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鋒網按:中國網際網路金融的曆史并不算久。2013年被看作互金元年,行業呈現井噴式發展,到了2015年,監管收緊,互金開始退潮。2016年起,互金平台大洗牌,又興起了
fintech,業界認為網際網路金融進入了下半場。短短數年,激蕩非常,仿佛将十數年的發展曆程都折疊進了這四年。
2015年6月,網金社第一次在衆人面前亮相,參與并見證了時代的變遷。它是一家服務于中高淨值人群的網際網路金融資産交易所。要說起它的不同,首先便是背景顯赫,三位大股東中投保、恒生電子、螞蟻金服都是各自領域的佼佼者。此外,它還擁有浙江省人民政府頒發的網際網路金交所牌照,也是全國第一張網際網路金交所牌照。
“網金社是獨立的第三方交易所,也是一座銜接傳統金融機構與 fintech 的橋梁,連接配接資産端和資金端。”
在接受雷鋒網專訪時,ceo吳志剛這樣強調道網金社的定位。吳志剛此前任職中投保,有着20多年擔保業資訊化的建設經驗。
第一,從盈利模式角度而言,網金社有三大業務:登記發行服務、輸出it及風控技術、扶持 fintech 企業擷取相應投資回報。其中輸出it和風控技術是目前收益最高的業務。登記發行服務的費用是固定的,收益相對較低。而據網金社評估,也看好未來的投資收益。
第二資産端,網金社大部分的資産是小額分散的 fintech 資産,餘下小部分是大額非标資産。fintech 資産的來源分為自主研發和對接外部金融場景。其中,付稅寶是網金社自主研發的資産代表,對接外部金融場景是指與來分期等企業達成合作。
打開網金社官網,雷鋒網發現不見互金平台常見的各類理财産品。對此,吳志剛表示,
事實上,監管在理财産品設立、發行方面的規定比較模糊,而未來管理肯定會愈加嚴格。在網金社研究論證和與監管溝通後,網金社決定順應監管趨勢,不設立、發行理财産品。
第三,資金端的資金主要來自網金社的使用者。網金社定位于中高淨值人群,使用者個人資産大約在100萬至500萬間,使用者平均aum約為30萬元,且在不斷提高。
以下是對吳志剛的采訪實錄,雷鋒網作了不改變原意的編輯:
立足于整段互金發展史,網金社加入戰局的時機不算早,但在他們看來,這也不失為一個好時機。随後的網際網路金融洗牌、監管趨嚴引發了行業地震。交易所行業的現狀是監管話題比較敏感,因為還不夠明确,是以會涉及到很多監管機構,包括央行、證監會。 目前來看,地方資産交易所更像是留給地方政府平台進行金融創新的工具,而現在各個地方政府對交易所監管的尺度也很不一樣。有的會設立多個不同類型的交易所對應不同的業态,有的地方交易所數量更少,但是可以進行更多的業務。
雷鋒網:2015年互金野蠻生長接近尾聲,網金社為什麼選擇在這個時點進入市場?是不是趕了個晚集?
吳志剛:我曾經就職中投保,2012年中投保就與人人貸有過合作,陸續也接觸過很多市面上的互金企業。當時的環境是,沒有大的國資系進入網貸行業。2013年6月,餘額寶的上線轟動了全社會。之後,中投保與百度在百發一期、二期有過合作,也與恒生電子探讨過如何挖掘市場空間。2014年螞蟻金服入股恒生,最終合作的三方變成了中投保、恒生與螞蟻金服。
網金社的三大股東都是大公司,其中,中投保是國資企業,恒生是上市公司,是以都非常關注合規問題。互金初期存在監管套利空間,缺少技術含量和進入壁壘,但要想長期發展必須要有牌照,律所也這樣建議我們,是以我們主動申請了交易所牌照。2014年12月公司已經注冊成立。經過了六個月才拿到牌照,正式開業。2015年,正值互金行業大洗牌,正規軍也開始入場。
現在來看,雖然推遲了六個月,但是當年的戰略設計、客戶定位、監管意識是正确的。
雷鋒網:牌照效力有多大,能做哪些同行不能做的事?獲得牌照背後是不是還有什麼故事?
