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日記探針-日記見清信數

宇飛

如今,日記已逐漸成為一種流行的出版現象,引人入勝的閱讀景觀。清代日記,民國日記因為資料豐富,不僅受到學術界的強烈關注,也受到普通讀者的重視。日記中包含了曆史細節和生活瑣事,常常給讀者的迷戀,去快樂。人們越想看過去,他們就越仔細地看自己的日記。是以,"微觀"成為學習日記的通常視角,研究日記的基本方法,是以成為本專欄中一系列文章的基調。為了向《清史》和《民族史探索》緻敬,本專欄特名為《日記微》,試圖讓人們享受讀日記的樂趣,充分挖掘日記的價值,尋找有意義的資料,提煉有價值的問題,同時也探索适合學習中國日記的有效途徑。

傅磊家書1955年5月8日說:"為了便于檢查損失,這封信可以編号。截至4月30日。你發回的,一共十三個,按這個數字往下編,下一個字母寫一個數字。如果在此期間有一兩封信寄回家,這封信應該在15日或16日寫。在你自己的小書上,你還應該登記你發送和接收的信件和包裹(月,天和信件的數量)。"弗雷促使他的兒子給這些字母編号,不是偶然的,而是出于傳統。中國是一個字母大國,中國有編号字母的悠久傳統。形成于明朝,非常繁榮的清代字母編号技術在民國之後仍然具有沖擊力。

日記探針-日記見清信數

Ong在12月13日和14日,13日和14日的"知道和阻止Jai日記"中包含了字母編号

當我們追溯這項技術的起源時,我們應該關注清朝。雖然許光啟的家書透露,字母号在明朝比較成熟,但大量關于字母号的記錄仍然主要儲存在清代。讀清人日記,經常可以看到"三号信"、"王一書"、"跟着字4号書"等字樣。林澤旭、李星旭、王新軒、王文軒、王同軒、郭偉、顧文斌、孫宇文、姜碧、王成川、姚永軍、潘忠瑞、廖守恒、孟森、林毅工廠、何偉珍、鄭曉軒、張元基、王振生、林俊、傅偉、鄧華熙、王增寒、劉少光等都有相當多的此類記錄。

這些信件都是與文字相關的,是清人有意寫的數量。由于信文化的發展,清朝逐漸發展和成熟地使用一系列字母編号規則,以回應大規模通信的日常生活。字母編号有其規律和特殊内涵,本文以日記為材料和手段,照顧字母的外部世界,試圖揭示字母編号技術的原理和意義,然後在字母的視角中突出日記的特征。

一、清代字母号應用場景

字母編号在清代社會中有着廣泛的應用。清朝延續了風向良好的遊動,傍晚時分,石文人經常出差,而官祇人經常搬家,士子、識字大尺度旅行等一次造福旅行,導緻字母數量衆多,而這種旅行産生的字母往往以數字形式出現。信件的數量往往是清朝人在旅行中給出的,無論是作為官員還是其他事項。一方在路上,另一方在家,雙方之間的通信往往是編号的。

字母數字通常是出于實際原因。大量私信的傳遞往往取決于對社會關系的不同熟悉程度,到12年末到13年初陶光到江西任學政五封信,我們可以看到這種信件傳遞的不穩定性。

王新軒赴江西學習政治工作關于家庭圖書傳閱情況見表:

日記探針-日記見清信數

據張健所著,《王心日記》(中國圖書局2011年版)。由于陶光日記從2月13日到11月9日,13本中的14本今天還不可用,隻能數出這五本家書。

王新道光于12月13日出發,次年12月24日抵達南昌。從上表可以看出,王新軒從北京分部到江西省南昌,作為一所學校,分别通過五個不同的管道發行了五本全家書。在北京郊區的梁鄉,家書由陳僧人通過,在漳州,由玉福,到河北,通過管家魏茂林(1773-1842年後)寄去,在璐縣,由王祿峰(早步)寄送,至于江西省南昌,通過打折胡秀剛寄來。五本家庭書籍的傳播是通過五種不同的人際關系來完成的,對應于第一知識,就業,師生,家庭,職稱等之間的關系。可以看出,對于這樣一位高官來說,首頁圖書傳播也缺乏堅實的管道,是以有必要對首頁賬簿進行編号,以保證資訊傳遞的有效性。此外,由于信件的出行、信件投遞條件,信件不能以穩定的頻率發送,兩封信之間的間隔可能往往較長。在潘德優佳書上,可以看出潘德宇書大多是丁偉送達的,但潘德嘉的信件多次提到信件延遲投遞、丢失的問題。此時,如果信件編号,并記錄在日記中,有利于信件的作者回憶起最後一封信的時間,進而保證信件寫作和傳遞的連續性。

字母的形狀也需要編号以區分或整合。清代的許多信件都需要"孩子母親印章",即一封信經常包裹在其他信封中,這些夾緊性質的信件需要編号。何少吉日記《鹹豐日記》10月初的日記雲,"和莊世白書,為桂說文學事,把傻瓜信封在裡面。"鹹豐十年前五二月初日記雲:"李傑生二十七全書,有一個兒子傻瓜一張紙。"最好是把别人的信放進去,或者省去郵資。陶光28年,王彤書到貴州學習政治,父親心裡寄來的《你的性格袁》全家書包括三封信,分别寫于9月10日、9月24日、9月26日三封信,這封信是9月28日寄給别人的信。此外,不同大小的信件也可以一起寄出,比如陶光29是13月13日,王新軒會把"你的字二,三二托子低調"到同一本書。其中,你的第二本書是12月25日、28日、27日在桃光制作的,準備由天成信局寄送,船被停運,是以推遲到次年,與道光29号是12月12日寄來你的3号信。

