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楠溪江中遊這座古鎮,有“小溫州”之稱入選“千年古城”複興計劃

作者:溫州古道

浙江文化底蘊深厚,曆史上有許多曾為州府縣衙所在的“千年古城”。但曆經風雨滄桑洗禮,這些曾經地位顯赫、輝煌繁華的“千年古城”,雖然保留有不少曆史風貌,許多卻淪為地位沒落、經濟薄弱的小城鎮。

今年2月,永嘉縣楓林鎮和富陽區新登鎮、建德市梅城鎮、上虞區豐惠鎮等11個千年古鎮一起,被列入“千年古城”複興試點名單。

楠溪江中遊這座古鎮,有“小溫州”之稱入選“千年古城”複興計劃

楓林秋景,盧雪峰 攝

這座楠溪江中遊的小鎮楓林,有着怎樣深厚的文化底蘊和輝煌的曆史?它為何被稱為“浙南軍事重鎮”和“小溫州”?

楠溪江中遊這座古鎮,有“小溫州”之稱入選“千年古城”複興計劃

浙南軍事重鎮,溫州城“後花園”

楠溪江中遊這座古鎮,有“小溫州”之稱入選“千年古城”複興計劃

楓林,古稱豐裡,得名緣自周秦漢中原古地名。早在距今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楓林境内已有人類從事農耕制陶活動。

自晉衣冠南渡之後,楓林因原野廣闊、田園肥美,成為世家大族擇地安居的桃花源。唐宋時期,已有“獅頭山,象鼻水,楓葉地,稱樂土”之說。隋唐間,楓林隸屬永嘉縣楠溪鄉,制陶業發達,商埠市巷初具規模。明代王顯《楓林》詩雲:“好山環翠水鳴琴,華屋朱樓曲巷深。社鼓聲中雞唱午,唐詩景裡見楓林。”

楠溪江中遊這座古鎮,有“小溫州”之稱入選“千年古城”複興計劃

楓林西部坎下垟風景,徐于飛 攝

楓林自古繁華,與它獨特的地理位置有關。楓林地處楠溪江中心區域,是楠溪江中遊水陸古道交通樞紐,為曆代兵家必争之地、浙南軍事重鎮。

雁蕩山脈自東臯鄉望海崗進入楓林鎮境内,分為南、中、北三大支脈,中間形成檔溪(孤山溪)和獅溪(斯溪),自東向西,彙入楠溪江。永仙古道貫穿浦亭街而過,和永樂古道、永缙古道交彙于昭浦碼頭,形成楠溪中遊的水陸交通中心。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在《後遊雁蕩山日記》中提及永樂古道:“南閤溪發源雁山西北之箬袅嶺,去此三十餘裡,與永嘉分界。由嶺而南,可通芙蓉,入樂清;由嶺而西,走楓林,則入瓯郡道也。”

楠溪江中遊這座古鎮,有“小溫州”之稱入選“千年古城”複興計劃

昭浦碼頭遺址

楓林真正開始迎來官方重視,在五代北宋時期。當時朝廷準許一個從經濟、交通、軍事角度看是縣内最重要的鎮增設一個縣尉,或以巡檢為鎮官,常駐鎮上以資彈壓。因楓林為唐五代楠溪流域經濟中心,便在此設楠溪管界巡檢司和監當鎮,當溪(檔溪)村是以得名。元代,楠溪巡檢司也稱黨溪巡檢司。明洪武二年(1369)設楓林汛,以防倭寇入侵。

楠溪江中遊這座古鎮,有“小溫州”之稱入選“千年古城”複興計劃

清代,楓林是溫州府同知守備、永嘉縣丞署衙門駐地。清光緒《永嘉縣志》記載,縣丞署原在永嘉縣署東,清雍正十三年(1735)移駐楓林,轄十都兩社。

抗戰期間,這裡還成為浙南三地七縣軍事指揮中心,也是溫州城裡人躲避戰亂的桃花源。1924年,為避軍閥戰亂,朱自清妻兒老母在馬公愚的幫助下前往楓林避難,當時就暫住在楓林謙益堂。

