2019年,四大家魚的養殖産量已經突破了1,300萬噸,鯉魚、鲫魚等經濟魚類雖然沒有“家魚”之名,但是在産量上也已經達到了“家魚”的級别。比較尴尬的是,青魚的年産量隻有68萬噸,不僅位于家魚行列的末端,還徹徹底底地輸給了外來引進品種羅非魚(160多萬噸)。

對此,甚至有人說,青魚不配擁有“家魚”的稱号。單純從産量上來看,青魚的地位确實受到了不小的挑戰,但是家魚的稱号依然不會改變,這張“身份證”将永久有效。

四大家魚:20萬漁民的“鐵飯碗”,靠三峽“絕處逢生”?

鄱陽湖的巨型青魚

說起“四大家魚”稱号的來源,還要從長江說起。長江是天然的水生動物種質基因庫,同時也是四大家魚的原産地。在長江中遊從宜昌到城陵矶400公裡的江段上,大大小小分布着11個家魚的産卵場,規模占整個長江幹流的42.7%。

有意思的是,“青草鲢鳙”四種魚類産出的卵都屬于漂流性卵,卵粒的密度和水相近,表面無粘性,在水流作用下會浮在水體上層,漂流一段時間後就能自行孵化出仔魚。鯉魚和鲫魚産出的則是粘性卵,卵粒表面具有粘性,會粘附在水生植物的莖葉上,比重比水大。

四大家魚:20萬漁民的“鐵飯碗”,靠三峽“絕處逢生”?

産卵習性和草魚、鲢魚、鳙魚相近、在長江流域的天然産量也比較高,這兩點正是青魚被歸為“四大家魚”之列的重要原因。需要注意的是,漂流性卵必須在流水環境中才能孵化,而粘性卵在靜水和流水中均能夠正常孵化。這也是為什麼在靜水池塘中家魚無法自然繁殖,而鯉魚、鲫魚卻能夠自行繁殖的原因。

别看就是這麼一個簡單的現象,卻足足困擾了國内水産專家們30多年。為了突破四大家魚的人工繁殖技術,國内的研究團隊對四大家魚的産卵條件進行了長期的跟蹤監測,記錄了大量的水溫、水位、天氣等環境資料,整個過程充滿了艱辛與挑戰。

對于魚類的人工繁殖,正常思路就是打催産激素,但這一操作在四大家魚上根本不起作用。後來有人注意到,家魚産卵時往往伴随着長江水位的暴漲,此時的水流、水溫刺激很有可能是促使家魚産卵繁殖的必要因素。

四大家魚:20萬漁民的“鐵飯碗”,靠三峽“絕處逢生”?

池塘和封閉性湖泊中的家魚無法順利繁殖

事實确實如此。在水位暴漲時,長江水流速度明顯加快,家魚皮膚中的側線系統感覺到了這種變化便會逆流而上。外界的水流刺激通過神經系統傳遞到家魚的下丘腦和垂體,垂體釋放的促性腺激素進一步作用到性腺,這時候雌雄親魚才開始追逐交尾、産卵繁殖。

在1958年6月,老一輩的水産專家在水流刺激作用下進行了家魚的繁殖試驗,結果成功攻克了鲢魚和鳙魚的人工繁殖,後來又用同樣的思路解決了青魚和草魚的人工繁殖。從此,長江中野生的青草鲢鳙成功“上岸”,陸地養殖産量也突飛猛進,真正成為了名副其實的“家魚”。

四大家魚:20萬漁民的“鐵飯碗”,靠三峽“絕處逢生”?

野生的鲢鳙和鯉魚

雖然家魚的養殖産量蒸蒸日上,但是長江中野生的四大家魚在後來卻遇到了嚴重的危機——水電大壩的修建。其實在50年代人們剛開始提出三峽工程的建設方案時,就考慮到了會對四大家魚的資源産生影響,在之後的論證、建造以及運作階段,四大家魚也是重點關注和讨論的對象。

三峽工程建成并蓄水後,令人擔憂的事情還是發生了——調查顯示,1965年時長江中四大家魚天然繁殖的苗種量多達1,290億尾,三峽建成後家魚的天然苗種量急劇下降,近幾年的苗種量還不到20億尾,隻能通過人工增殖放流來恢複資源。雖然過度捕撈、水質污染也有一部分責任,但最主要的原因還是水電大壩的修建。

四大家魚:20萬漁民的“鐵飯碗”,靠三峽“絕處逢生”?