字母編号是有意為之,但有時它們不會同時開始。清末年,西藏求助辦大臣馮權到藏國後方,給以前曾使用過的家書編号。恐怕與進入西藏後交通不便和擔心丢失信件有關。

信号通常寫在信封上,讓收件人一目了然,也寫在信的正文中。如清末西藏,大臣馮泉的妻子溫培光秀30年(1905年)給他寫了《安吉17号信》,為"三四多穩字17号"。

清代字母号碼大多發生在親密的家庭成員之間,朋友和家人以外的朋友之間,甚至是家庭的非核心成員,往往不編号。在林則徐(1785-1850)、曾國軒(1811-1872)等人的日記中,記錄了大量資料,但隻有家庭成員之間的信件被編号。這不僅反映了古代家庭文化與五歲孩子之間的關系,也反映了通信的數量可能需要一定的信件積累。而長期維護的旅途中長期溝通通常是家庭,長期溝通,然後是信件的數量,是以必須編号。一旦整個工作結束,字母編号就結束了。如蘇州人潘忠瑞(1823-1890)《鄂航日記》記錄随弟弟潘琦(1816-1894)到湖北,政府部長到部委書記擔任副手,4月24日給弟弟潘茂賢(字宋生)寄了第一封信,日記記錄雲,"送宋弟E字1号書", 這個信号一直持續到8月16日,《給宋哥E字17号書》,幾天後,潘仲瑞乘船傳回蘇州。8月19日,當他到達上海時,日記中隻有"寫一本書寄給蘇",不再編号。整個湖北之行中,從蘇州家寄來的信中,潘忠瑞還進行了編号處理,如8月19日日記記錄,"去接宋弟蘇字12信",8月18日收"歌哥信14号信"。在四個月的湖北之行中,潘忠瑞給家人寫了17封信,從家裡收到了一封14号信。

通過使用日記材料,我們可以充分揭示字母編号的基本情況,然後分析字母編号的價值和意義。光緒七年(1881年)3月至5月,潘仲瑞回到縣城展覽墓葬,處理百年棺材埋葬的祖祖,資金來自蘇州潘家,具體舉措發生在數百英裡外的縣城,是以這種資訊交流非常重要。在兩個月的旅行中,潘忠瑞的信件被收錄在日記中,日記成為信件的索引和行頭,這封信成為這段時間的系列秘密線索。潘仲瑞的《行日記》對應成一張表格,可以看到字母的頻率和數量性質。

潘忠瑞的《行日記》中有一段通信記錄:

日記探針-日記見清信數

表根據宇飛",《潘忠瑞日記》(鳳凰出版社,2019年)梳理。

從3月8日發出的第一封信到5月2日的最後一封信,潘仲瑞在54天内向蘇州寄了11封信,平均每五天一封信,除了4月底他通路黃山大約五天後寄出的一封信。從3月21日到5月的第一天,在40天内收到了八封信,大約五天。蘇州寄往泸縣的信的平均郵寄時間約為10天,考慮到這一時差,如果潘仲瑞長途跋涉,縣際往來的通信頻率可能會更加穩定。這種較為穩定的通信和郵件情況的出現,得益于清代交通便利,各地航道旅行非常完善,有利于人員和資訊的流動。此外,清代信件傳輸的便利性也得益于發達的郵政系統。清代郵局由車站、車站、池塘、台灣、商店等組成,實作了"郵政"、"郵政"的合并,集朝代的郵政系統為一體,雖然原來官方服務,但許多官員和平民從這種私人信件中傳遞。

形式也可以看出,潘仲瑞和蘇州的親戚朋友信,隻有《習叔叔的信》(潘尊宣,1808-1892)編号,其他如潘茂賢(宋生兄弟)等沒有編号。無論字母編号是否為,占主導地位的原因是什麼?如果認識到潘忠瑞此行的目的是處理家庭事務,那麼這種編号行為就不難了解了。潘遵玉是蘇州大展潘的首領,或者說潘家的宋奇義莊正,處理大展陳墓和族人棺材的埋葬,潘仲瑞是實際的執行者,後面的統帥是潘尊軒。從這個角度來看,在衆多家庭信件号碼中,涉及重要事項的信件被賦予優先編号,而其他一般的家庭信件則不包括在号碼中。字母數字表明,這組通信關系在許多字母之間的數字中起着重要作用。

還有一種對字母編号的不了解,即一方編号而另一方則沒有。光緒十年(1884年),潘仲瑞兄弟潘琦擔任江西政使,在蘇州故裡潘仲瑞給潘琦的信,全部編号,給潘琦被彈劾下台,已經編成20号。然而,潘忠瑞寫給潘忠瑞的信從未編号,潘忠瑞也沒有自行編号。這似乎表明,對于那些在家和固定地點的人來說,字母不一定需要編号。此外,可以看出潘仲瑞非常重視與潘忠瑞的關系,但潘忠瑞并不看重潘仲瑞。字母數量的不等是雙方人際關系的直覺展現。

二、字母編号的方式和價值

從日記中包含的清字母數量來看,清人經常對字母使用兩種編号模式:一種是單詞和數字的雙倍數,另一種是簡單的數字。在這兩個字母數字中,數字基本上是有序的,以"first"開頭,以數字結尾,有時以"one"開頭。這種類型的編号很簡單,但是當存在多方通信時,或者當作者區分時,文本加數字通常用于雙重編号。