據《上海地名志》載,1928年,上海特别市政府所在的徐家彙豐林路、豐林橋,采用縣鎮級地名——永嘉先生徐定超的家鄉“浙江楓林”命名為楓林路、楓林橋。

1949年9月,永嘉縣政府駐楓林鎮。2000年2月18日,楓林被浙江省政府準許命名為第二批省級曆史文化保護區。

真可謂是“一部楓林志,半部永嘉史”。

千年時間荏苒,如今的楓林仍儲存着數量可觀的明清及民國時期建築,人文遺迹儲存較為完好。特别是楓林村中央的聖旨門街,因街上建有聖旨門而得名。明成化二十年(1484),憲宗為表彰楓林鄉賢徐尹沛的尚義精神賜建聖旨門。鼎盛時期,聖旨門街營業店鋪近千家,一些店鋪還曾在溫州城中開設分号。在明清和民國時期,聖旨門街是楠溪最繁華的商業街之一,可以說是楠溪的“五馬街”。

楠溪江中遊這座古鎮,有“小溫州”之稱入選“千年古城”複興計劃

漫步聖旨門街,可以發現這裡依然保持着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的風貌。難怪有專家稱,楓林古鎮不僅儲存下了明代店鋪的活标本,還儲存着中國最為傳統完整的耕讀模式。

楠溪江中遊這座古鎮,有“小溫州”之稱入選“千年古城”複興計劃
楠溪江中遊這座古鎮,有“小溫州”之稱入選“千年古城”複興計劃

孕育永嘉學派的沃土

楠溪江中遊這座古鎮,有“小溫州”之稱入選“千年古城”複興計劃

唐五代宋朝,楓林檔溪村以北屬仙居鄉四十七都,檔溪村以南屬清通鄉四十二都,境内有丁、劉、王、木、方、盧、李、包、柯、朱、婁、徐、黃等30餘姓聚族而居,世家莊園宅第遍布,書院林立,學者輩出。

寓居楓林的世家大族共同創造燦爛的耕讀文化。特别是宋代,楓林有醉經堂書院、法慧書院、黃氏學館、慥堂書院等教育設施,文人墨客舉行牡丹書會聞名鄉間,是孕育永嘉學派事功學說的一塊沃土。

楠溪江中遊這座古鎮,有“小溫州”之稱入選“千年古城”複興計劃

醉經堂匾額

自宋元豐年間兄弟禦史劉安節、劉安上,到隆興元年(1163)狀元,官至禮部尚書的木待問,至晚清監察禦史徐定超,楓林共走出過20餘名進士。

丁昌期與醉經堂書院

唐天祐(904~907)年間,閩興化府莆田丁凱遷居永嘉縣城新河街(今信河街)八字橋,再遷楠溪楓林東郊,家置聚書樓。其曾孫丁昌期為宋“皇祐三先生”之一。

丁昌期參加明經行修科考試,未被錄取,歸隐楓林東郊先世舊廬,建醉經堂書院,教授生徒,學者稱“經行先生”。丁昌期三子丁志夫和孫丁長卿、丁康臣、丁康時四人登進士科,是楓林境内最早發達的科舉世家。丁昌期對于“元豐九先生”中的周行己、劉安節、劉安上、許景衡等姻親晚輩學者有直接影響。

楠溪江中遊這座古鎮,有“小溫州”之稱入選“千年古城”複興計劃

丁昌期畫像

劉安節、劉安上

劉安節(1068~1116)、劉安上(1069~1128)兄弟師從丁昌期,一度隐居楓林獅溪,過着耕讀生活。“元豐九先生”有力地發展了永嘉地區的文化,并在此基礎上催生了永嘉學派。南宋獅溪劉氏宗族還有劉儀、劉春登進士,其中劉儀還是木待問的老師。

劉進之與法慧書院

南宋溫州學正、檔溪人劉進之還創辦法慧書院,推動溪山學術走向興盛。葉适《劉子怡墓志銘》有言:“仙居、清通兩鄉間,有隐者劉君,名愈,字進之。”在劉氏門下問學的薛季宣、葉适都是永嘉學派著名學者。他們為劉愈寫的傳記、墓志銘中說,楠溪文風鼎盛,與郡城并驅齊駕,是從劉愈時代開始的。