吳志剛:牌照就像一個緊箍咒。在當時劣币驅逐良币的情況下,有牌照反而會受到監管更嚴格的限制。絕大部分的互金機構是不願意進去的。但我們想要走得穩而不是走得快。
跟其餘牌照相比,交易所牌照反而弱很多。我們的業務邊界不僅沒有擴大,反而收的更緊。例如,之前機構一般都有的理财産品,網金社從未設立和發行過。
此外,因為網金社是網際網路金交所,網際網路本身的特征就是跨地域。與傳統金交所相比,網金社的資産生産方式和擷取方式都有差别。傳統金交所資産以抵質押物為風控手段的大類資産為主;網金社的資産來源主要是小額分散的
fintech 資産,以it、大資料等技術為風控手段。概括而言,網金社要做的是其他傳統金交所不做的和難以做的業務。
雷鋒網:2015年底互金遭遇監管潮,行業淘汰率大大增加,這段時間你們遭遇了什麼?有什麼感受?
吳志剛:監管潮對于網金社的影響比較不大,反而比較正面。究其原因,就是網金社堅持合規。我們單個産品的投資人不超過200人,門檻高,客戶的數量雖然不多,但是品質高。客戶的資産消化能力高,合規性也更有保障。
對于我們來說,始終期盼着合規監管落地。
雷鋒網:2016年 fintech 大行其道,很多公司想借着 fintech 翻身。哪些公司能真正轉型?需要有什麼特質?
吳志剛:我認為大部分做fintech資産的公司都是虛假包裝。在fintech資産的生産中,判斷 fintech真僞最關鍵的一點在于,風控手段和獲客手段是否是否以 fintech為核心。
近年來, fintech與供應鍊金融的結合非常緊密,但大部分本質上還是傳統的1+n模式(1個核心企業+多個上下遊企業),風控以及信用背書都是保證1不出問題。對于改變風控邏輯、提升獲客效率方面并沒有幫助,隻是一個原有業務的網際網路化。我們認為這并不是真正的fintech資産。
雷鋒網:風控無疑是金融機構的核心競争力,風控的痛點在哪兒?
吳志剛:立足于交易所行業,風控最大的痛點是 fintech 企業和傳統金融機構的語言體系不在一個頻道,互相了解難度很高。我們緻力于解決這個痛點,幫助雙方在同一個頻道上對話。
我們還有兩個觀點。第一在資料源方面。有些機構組織認為必須要有自建資料源,我們認為合作資料也能産生很大效力,關鍵在于資料來源足夠豐富。
第二個是,比起大資料,我們更加認可關鍵小資料。在實際業務在,關鍵小資料往往能解決95%的問題,是以我們建議業務初期應該聚焦到企業已經掌握和獲得的關鍵資料上。
雷鋒網:能否舉一個以 fintech 方式進行風控的具體例子?
吳志剛:海關有一項業務是關稅擔保,企業需要交納稅率較高的關稅才能把貨物從海關提走。為了友善企業的經營,海關擔保法允許銀行出具保函,企業可以先提貨,15天内把關稅交到國庫就可以。全國有将近十萬家進口企業,但隻有不到一千家的國有大中型企業才能享受這個服務。
為了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中投保推動海關總署對相關法規進行了修改,最終海關總署準許了國内六家擔保公司作為試點開展海關關稅擔保業務。但在這六家擔保公司嘗試了幾單業務後,因為管理成本、操作成本、風控成本等無法滿足商業化、規模化運作的要求,基本上停止了該類業務。
網金社成立後,通過擷取合作機構連續五年的相關資料(納稅、交易、資金回款等)建立風控模型,重新開機了該項目。目前已經授信的企業在繳納關稅時将會自動出現“付稅寶”選項,實作了自動授信,自動繳款。
背後的原理就是,網金社建立風控模型,某個保險或者擔保公司依據模型提供增信服務。
雷鋒網:具體來說,付稅寶風控資料來源是哪些?模型有哪些評判次元?