在雙倍數量的文本加數字中,主要差別在于文本的選擇。這種編号方法有三種文本差異:一種是以收發信件給對方的位置命名的,文本多為位址的簡寫。如上面潘忠瑞數中使用的"E"、"蘇"等字樣。陶光二十八年,王彤書身為貴州學校管理,和他父親的信,号碼都用了"貴"字。第二個編号的文字也可以來自千字文字,文字也可以是年份編号,或者幹枝年中的日幹、地支。如林澤徐道光19年任廣東南部秦茶部長主持禁煙事宜,字母号上"自有"号。今年年初的第三天,林則徐抵達江西省南昌,日記中寫道:"封印了第三本家書。"自我"一詞當取自"自我"時,即以幹燥年代為天安性格的開始。但是,單個字母數也可能不時變化。陶光二十二年(1842年)林則徐移居新疆伊犁,寫了一封隻有數字的信。又如民國醜(1913),收藏家王寶軒(1890-1937)《西山小農日記》寄來一封以天安命名的信,收到的信就是以土地命名的。該年9月的一部分時間記錄如下:

(九月)第四天起得很早。下午,從詩中記下,點"唐"五頁,标題"小馬亭"兩頁,以接收農夫的信。在燈光下,閱讀《燕子的傳說》。

第五天早起。下午,像往常一樣,給惠農B寄了一封信,點了《唐詩》十頁。

13日早起。下午,像往常一樣,點詩十五頁,寄信和詩。在燈光下,點十八頁。

18日早起。下午,點了《釣魚海洋年鑒》,寄來了惠農丁的信,并做了一些近期的。

23早。下午,像往常一樣,點詩六頁。到玉叔的辦公室,去接回農羽的信。在燈下,點綴第九頁上的詩歌。

24日早起。下午,像往常一樣,點詩五頁。給直言不諱的叔叔寫信。

天安堂分店的數量在年底,日記備忘錄統計十分友善。如廣東香山黃培芳(1778-1859)《北行日記》卷在嘉慶末(1819年)、燕辰(1820年)收信,其中當年2月28日《送第一封信》至12月23日出具《信19》,開頭和結尾完整。次年(陳晨),黃培芳的家信号是"陳"号。

日記探針-日記見清信數

黃培芳的《北行日記》包含字母編号,《清代手稿》主編桑冰,第1卷,廣東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244-245頁。

第三,還有一些吉祥的詞也被廣泛用于字母編号。祝福,如"和平與平穩"。例如,《艾麗與布的日記》與九年(1870年)7月25日的統治,"與順信3号信和親友信"的差別,這裡所指的全家信号是"順字3号"。"平安順暢"這句話的意思是旅途平安吉祥,常用于旅行,是旅途中不安心态的回應。當二樂和蔔同濟安居九年時,在盛京,和家人在北京,通信的号碼,号碼就是号碼,即"x"家信。當然,這個數字有時是混合的,可以看出字母數字在這裡使用得更随意。其他字母編号可能是基于雙方的預設編号,例如胡臨沂的信"介紹他的嶽母和嶽父陶偉"提到他用了"en"這個詞作為字母編号。此時,陶偉去世了,他的家人打算将他的棺材從江甯運回湖南安化。這裡,"en"這個詞的含義并不明确,或許可以表達胡臨沂不忘他嶽父陶偉恩典的含義。字母上的一些标記不是數字,而隻是背書。如光緒十年從六開始到九月初,江标日報日記中記錄着"寫新年信"之一,推測其文學含義,在寫新年信時。"新年信"是新年信。

有些字母号的含義比較明顯,比如晚清時期西藏幫奉權大臣寫給家裡的信要"平"号,而寫給風泉家的信則帶有"安"字号。清末,西藏事态複雜細膩,鳳泉的書籍數量多,隐含着"和平"的希望。有些字母編号不明确,如江彪日記《光緒16年》(1890年)11月22日開始寄出《快樂話1号家書》,11月24日《快樂話第二次》,光緒在2月17日的第一天"就幸福話四",3月10日上旬"做第五個字的喜悅", 四月八日,"送第七句喜悅,和加丘書"。根據日記,這一系列從北京寄給他蘇州家鄉的信,是寫給江彪的母親的。江彪在光緒11月16日,随家人搬到了北京,還是相當幸福的,是以用"幸福"字來命名這一系列的信件。不過,在信首号的前一天,江彪也去向老師潘祖寅緻敬,是以很難斷定江彪此時心情愉快。

用于字母編号的某些單詞可能會重複使用。王鑫道光12年寒冬江西官校,今年12月13日下發《安吉1号信》,《陶光13年》是第27本《草安5号家書》。次年11月,江西被徐乃浦(1787-1866)接管,11月是南昌落山的日子,11月26日晚,安徽靈義,"草安字送給兩個孩子的第一封信"。可見,"安"字是伊森在家書号上更常用的詞。

此外,在字母數字中,用單詞和數字加倍編号并不是一個毫無意義的負擔。至少就目前的情況來看,那些用文字加數字進行雙編号的人,往往經常幹巴巴的,信件收發量大,而且很多都有檔案儲存感。這樣,這個數字中的文字就具有顯著的标記效果,讓使用者在審閱或整理信件時可以快速找到信件,也有利于信件的歸檔。對此,清朝在各個生活領域都有一個很大的編号規則。唐宋以來,個人物品的編号已經很普遍,清代書籍、繪畫、擴充件、書箱等物品都有各種編号。這種對項目進行編号的傳統可能會影響字母的編号。此外,除了私人通信外,該機構在信件管理方面受到更多監管。山西晉商票号管理,最重要的是"信号管理"。合莊"、"金上票證檔案及其管理第一探究""編号格式一般為:"× ×按××××××字母"或"× ×××帶(轉)到××字母"。該編号包含撰寫時間、發件人、收件人和信件數量等資訊,類似于今天發出的文本數量,具有排序和參考功能,但也為後續管理提供了條件。"不僅字母有編号,而且字母也由子編号記錄。清代識字者的字母數量是個人面對大量信件的必然衡量标準。處理豐富的信件,使許多清代文人機構,必須承擔類似業務處理信件的功能。