三峽水電站

三峽大壩對家魚産卵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首先,大壩的攔截會導緻四大家魚無法順利洄遊,即便中上遊有很多優質的産卵場也無法利用,産卵規模急劇下降,這是直接原因。

其次,大壩蓄水改變了下遊(宜昌江段)的水文條件,導緻家魚的繁殖期向後推遲。在自然情況下,家魚最适宜的産卵水溫為20~24℃,當水溫低于18℃時就不會産卵。大壩蓄水後,庫區水位升高,水溫分層現象尤為明顯,閘門排放的低溫水體直接影響了下遊的水溫。

再有,高壩洩洪時的水體會劇烈沖擊,産生氣體過飽和的現象,這會對魚卵和幼魚産生緻命的影響。正常情況下,魚類通過鰓部呼吸,溶解氧在血液中處于溶解狀态,但如果氧氣過飽和,溶解氧就會從溶解狀态恢複到氣體狀态,析出的氣泡就會堵塞血管,發生栓塞。

四大家魚:20萬漁民的“鐵飯碗”,靠三峽“絕處逢生”?

大壩洩洪導緻下遊水體氧氣過飽和

正是因為以上這些不利影響,四大家魚的天然産卵量才急劇下降。雖說還遠不至于滅絕,但是自然繁殖的問題不解決,野生家魚就會離“紅線”越來越近,資源枯竭也隻是時間長短的問題。

為了促進長江中遊四大家魚資源的恢複,2011年三峽水庫開始了生态排程試驗,在“家魚保衛戰”中邁出了一大步。在過去,水庫排程主要是為了農業灌溉和防洪,近年來開始向生态排程的方向轉變,也就是将各個生态因子納入到傳統的水庫排程中,進而逐漸恢複長江的生态環境。

每年的5~6月是四大家魚的繁殖期,三峽生态排程的試驗也在這一階段展開。從2012~2018年,三峽水庫共實施了11次生态排程試驗,主要目标就是為了調節下遊的水位和水溫。

四大家魚:20萬漁民的“鐵飯碗”,靠三峽“絕處逢生”?

三峽水庫實施的11次生态排程試驗

在生态排程期間,宜昌江段持續漲水時間最高達到了9天,水位每天平均上漲0.43~1.83米,下遊水體流量增幅為1080~5800立方/秒。此外,生态排程對下遊水溫也産生了明顯影響,排程期間宜昌江段的水溫基本維持在17.5~23.5℃,除了2013年沒有達到18℃以外,其餘年份均在四大家魚的适溫繁殖區間(20~24℃)内。

四大家魚:20萬漁民的“鐵飯碗”,靠三峽“絕處逢生”?

采樣江段示意圖

從長江四大家魚的繁殖情況來看,生态角度也确實産生了積極效果。在2012年和2017年,單日監測到的最大魚卵密度都出現在生态排程的人造洪峰過程中,而且隻要有明顯的漲水過程,基本都能監測到四大家魚的産卵活動,這些現象都表明人為的生态排程确實能夠促進四大家魚的大規模繁殖。

四大家魚:20萬漁民的“鐵飯碗”,靠三峽“絕處逢生”?

長江中下遊發現的家魚幼苗

曆史上,人們對家魚的自然繁殖調查可以分為4個階段:60年代為摸底階段,80年代主要是對葛洲壩的影響進行評估,從1997年至2010年主要是對三峽工程的影響進行評估,從2011年至今則是對三峽的生态排程進行評估。

無論是宜昌江段還是監利江段,大量研究報告都表明:從上世紀60年代以來一直到三峽蓄洪期間,四大家魚的繁殖規模一直在持續下降;在2011年進行生态排程後,四大家魚的繁殖規模有所上升。當然,這并不僅僅是生态排程的功勞,與近年來實施的加強禁捕、人工放流等因素也有很大關系。

四大家魚:20萬漁民的“鐵飯碗”,靠三峽“絕處逢生”?

四大家魚的增殖放流活動

總之,三峽的生态排程、長江的十年禁漁以及大規模的人工增殖放流都為四大家魚的生存打開了一個“生命通道”。雖然和上世紀60年代的輝煌時期依然無法相提并論,但這已經為四大家魚争取了更多的生存空間。

對此,您怎麼看?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讨論!

#四大家魚##三農發文挑戰賽##保護長江#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