吳志剛:我們會分析企業連續五年的納稅記錄、交易記錄、稅金波動以及同業情況,通過多方資料源交叉驗證,建立機器學習的風控模型,實作對企業的動态授信,并由合作的保險公司和擔保公司來出具保函。
模型的資料分為兩類,主資料源和輔助資料。主資料源主要是曆年納稅記錄,尤其是海關納稅記錄。然後進行多元度分析,分析客戶季節性納稅量的變化;分析主流産品的類型,是限入高風險産品還是風險比較穩定的,以及分析商品貨物的價格走勢。而輔助資料主要來自外部,非常廣泛。我們通過模型來判斷企業的申請需求是合理的還是不合理的。
此外,付稅寶還有一個關鍵的天然反欺詐因素,資金流從投資人手中最後是流入國庫,是以申請借款的客戶并沒有騙貸的道德風險。基礎客戶來源就是有着正常經營需求的客戶,原始的獲客管道就有保障。
雷鋒網:說完風控,獲客手段如何 fintech 化?
吳志剛:獲客先于風控。我們認為有些“僞” fintech公司的獲客方式其實是傳統的被動獲客,通過線上準入方式,以及地推、線下門店等開展。這與銀行采用的方式沒有差别,都是坐商,來一位客戶用風控模型套一套。而若采用一些技術方式對客戶進行篩選,結合應用場景定位并主動觸及目标客戶就是 fintech。這兩者存在天然的差别。
當然,整套風控中也包括客戶相關的要素,例如客戶身份認證、客戶行為認證、客戶還款能力分析等。
更準确的說,這裡的網貸公司、p2p平台指的是涉及網貸業務的互金公司。網金社與網貸平台的業務部分重合,但在吳志剛看來,雙方是一種“fintech價值共享”的關系,網金社通過it風控技術的輸出,能為其引入更多低成本的機構資金。與此同時,雷鋒網注意到,一些互金公司也走上技術輸出道路,提供風控、資料相關服務。對此,吳志剛表示,這是一種主動改變盈利模式使之更符合監管要求的邏輯。
雷鋒網:怎麼看待行業競争,是否非常激烈?
吳志剛:競争激烈程度分具體業務而言。從資産端來說,以網際網路方式售賣傳統金融資産的競争很激烈,但在用 fintech 方式生産資産方面,合作大于競争。
說到資金端,金交所有兩大資金來源管道——b端機構以及c端使用者。c端使用者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野蠻暴力拆分資産,去各個流量平台銷售;二是按照單個資産不超過200個合格投資人的方式來籌集。網金社屬于後種,門檻較高,競争并不大。此外,未來b端機構資金将是網金社最大的資金來源。
總的來說,網金社還沒有碰到業态完全一樣的。
雷鋒網:你們有部分業務與網貸平台重合,您覺得會對他們造成一定沖擊嗎?
吳志剛:實際上,我們之間并不沖突,用“fintech價值共享”來定義雙方的關系會更适合,我們會對對方進行稽核加工。網貸平台的資金成本很高,高成本往往帶來高風險業務,利用技術優勢發現安全可靠資産形成的時間視窗也是暫時的。而要實作業務的良性循環,必須要控制資金成本。
網際網路上的錢是很貴的錢。我們可以通過網金社的風控輸出為資産端對接更多資金端。目前,我們與來分期就是這樣的合作模式。它專注于獲客、風控模型、資金調配等方面,我們為其引入外部資金,成為業務的補充。
雷鋒網:那麼與更大的綜合性平台例如陸金所也會有上述合作嗎?