字母編号是一種有意識的文學創作行為。雖然自南宋開始,文人自編書信集就出現了,但清朝許多文人自編書信集和書信的普遍性和規模,但上一代卻不是。如譚自編的《阜塘老師朋友手寫的》,袁宇也有《親朋好友親信》,裝飾成書名《停雲留路》。對于字母編号可以為信件收集的編纂提供便利,這也可能是信件編号被廣泛使用的原因。有意識的字母編号器,通常存在大量的字母,可能不是偶然的。在譚賢等人的日記中,也有自己整理信件的記錄。善于儲存文獻的胡石,在每封信中更清楚地标注了字數,為今後的信件整理和出版鋪平了道路。

日記探針-日記見清信數

胡石自編書信錄,見耿雲志主編胡适《遺留書與密函》第13卷,黃山讀書會,1994年,第258頁。

信件的數量不僅有助于信件的歸檔,還可以檢查信件是否丢失。郭巍日記光緒三年(1877年)5月7日,接到弟弟郭倫軒(字志成)3月4日寄來信,小紙條雲:"開頭第四封信"。此時,第二個字母,字母面也是第二個數字。而雲正月八虎軒還跟上海有信,他也是?"這封信被郭倫軒編纂為第二封,信中說,他的兒子郭虎軒在當月28日帶着一封信。是以,郭宇懷疑這封信的下落。還可以看出,信件的編号有時并不跟随作者的編号,而是作者對收到的信件的重新編号。這種情況類似于目前快遞站重新編碼快遞單号。對于漂洋過海的郭偉來說,字母号至關重要。根據日記記錄,5月9日,郭先生收到文化和期刊局的23号包裹,其中包括他家中的第二封信。5月23日 新聞辦公室局3月29日24号封存。6月5日,4月14日從文化和資訊局收到了第26個包裹(由英國Golich Shipping公司傳遞)。其25日由梅江輪送來,已落入大洋海,附上郭倫軒3号信。7月4日,收到了第六封信,"第4号(4月13日)和5号(4月25日)的信件尚未收到。"對于郭明錤來說,失去信任仍然是一個大問題。也許正是當時中國和歐洲之間郵政傳遞的不确定性促使郭文貴煞費苦心地對信件和包裹進行編号。郭偉丢失信件在清末期并不是一件事情,即使在國内,信件丢失也是司空見慣的。1901年10月初,在北京、蘇州探花吳銀培的日記中寫道:"是天,拿到第三本家書,知道第二封信還沒到。"在民國時期,這種情況可能沒有太大改善,是以梁啟超、胡石等人的大量家書經常使用數字。

為了保證信件的準确溝通,清人的信件編号不僅用于信封,還用于信件的正文。這種信件正文和信封的雙重編号有其意義,如林澤徐道光在222年12月14日的《緻鄭太太,林玉洲16号》的信中指出,第11家書在第46天收到,速度很快,"但信封全線破損,直直的家信紅紙和成績單顯示, 雖然非常可恨,但什麼都沒有。就這一點而言,車站裡沒有顧忌。"當信件在車站寄出時,信封可能會丢失,是以信封号碼不安全。也如陳用光《泰B周集》第五卷《和博志書》:"記得六月已經寄了六封,還有六封兩封信,這個月的信列在第七位,而藍睿不知道,沒有列入名單之外,可以看出它的粗心大意。這次我仍然排名第7。"這封信不是在錢裡 - 并且仍然是從有限資訊中推測出來的。在給侄子陳蘭香的一封信中,陳孰批評了他的兒子陳蘭瑞(1789-1823)的粗心大意。陳在給陳蘭香的信中使用了這個号碼,并在六月份寫了兩封信,數字六和數字六。這個月(當時是七月)寫了第七封信,但陳蘭瑞寄來了第七封信,信封上沒有标簽,是以陳蘭香對此心存疑慮,于是陳宥光在信中解釋道。這種材料表明,這封信内外都有編号,這是雙重保險,但注冊通常以信封号為依據,是以陳宇光的新信還是七号。它還揭示了字母數字可能不正确。當然,還有信封編号,信中沒有提到正文中的編号資訊。如陶光30年(1850年)2月27日,王新新《取三個孩子鄭月25日出一封信,外十件》,但這封信在信的正文中沒有編号。

對于清朝信件,這個數字可能比寫這封信的日期更真實。王家光20年前2月1日的日記《淘光》記載,"第一本家書的道"。(國外簽約時間為每月29日)"這封信實際上是在每月30号寫的。日記在二月的第二天,"并做一本同年的書到揚州壽清。(每月19日内部标志)。這表示參與該号碼的信件(如果該号碼在信件的内容中)将填寫在帶有特定日期的信封中。如果信件沒有編号,則具體日期資訊将反映在信件的文本中。清人信的實際時間、付款時間、送達時間、地點差額等實際寄件時間大多不一緻,僅從某一日期資訊來判斷某些信件的順序,是不可靠的。此外,有些信件沒有日期。王璋的日記《桃光》7月3日29日,"黃昏時分王蕭山書,(不是月書,而是雲彩晴朗,水不退,大約6月10日的書也是。"在這一點上,如果你遵循字母編号,你可以澄清寫信時間與之前和之後之間的關系。