楠溪江中遊這座古鎮,有“小溫州”之稱入選“千年古城”複興計劃

劉愈及七子畫像

木待問:

宋代,楓林昭浦木坎頭木氏家族有木君任、木待問、木元粹(1190)、木沆(1229)、木思川(1193)等跻身諸科進士。

木待問(1140~1211)是南宋孝宗隆興元年(1163)狀元,官至禮部尚書。在楓林鎮東南來薰門與紫來門之間,曾建有木狀元府,占地面積7600平方米,四至範圍與中軸線石階龍道布局,至今依然分明。

宋姜特立《迓木詹事(待問)》:“出郭轉蕭瑟,寒溪生素波。茅檐迎日暖,楓岫占秋多。從宦嗟吾懶,流年奈爾何。念歸應不遠,新菊已緣坡。”寒溪、楓岫即指楠溪、楓林。

楠溪江中遊這座古鎮,有“小溫州”之稱入選“千年古城”複興計劃

清道光《瞿氏宗譜》

楠溪江中遊這座古鎮,有“小溫州”之稱入選“千年古城”複興計劃
楠溪江中遊這座古鎮,有“小溫州”之稱入選“千年古城”複興計劃

楓林徐氏名人輩出

楠溪江中遊這座古鎮,有“小溫州”之稱入選“千年古城”複興計劃

除了上述名人之外,楓林更是走出了著名的徐氏家族,名人輩出。

南宋紹興年間,楓林徐氏第二世祖國子監祭酒徐文铨創辦慥堂書院,學徒衆多。其子徐自明,登淳熙五年(1178)進士第,是南宋永嘉學派知名學者,精研經制之學,其《禮記說》為時人所重。今存《宋宰輔編年錄》是一部永嘉學派史學力作,為研究宋史重要資料。

楠溪江中遊這座古鎮,有“小溫州”之稱入選“千年古城”複興計劃

徐叔圭,紹熙(1190~1194)間進士,太常寺判院。潘柽《簡徐判院》詩中有“風誼峥嵘昔未親,正懸一榻待高人。當年曾接東萊話,今日甯嫌北阮貧”之句,東萊指呂祖謙。姜特立《和徐判院(叔圭)見惠詩篇》:“姚魏誰教混草萊,今朝老眼為君開。建安自有親衣缽,知道詩翁不姓梅。”這裡指楓林徐叔圭具有家學淵源,曾祖徐公儀因作《詠牡丹》,被柯家招為女婿的典故,以詩書傳家。祖父徐文铨,官國子監祭酒。父伯林,官武衛都使。叔徐自明官零陵知州,文章功業彪炳一時。

明代,楓林浦亭街徐允初(1425~1491)設立楓林書屋,邀請名師執教。包岙陳文裔(1453~1534)在家設立聚星堂書院,請表兄朱墨臞(1438~1519)執教。當時又有楓林詩社,成為溫州、台州文人墨客遊學交流的文化活動中心,如樂清朱谏、章綸、侯一進制和永嘉場王瓒、張璁、王激等人都有酬答楓林親友的詩歌流傳于世。

楠溪江中遊這座古鎮,有“小溫州”之稱入選“千年古城”複興計劃

浦亭街雲初宅楓林書屋

晚清時期,楓林徐氏走出了一位重量級人物——徐定超。徐定超于光緒九年(1883)中進士,曾任京師大學堂醫學館提調兼總教習、京畿道掌印監察禦史等;宣統元年(1909)任浙江兩級師範學堂監督、浙江省學務議長,主持浙江學務;辛亥革命後,擔任溫州軍政分府都督,編修《浙江通志》。徐定超去世後,蔡元培曾為位于江心嶼徐公祠和楓林禦史祠題寫對聯:念祖樓台高百尺;谏官祠宇壯千秋。