吳志剛:說實話,我們與陸金所還是競争關系,暫時沒有合作。我們兩方在資金端戰略和目标使用者高度重合,專注機構資金和中高淨值客群,而這方面他們确實比我們走得更遠更快。
但我們認為陸金所主要是前店後廠的模式,不算是平台,更多的資産來自于平安體系内。
雷鋒網:目前有些涉及網貸業務的互金公司聲稱已經/準備輸出技術,通過提供風控或資料相關服務。這種行為是否是為了規避監管?如何衡量技術價值?
吳志剛:我的了解不是規避監管,而是在符合監管的前提下,主動或被動地改變盈利模式,使之更符合互金的發展趨勢。
至于技術的價值,這不能簡單地判定大小。這些技術往往是風險管理手段的多樣化甚至于風控模式的變化,進而提升效率,降低成本。有時候,一個多樣化的交叉驗證可以大大提高風險客戶的篩選準确性,帶來巨大價值。例如人臉識别在解決遠端身份認定方面可以降低成本,帶來可計算的潛在收益。
實際上現在的銀行、信托、資管公司等都與這些機構展開大量合作,在以前同質化競争中找到了差異化能力。是以,這個市場和需求是客觀存在,并逐漸被接受的。打個比方,以前傳統金融用大刀長矛,引入fintech後好像有了自動化槍械。
雷鋒網:那麼,這類轉型的互金公司與專門做技術支撐的2b公司相比,誰的競争優勢更大?
吳志剛:有場景的公司會更有競争力,他們對于該領域的認知和研發的能力都比單純做 2b 的公司要強。
消費金融資産證券化是近年資本市場的寵兒,但在實務中也遇到不少問題。其中之一就是,認購資産時更多依賴于發行主體信用而不是底層資産價值。網金社研發了一個消費金融動态資産池風險管理系統,旨在實作資訊對稱,投資方得以實時了解底層資産,進而解決這個問題。
雷鋒網:資産證券化是近年來非常熱門的話題。怎麼看待這個現象?
吳志剛:首先資産證券化(abs)本身是很有價值的,但是目前市場上存在不少僞abs。比如一個公司打包了某個企業的應收賬款去市場上發行,其中的打包系統和債券置換完全由融資主體自己管理,資訊披露不充分,投資方看不懂。是以導緻很多投資方在認購abs時,更多地依賴發行主體的信用,而不是看底層資産。
網金社的消費金融abs動态資産池風險管理系統(dynamic
asset pool risk integrated management
system,簡稱das)試圖解決這個問題。除了abs系統,還加載了一些風控流程,希望能讓投資方看懂,并相信底層資産的價值。
我認為,對于abs的監管方式也是正确的。去僞存真,隻有采取收緊的政策才能改變市場上劣币驅逐良币的現象。
雷鋒網:能否具體介紹下das系統?如何監控底層資産風險?
吳志剛:das系統主要為b端服務。機構投資人在投資網金社發行的資産前,肯定會調查發行人、融資主體。das界面上有每一個網金社發行的産品,投資人可以實時看到産品資産狀況、債券、資金餘額、違約率、債權包明細等。我們是作為一個中立的交易所角色來釋出這些資訊,希望解決資訊不對稱的問題。
在系統中,所有的底層資産資訊是清楚的。我們通過擷取第三方管道資訊來進行校驗真假與重複。校驗完後,會關注、監控融資方的資金流向,是否彙入指定賬戶,還款是否到位,還款賬戶是否是一個熟悉的正常賬戶等。以及用款方提取資金後,資産額度和債券的增減變化。
網金社本身也在使用這個系統來把控風險,有些機構投資人表示也想看到資産資訊,是以就給他們開放了接口。
監管和新技術未來究竟會發展到什麼地步是不确定的,唯一确定的是兩者的目的——推動行業的成熟。在監管規範下,交易所行業會按照相對統一,各地又有差異的方式保留。此外,作為一家處于創業階段的商業機構,網金社對于新技術的态度是,實時關注新技術,但主要采用足以商用的新技術,而不會過多投入一些還處于概念階段缺乏大規模應用基礎的技術。
雷鋒網(公衆号:雷鋒網):近期監管力度增強,央行也成立了金融科技委員會。有些人認為區塊鍊會在監管科技領域發揮很大作用,您怎麼看?