三、王鑫家書二十九年

陶光二十九年,王新軒再次走出山外,春筍從常熟出發到北京老師身邊。從那時起,他與常熟的家鄉和他的兒子翁保持着密切的通信,王是貴州政治的學生。對于這兩條穩定通信線路上的字母,這些字母都有編号。這為研究字母數字在個人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提供了一個活生生的案例。

陶光29年是字母與字母之間通信更頻繁的一年。根據《王氏日記》所載信件的來往函件和收件情況,每月來信的初步統計為:1月27日、2月10日、3月8日、4月15日、閏4月18日、5月30日、25日、7月14日、8月30日、9月24日、10月11日、11月32日、12月38日,今年共收發283封信件。其中,76封信寄給了親戚,占24.7%。他們中的大多數都是編号的,這顯示了家庭在王心目中的重量。陶光的生日是5月14日、29日,在當天日記的結尾,王某寫道:"夜晚,對月亮的感情,兒孫們都離膝蓋遠,或者近幾百英裡,或者幾千英裡之外,不禁讓人大吃一驚。"家書成了《面對天涯親人的處境》的精神慰藉,是以他小心翼翼地操作着。

今年,王某準備處理76本書,如果不是通過編号等管理方式,整個溝通可能會讓人迷惑不解。即使"昂貴"和"自我"這兩個序列管理着兩個最重要地區之間的家庭溝通,字母号仍然會出現一些問題。幸運的是,許多這些小問題都是由數字錯誤引起的。随着新年的到來,王家寄來的信數立即發生了變化,陶光30年是13号月,"信的第一本書"。家裡的字母數量也發生了變化,比如2月3日,"五個孩子看月日的第一本書"。不過,在貴州,同一本書的字母,王的心号還是用着你的号,繼承的順序,比如陶光30年就是你信的第18期第20期。但來自貴州的信中,号碼一直用到天安号碼,陶光30年2月27日,王介意"拿到三個孩子是25日發來的信元書"。這說明,對于王的心目來說,與常熟家鄉的聯系相當穩定,是以随着新年的到來,數字也随之變化。但遠至貴州,同一本書,讓王某很擔心,他選擇繼續"貴"字排列這一系列信件。此編号方法從 1848 年 9 月 28 日開始,到鹹豐三年(1853 年)第一個月的 8 日結束,編号為 62 日。五年跨度前後,62封信、痕迹都發現在日記的心中,足以證明父子深厚的感情。鹹豐三年、王同渚貴州學和政治兩屆,回到北京彙報。得知這一消息後,王新欣将同一本書的字母編号開頭為"平"字。鹹豐三年是10号,王新軒寄給同一本書的信在日記中标有"平信第一号"。王新軒将字母編号從"貴"字改成"平"字,從這貴州懸念變成兒子的期待回到北京,"平安兩字值千元",一位父親的願望在這紙上清晰跳躍。

字母編号成為日記中醒目的文字景觀,提醒人們日記作者在一定時間和空氣中最重要的人際關系是什麼。人與人溝通,家庭成員無疑是最接近對方的。陶光29年來背靠背信283封,與家人通信占76條,遠遠超過其他類型的人際關系。事實上,許多信件都是通過家庭溝通的管道發送的,象征着其他人際關系對家庭關系的依戀。正如29年前11月17日所記載的,"第11卷的文字,其中有一封信給觀察,第二侄子紹祥,曾源是他哥哥的一封信。"家庭書籍在個人溝通網絡中的重要地位再次表明,家庭确實是清代文化生态中極其重要的因素。家庭書的編号是這種強大而持續的關系的宣言。并非所有的字母号碼都是在親人之間發送的,與親密朋友的其他更穩定的關系有助于建立字母号碼。如譚行志三年、四年與周星軒有密切的對應關系,與統治三十二月27日有記載,"互補和季節情境75冊",顯示今年譚興軒寫給周星軒的信已經達到75封。字母數字的連續性是強人際關系的展現,那些沒有包含在字母數中的,可能還包含着非常重要的内容,但雙方的溝通不是親密穩定的關系,而是表現較弱的接觸。

并非所有家庭書籍都有編号。從上表可以看出,王信和他的孫子曾文的信件沒有編号,王同軒在旅途中交換的信件也沒有編号。這可能是因為王和王增文之間的通信隻是大家庭和個人之間偶爾交流的分支,是偶然的行為,缺乏連續性。至于今年王同義和王鑫的通信,也處于不穩定狀态。今年春天,王同義陪着父親北上,不用交流。5月11日,王彤南回鄉試探,到6月6日到家,中途王彤玉寫信,根據王彤的日記記載,有四個:5月14日河二十裡店、5月20日中山店、5月28日元濮州、6月1日揚州,但在王同玉的日記中,隻記錄了前兩位作者。可以看出,在同一天的旅程中并沒有特别關注這一點。畢竟,這段旅程隻花了一個多月的時間。回到家後,王同義和父親的溝通管道重新加入了常熟全家的溝通聯系,是以沒有号碼。