徐定超曾寫過一首《茶亭遠眺》,詩雲:家住楓林罕見楓,晚秋閑步夕陽中,此間好景無人識,烏桕經霜滿紅樹。徐定超提攜的内侄胡蔔熊、胡惠民、胡公冕和表侄鄭恻塵都是楓林徐氏女婿,外甥金省真、表侄謝文錦,還有親友晚輩謝雪軒(徐定超表姐夫謝文波之孫)、胡識因(謝雪軒表姐)、戴寶椿、徐定标(錦波、挽瀾)等人,他們在從事教育或實業救國期間,紛紛參加新民主主義革命,在溫州城建立中共溫州獨立支部,然後向楠溪滲透。他們以楓林書香門第為據點,開展革命活動,建立秘密黨組織。楠溪防營駐地八房祠堂和惠日寺營房園成為培養浙南紅軍遊擊隊幹部的搖籃。

楠溪江中遊這座古鎮,有“小溫州”之稱入選“千年古城”複興計劃

楓林營房園舊貌

清末民初,楓林是瓯江北岸官方辦學中心,與溫州城南北呼應。楠溪高等國小堂是永嘉縣瓯北地區最早設立的公立學校。民國初年,徐定超的侄兒徐象嚴和得意門生陳應如分别擔任兩校的校長。

徐定超夫人胡德淑創辦永嘉縣第一女子高等國小校(今瓦市國小),并任校長。楓林徐象嚴、徐鴻濤、徐定督等人在道後關帝廟創辦溫州織錦學堂和永嘉貧民習藝所,是溫州最早的職業學校,培養輕紡技術人員,發展溫州産業勞工隊伍,如浙南紅十三軍第一團團長雷高升、中隊長周啟佑即是該校學生。永嘉縣私立濟時中學、永嘉縣立簡易師範學校先後在楓林創辦,培育鄉村社會建設人才。

楠溪江中遊這座古鎮,有“小溫州”之稱入選“千年古城”複興計劃

楠溪高等國小

楠溪江中遊這座古鎮,有“小溫州”之稱入選“千年古城”複興計劃
楠溪江中遊這座古鎮,有“小溫州”之稱入選“千年古城”複興計劃

古城深烙“紅色印記”

楠溪江中遊這座古鎮,有“小溫州”之稱入選“千年古城”複興計劃

民國時期,楓林是浙南國共兩黨鬥争最激烈的前沿陣地。

1925年,楓林黨支部在楓林國小成立,國小教員徐賢璧(1890~1963)在黨組織的上司下舉辦楓林農會。

1930年5月9日,遵照4月15日《中共中央軍委軍事工作大綱》規定的紅十三軍番号和訓示精神,浙南溫州、台州、處州(麗水)三地紅軍遊擊隊3200餘人集中在楓林惠日寺(楓林中學老校園)整編,正式成立中國工農紅軍第十三軍,這是隸屬中共中央軍委的全國十四支紅軍之一。

楠溪江中遊這座古鎮,有“小溫州”之稱入選“千年古城”複興計劃

楓林惠日寺

抗日戰争期間,楓林駐有浙江省第八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浙江高等法院第一分院、永嘉縣地方法院、《浙瓯日報》江北分社、國民黨浙江永嘉縣黨部、縣政府,駐陸軍二十一師和暫編三十三師師部。駐軍最多時達8000人,還有溫州城區避亂寄居于此的大批群眾,外來人口遠遠超過當地居民。

解放戰争時期,楓林駐有國民黨括蒼綏靖處,指揮浙南溫州、台州、處州(麗水)三地永嘉、樂清、臨海、黃岩、仙居、青田、缙雲七縣的軍事力量。1949年4月1日,楓林提前解放。

當代楓林寓居海外名人衆多。徐定超嫡孫台灣新竹高科技工業園創始人徐賢修、曾孫美國天文學會會長徐遐生為徐氏科學雙星,父子先後出任台灣清華大學校長,名聞國際。美國克林頓政府商務部第一副部長黃建南、台灣《商業周刊》媒體集團總裁金惟純分别在國際金融界、傳媒界享有較高的聲譽。

楠溪江中遊這座古鎮,有“小溫州”之稱入選“千年古城”複興計劃

end

作者:徐逸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