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心理學上有個概念叫:過度補償

作者:鳥哥筆記

來源:Hiphop村

相信這樣的場景對我們并不陌生:

  • 調節空調的溫度,一時覺得太冷,調高一些,不久又覺得太熱,反複幾次才找到一個适中的溫度;
  • 每次在月初下定決心要精打細算,可當薪水到賬後,卻又忍不住想要去餐廳大吃一頓,或者是在網上瘋狂購物;
  • 好不容易通過幾個月的鍛煉和控制飲食減輕了一些體重,卻在一次聚會上想:“隻吃一小塊蛋糕應該不會有什麼影響。”然而,第二天站上體重秤時,又懊悔不已。

這些看似無足輕重的生活細節,我們卻總是深陷其中,難以自拔。

這其實并非僅僅是自控力不足,更深層次的原因,是人類内心深處的一種自然反應,我們稱之為“過度補償”心理。

“過度補償”這一心理現象,就像是一個隐形的陷阱,讓我們在努力克服困境的同時,也可能走向另一個極端。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理性地探讨這個有趣而又複雜的心理學概念。

什麼是過度補償?

過度補償是個體為了克服某種心理或生理的缺陷,而做出的超出正常應對範圍的行為。

簡單來說,過度補償就一種矯枉過正。

比如,一個身材矮小的孩子可能會通過拼命練習籃球,期望在球場上以卓越的技術來彌補身高的不足,這種努力是值得肯定的。

然而,當這種行為超出了一定的度,變成了一種偏執的追求,就可能演變為過度補償。

過度補償背後的心理學原理是什麼呢?

其實,這往往與個體的心理動機密切相關。

人們追求完美、渴望掩蓋自身的不足、希望獲得他人的認同,這些都是驅動我們過度補償的内在力量。

正如阿德勒所說:

“人類都有一種追求完美的傾向,這種傾向驅使我們不斷地去努力、去超越。”

然而,當這種追求超出了合理的範圍,過度補償就成為了一種心理防禦機制,它像是一面堅固的盾牌,保護着我們脆弱的内心,但同時也可能讓我們背負起沉重的心理負擔。

過度補償有哪些影響與後果

補償心理可以分為積極的補償心理和過度的補償心理。

從積極的角度看,積極的補償心理是指個體意識到自身的不足,主動、積極地進行各種适應和訓練,最終獲得成功的一種心理機制。

它能夠激發我們的潛能,推動我們不斷前進。

比如,一個口吃的孩子,可能會通過反複練習演講來克服自己的語言障礙,最終成為一名優秀的演說家。

過度的補償心理,是指個體不能正視自己的缺陷或者不足,形成了偏差的認知,不能以積極的态度和方式去解決問題、促進自身的成長。

有以下影響的可能:

  1. 導緻心理壓力增大,始終處于一種緊繃的狀态;
  2. 影響我們的人際關系,因為過度的追求往往讓我們忽略了與他人的溝通和了解;
  3. 可能使我們的行為變得偏執和極端,甚至走向事物的反面。

個體為了擺脫卑微極力尋求另一種滿足,以掩飾其某方面的自卑感,可能會通過侵害他人、違法亂紀、自我犧牲的方式來超越自卑感。

比如看不得别人比自己好,就想破壞他人的擁有,或者用違法的方式獲得他人的東西來滿足自身的虛榮;

失戀的人把情緒發洩在第三者身上,甚至做出侵害他人的事情來達到心理平衡;

要求嚴格、控制欲強的、常将“你必須……”挂在嘴邊的自我犧牲式父/母愛等。

如何應對過度補償呢?

那麼,面對過度補償這一心理現象,我們應該如何應對呢?

第一:覺察。

首先,我們需要學會識别自己或他人是否存在過度補償的行為。

這需要我們保持一種自我覺察的态度,時刻關注自己的心理狀态和行為模式。

當我們發現自己或他人在某些方面表現出過度的追求或偏執時,就應該警惕這可能是過度補償的信号。

第二:正确歸因。

導緻我們在面對一件事情陷入過度補償,其中有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歸因錯誤。

不同的歸因方式,會有不同的行為。

我們在面對一件事的時候,有三種不同的歸因方式:

歸因為自己:探究問題的根本時會從個人因素找原因。

歸因為他人:探究問題的根本時從對方或他人身上找原因。

歸因為環境:認為導緻問題的原因是環境因素造成的。

我們可以通過調整自己的歸因傾向,進而正确面對負面的事件,而不是采取過度補償的行為。

第三:積極應對。

(1)調節自我認知來調整心态

認識到自己的不足并接受它們是成長的一部分,這樣我們才能更加客觀地看待自己和他人的評價。

(2)尋求他人的幫助。

與朋友、家人或同僚分享自己的目标,并請求他們在必要時給予提醒和支援。

這種社會支援網絡有助于保持動力和責任感。

(3)建立健康的心态和行為模式。

我們可以通過培養興趣愛好、拓展社交圈子、注重身心健康等方式來豐富自己的生活體驗,進而減少對某一方面的過度依賴和追求。

(4)建立健康的獎勵機制

當達到某個小目标時,給予自己适當的獎勵,但這種獎勵不應與過度補償行為相關聯。

例如,可以選擇看一部電影、讀一本書或進行一次短途旅行作為獎勵。

總結一下

過度補償是一個複雜而有趣的心理現象。

它既可能激發我們的潛能,也可能讓我們陷入困境。

我們每個人在面對同一件事物的時候,有不同的思考和看法,最終會導緻我們不一樣的行為。

職場中,家庭中,為了保持心理或身體的平衡機制,再加上焦慮、恐懼、自卑這些情緒,會讓我們這些不一樣的行為陷入不一樣的過度補償。

維持正常的“安全感”,避免陷入過度補償中,需要我們懂得這幾點:

第一:覺察

第二:正确歸因

第三:積極應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