盡管王與貴州王通樹、常熟兩個兒子之間的密切溝通是有數的,但有些字母還是有意識地"未列入"。以道光29歲日記中的例子,可以看出,以下幾封通信都沒有列出。

5月8日晚,不做号碼簿和五個孩子,交出六個孩子帶走。

5月12日是三個孩子的妻子的第40天,為湯餅送給家人。草不列一個字母和三個孩子,還有衣服袋,靴子袋各一個。

8月1日,第三個孩子在6月21日發出的第五封信沒有列為兩封信,紀念碑是一張紙。

10月4日,寄信不列家庭書和服裝包一個,靴子包一個,東洋豪定随身攜帶。

10月5日,寄信不列家庭書,包括兩封來自紹祥的信。外側棕色袋、口蘑菇、綠桃兩箱交給賀燕山攜帶。

在雙方通信的連續性編号中,突然故意插入一些未列出的字母,背後的原因可能是兩點:一是這些信件可能涉及一些秘密,關于人類的感情,請委托等事項,是以這樣的信件往往帶有一些物品;

雖然清朝的郵政系統比較完善,但不穩定的風險依然存在。王信道光30年4月20日的日記,"4月4日的第四卷,前兩本漂流,他們在路上被搶走了,聽說了不好的事。《道光23、30年》拿到第五個孩子3月5日,第三本書,從天而降,50天娜達,可以說是遲到了。在此過程中的風險使得迫切需要編号以保持消息傳遞的有效性。

此外,盡管他打算給字母編号,但他的日常事務太忙了,是以字母中經常出現錯誤簽名。陶光,11月15日,29日,"五月,六月和十月二十六日的第十一卷(真實第12号,錯誤簽名)。王的日記經常被記錄下來,然後看到其他信件,當事人明白,早期可能是對簽收号的誤解,是以後來經常在原來的日記旁邊做筆記來解釋。這也從側面反映了清朝人日常處理信件的工作量。對于Ong的記憶,保留信件的序列号相當于發送和接收信件的寄存器。在這裡,日記為信件的接收和接收提供了直覺的備忘錄,而信件的接收和接收,進而進入日記,成為日記的必要事項。是以,承擔備忘錄功能的日記最終成為清人的重要寫作形式,是日常使用中不可或缺的寫作模式。在這個過程中,字母起着共生的作用。寫信成日記,日記一定會記錄住信,随着清朝寫信和日記寫越來越普遍,信和日記之間互相增強了對彼此的依賴性。

連續性:公共和私人,學者社會和人民

前面關于字母數字的讨論主要使用私人信件材料,當我們把注意力轉向更廣闊的社會舞台,轉向公共學術、思想和輿論階段時,字母數字是否仍然有效運作,所起的作用有什麼差別。清朝,不僅有書生社會,還有書信社。首先考慮了清朝"文學共和國"的輪廓,信件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正如奧爾曼在《從科學到公園學派》一書中所說,清代的許多學者,如錢大軒,"可以通過這種方式得到學術界的評價、認可和廣泛關注"。"這種學術交流的信件通常是公開的,編号與私人信件不同。

公開信的編号通常為高标記。關于相關的學術問題、思想命題、文學問題等來回讨論,如理論、論文等書籍,最後呈現在清朝人的集中,往往還标明為"和(a)一定數量一定數量的理論"等形式,如張學成探讨方志玄問題的書, 即《回答第一本書的修才》等等。這類學術信件的數量主要是圍繞内容産生的,是以其編号資訊主要集中在人物、内容上,然後用數字命名。與上述私信相比,不難發現,這類信件的編号往往忽略了時間和地點資訊,更強調寫信的對象,而注重内容,尤其是内容,往往出幾個關鍵詞,來總結所讨論的主要問題。是以,與日常事務編号的私人信件不同,這些信件的編号是學術,意識形态和其他問題的結果,其數量的發展随着問題的加深而增加,問題讨論結束,數量終止。由于學術信件的數量是基于内容的,是以不一定真實地反映了信件的順序。雖然學術信件的數量很清楚,與信件相關的問題也顯示出連續性,但大多數信件數量是信件彙編的産物,而不是信件傳遞的實際情況。

在很多方面,清朝社會存在着一個書本編織的世界,但也是一個書信編織的世界。在書信編織在學術界,梁啟超曾在《清代學術導論》中指出,清朝學者"具有一切意義,是他們共同學習的書籍的朋友......哪裡寫一本書,一定是由幾代好朋友嚴格調查得失,才是出來的,而它的調查也是一封信。......這種氛圍,他的時代也有,而清是獨一無二的。"以錢家時代著名算術學家李銳為例,嘉慶十一年(1806年)李瑞家蘇州,至今尚未出櫃,但據其《觀缪日記》統計,今年李睿的通信量仍高達92個,絕大多數都是與于淵、基奕等人的論文。嘉慶十五年(1810年)三個月之間春,李睿在江西省南昌,據說日記統計,這封信多達30封,除了《字》4本家庭書籍外,其餘24封信主要與朋友和朋友,其中與玉靜等人的信件明顯是論文, 基于理論。在家庭借出的世界中編織信件方面,個人與關系的另一方幾乎都有對應關系。也就是說,從性别角度看,自17世紀以來,女性信件的廣泛流通,構成了"才華橫溢的女性的書信世界"(相關讨論見魏愛蓮的《明代後期的寫作、閱讀和旅行》),各種女性統治者并不少見。