吳志剛:短期内并不看好區塊鍊,還不到大規模應用階段。我不是很贊成有些人說區塊鍊可以在交易所應用,相較而言,比特币應用更合适。但是這又涉及到貨币發行,各國央行對于發鈔權都會比較謹慎,監管不确定性比較大。謹慎地說,區塊鍊短期内不會有優秀的商業表現。
長期而言,從解決問題角度看每一種新技術,如果新技術能夠解決過去無法解決的問題,這肯定是成功的。但若現存一些比較簡單的手段,那麼它也就隻是一種方式而已。更進一步,從商業化應用角度來看,技術的使用成本不僅包括部署成本,還有研發、使用者學習成本等。面對着現存的成熟技術,如果新技術并未觸及改變實質,其商業化推廣将十分困難。
舉個例子,區塊鍊能夠解決真實性問題,但其實ca證書技術也可以保障真實性,目前的技術非常成熟又高效,而區塊鍊還存在一些實時性問題。
這就是理想和現實的差異。作為一家商業機構,我們傾向于應用最成熟的商用技術,而不會過多投入到新技術的研發階段。
雷鋒網:除了區塊鍊,還有不少熱門新技術,比如大資料、ai等,現階段哪種技術對于你們來說最有應用價值?
吳志剛:不一定是大資料,大資料往往隻是解決了5%的問題,95%一般由小資料解決。
至于ai技術,具體到智能投資領域,我認為智能投研很好,但是智能投顧尚未看到非常成功的案例。智能投顧需要區分産品導向還是客戶導向。如果是産品導向,其實就是哄着投資人,産品推薦和邏輯、整體風控是不充分的。而客戶導向的智能投顧其實也存在一些問題。比如說,采購不同的資産需要不同的牌照和各種投資人門檻限制,那麼研發公司就無法獲得所有的資産。再比如,若将智能投顧應用于公募基金市場,恐陷零和遊戲,自己和自己對打。
我認為ai是客戶導向的。就目前來看,将ai應用于kyc領域會比較合适,可以多元度、及時、準确的收集并評估客戶資訊。
雷鋒網:大股東螞蟻金服提出 techfin,這對于你們會有什麼影響嗎?
吳志剛:這其實是個很有意思的話題,有人認為這是文字遊戲,但身在其中真的能發現一些差别。
如果先擁有網際網路、技術手段,再創造一些場景,用金融來解決場景的痛點。這确實會帶來很大的颠覆。但是由風險帶來的失敗機率也會很高。因為金融發展這麼多年自有一套内在邏輯,是以技術是來支撐和加強金融業務,即技術為金融服務,這就是我了解的techfin 。
而 fintech 是指,在金融的邏輯規則下,使用技術手段來改變原來的效率、成本、獲客等,特别是在風控能力的提升上,往往會有很高的成功機率。
站在一個創業企業立場,在保障成功率的前提下,我們更加認可 fintech。而考慮到螞蟻自身的基因,techfin 更适合他們。
雷鋒網:未來網際網路金融行業會有一個什麼趨勢?其中,網際網路金融資産交易所行業會怎麼發展?
吳志剛:互金行業的細分會是一個趨勢。未來隻會有一兩個大而全的企業,其他的成功者會更多出現在細分領域。中國這片土地有足夠多的人口和足夠大的市場,每一個細分領域的空間也值得想象。
我們認為監管會繼續規範治理行業亂象,現在的監管越來越有監管智慧,交易所行業會按照相對統一,各地又有差異的方式保留。
雷鋒網:您當初進入互金行業懷着怎樣的想法?兩年過去了,現在是否有變化?
吳志剛:最初是懷着改變金融業态的雄心壯志,而現在我們更多是在金融的邏輯下,用it、大資料、網際網路等技術來對原有的金融業态進行提升和改造,但初心未變。
本文作者:伊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