清人用字母編織世界的現象,實實在在是産生了影響,就是經常通過連續的字母編号造成聚類效應。突出交易的連續性有助于提高交易的價值,并使其成為更具吸引力的"景觀"。在私人通信的情況下,連續性數字強調了這一時期對信件作者生活的重要性,家庭生活或友誼的特色展示,或分階段的摘要。就公開通信而言,連續性編号意味着對相關問題的專題讨論。這些主題可以是科學命題,政治觀點,某些類型的意識形态問題,也可以是當今世界的觀點表達。通過編号,公衆讨論僅限于特定的間隔,而在數字之外,這種讨論不會産生整體效應。簡而言之,編号将這些字母放在一起,使它們顯示出相對的獨立性,進而獲得完整性的含義。有時,這些帶編号的字母也會産生"互文"效果。仔細标記信件是對日常生活的刻意分離,也是對公共話題的有效劃分。與家人通信的數量表明,這一系列信件在家庭生活中具有獨特的意義,而公開論文的數量表明,這一系列信件讨論了我所得到的重要問題,值得重複。字母編号以旅行目的地命名,可被視為旅行的紀念品。通過編号,這些信件成為清人民日常生活标記的有效手段,也是清朝區分學術問題和思想問題的實體手段。通過編号引起的信件的叢集效應,信件更好地參與公共事務,為個人關系和旅行提供内在而強烈的情感紐帶。

字母數字的解釋有助于了解清代文人社會和特定文盲的個性。首先,字母編号可以反映一個人的性格。賀少吉日記60多萬字,記載的字母很多,但很少以字母數為字母數,偶數或數數,也是斷斷續續的。何先生希望按日期加名稱或地點加名稱來命名字母。他似乎在日記中記錄了信件的接收和接收,主要是備忘錄,并不是為了重視信件的連續性和系統性。何少基的背後,大量的繪畫和手稿還沒有完全儲存下來,或者與此有關。與何少基不同,常熟王同義、蘇州潘祖銀等人似乎對字母編号充滿熱情,他們的相關檔案可以在他們身後大量儲存下來,或者與他們一生中的處理方式有關。

此外,連續的字母數字強化了清人日常互動的區域視角。字母數字中呈現的時間資訊和空間資訊,随着字母數字的傳播,變化和轉移,使人們注意到整個帝國之間的資訊流動。用視覺印象可以初步推斷,在清代,相關字母的數量,"北京"、江南等地的出現無疑是最多的,說明北京和江南是清朝學者交流的中心,再次表明這兩個地區是清代文化的高地。北京大師、江南等地的交流聯系,在字母編号的地理縮寫頻率上可視化。如利用清代日記字母号的地理縮寫進行大資料統計,何時可以勾勒出較大範圍的清人字母交換地理分布圖。此外,嘉慶、桃光,随着識字率的提高,一些女性的字母也用到這個數字。這種情境,包含在男性日記中,表明夫妻關系在這一時期發生了變化,或者可以看作是晚明文化的回歸。字母連續性的數量使得這批字母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并最終成為時代的一個顯著标志。

日記:記錄信件的生活史

日記部分再現了信件的活躍場景,最大限度地儲存了信件外部世界的資訊。與純粹的信件集或信件集合中的信件文本相比,日記提供了日常生活中信件流動的軌迹,概述了信件如何共同參與創造識字者的日常生活和社會聯系。由于日記的存在,有關日常生活中信件被毆打的資訊有望被普遍勾勒出來。寫信的情況往往直接在日記中透露,可能不需要通過信件和其他材料的内容來推測。換句話說,該期刊對信件的流通提供了直接的評論。信件的寫作時間可以精确到一定的時間,寫作的地點有特定的空間,寫作信件的心理狀态也有直接的表示。這種關于時間、地點和精神狀态的資訊不是來自信件本身的内容,而是來自作者的外部生活記錄(即日記)。不僅可以清楚地識别寫信的時間和空間,而且可以準确地推測寫信的頻率。相當多的文人将信件的所有痕迹都記錄在日記中,進而推測文人收發信件的頻率,進而對信件在文人生活中的位置做出直覺的判斷。

不僅寫信的場景儲存在日記中,而且信件傳遞的複雜性也清晰地反映在日記中。一封信是如何傳遞的,例如郵政系統,私人郵件等,在日記中顯示出來。更有趣的是,對于重要的信件或有被接收風險的信件,日記作者傾向于标記送信的人,無論是作為當地的休息時間,還是作為家鄉的朋友或家人,或者作為商人,或者作為家庭中的仆人,這些着名的,無名的信使出現,使信件的傳遞成為溫暖的資訊傳遞, 人與人之間故事的情感傳遞。這封信在傳遞過程中的順利性也成為一個令人關切的問題。當災害等自然因素或戰争等非自然因素導緻信件傳遞出現問題時,對信件傳遞的關注就更充斥着日記的陳述。信件的傳遞不再是對寫信人和收件人之間距離和時差的計算,它不再是信件主要内容的腳注,它應該被感覺和重視。如果我們仔細閱讀日記,就不難找到這些信件的生活史。

如果一封信被視為一個活物,日記會盡可能地記錄這封信的生活史。信件誕生于作者(和日記的作者)的生命世界中,通過一個或多個人的手,最終到達了他生命的盡頭 - 接收者。在這個過程中,一封信能否成功"長大",取決于傳遞的過程。信件的傳遞是信件在物質生活成長的漫長旅程中,其間或平淡如水,如崎岖,或有趣,或無聊,但無論如何,這段旅程是信件最終能"成長成"的關鍵。到達收件人并不意味着信件生命的結束,它可以傳遞,轉移,進而獲得下一階段的意義,但信件生命的第二、第三甚至多次的"人生旅程"要開啟,它的基本路線和最初的課程大緻相似, 是以不再具體讨論。

為了確定或衡量這一旅程的完成,作者和收件人必須采取一些必要的保障措施。這種保障手段存在于書信的文本中,直接影響到清代書信的文體和文體。雖然字母編号在清朝之前就已經出現,但清朝的字母編号技術比過去更加複雜和成熟。上一代許多信件的數量也可能是編曲者的作品,清朝有更普遍的自我編輯信件的意識。上一代人更注重思想和内容的融合,而清代字母号似乎強調資訊傳遞的可靠性。也就是說,清代字母号更注重誠信,并不局限于日常瑣碎的字母性質。這種情況,部分是為了保證信件傳輸的安全性。在許多信件的開頭,通常需要以幾個單詞開頭,以說明先前信件的接收和接收情況,為此還必須簡要重複前幾封信的内容。比如潘祖音給吳大钰的一封信開頭:"清清傠主:前三信,又累了買公定太子,想先到這個,還是不行。我們被服務于學會讓它變得容易,然後變得善良。"(引自李俊編纂的《潘文琴緻吳偉齋的信》、《史文獻》系列23)信的内容反複陳述,意在保證資訊傳遞的連續性。除了信件,日記不僅記錄了這些保護手段,也是保護信件的一種手段。寫進日記中的一封信,成為作家的備忘錄,以檢測信件的制造,傳輸和到達。而日記記錄信件的發送和接收情況,信件的具體傳輸方式和負責人,都是為了保證信件的有效流通。在此過程中,信件編号成為收件人和發件人使用的信件擔保技術。信件編号保證了信件傳輸的連續性,可以衡量信件的發送和接收情況,使信件作者和收件人之間的資訊流動不會間歇或引起誤解。信号的存在,是以也對信使起到監督作用,受托送信的人似乎總是處于無形的監督之下。由于信件的數量,信件的流通可以更加順暢。同樣由于這項技術,日記作者(即信件作者)已經能夠減少信件的大量記錄。由于字母編号的存在,日記作者不必記錄每個編号的字母,因為間歇性地記錄這些字母,不會影響他對整個信件的判斷。

利用日記中包含的字母編号提供的時空資訊,該書可以準确地具有年份和系統性,進而增強了字母排序的深度。對此,《王通書大師年考》《信與證》等整理書都做了積極的探索。相反,通過對字母編号規則的了解,閱讀手稿日記中的一些模棱兩可的文本,以及一些缺失的文本理論也是有幫助的。例如,王信道光29年日記記錄了與孫子曾元的信件往來:4月27日《頭發道的第一本家書》,4月26日,《源日太陽》3月19日發行的《聖言四書》。從影印本筆迹來看,不容易判斷是"自我"還是"自我",但年份是自己的年份,按照字母編号的規則,這個詞讀作"自我"似乎更合适。

日記探針-日記見清信數

又如,9月27日30年日記,"三個孩子月的第二天印發的《......另外拿到五個孩子月發的書号,如果按照字母編号規則,就可以知道"yi"一詞的前兩句和後兩句分别指八和十。

日記探針-日記見清信數

雖然相對簡單,但字母編号可以被視為圍繞字母文本以外的字母流通而開發的保護技術。這種保障技術的使用有其局限性和一般适用的規則,特别是可以概括為:在一定時期内,雙方之間的通信距離比較遠,為了保證資訊的持續穩定交流,一方或雙方采用字母标記方法。對于雙方的通信來說,使用信件編号技術不僅可以确定信件的傳輸,保證資訊通信的連續性,同時,也是一種私人檔案管理技術,可以最大限度地對私人信件進行分類,現有的大規模收集信件是信件編号技術影響的産物。

一系列寫編号技巧的實踐和實用手段儲存在日記中,而不是在信件的文本中。這提醒我們,信件可能會忽略有關信件的外部資訊。信件活躍的外部世界的實體特征,流動過程和輪廓需要通過各方材料的全面應用,在三個次元上勾勒出來。日記儲存信件誕生并成長了各種場景,包括信件本身的内容,進而成為研究信件及其外部世界的重要價值材料。日記不僅可以更清楚地描繪字母的世界,還可以揭示一些以前未被注意到的技術因素,字母編号或其中之一。這種微端技術對于字母研究并非毫無意義。它揭示了,在字母繁榮的時代,文盲通過有效回應來展示他們的智慧。如果你讀過信件和日記,不難發現,對于作者來說,編号字母或更重要的信件,進而确定信件的重要性。此外,這項技術的應用,建立了完整的通信檔案,流通,編纂了後世的信件集,都發揮了更重要的作用。

日記不僅是書信研究的輔助檔案,也是研究書信的必備檔案。日記不僅是學習字母的材料,也是學習字母的手段。通過字母編号技術,将字母研究"過渡"到日記領域,同時,日記的研究也是以"延伸"到字母的範圍。這樣,既可以豐富對字母的了解,又能使人們對日記的功能增添新的認識。不同文獻研究的"過渡"和"延伸"可能有助于突出一些在傳統文獻研究中很少受到關注的邊緣技術。日記中包含的豐富資訊,幾乎包羅萬象的文獻能力,決定了它成為揭示類别文獻衆多特征的最有價值的參考系統。也許當人們使用日記時,他們不應該隻是"盯着"他們需要的部分,而是回頭看看這個"凝視"缺少了什麼。用某種品類文獻和日記參數,這樣才能深刻描繪出品類文獻的輪廓,選擇根深蒂固的特征,是一條可行且值得研究的品類文獻路徑。對于日記來說,如果幾乎所有的主體都能從中得到什麼,那麼日記本身的開放性對研究者來說是令人敬畏的,日記的開放性可能包含着相當有價值的東西,人們不應該把注意力集中在日記中尋找的東西上,而是過濾掉别人"盯着"的地方。日記有很多獨特的地方,如果我們給它足夠的主觀性,如果我們對日記的傳統有足夠的尊重,也許可以走出真正的日記研究之路。

責任編輯:彭姗姗

校對:劉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