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國養魚都用“航母”?大國重器國信一号,帶着3700噸魚到處流浪

作者:百科密碼

你有沒有想過,咱們吃進肚子的鮮美的魚兒們,都是怎麼來到餐桌上的?你可能會想到在遠海的捕撈,或是近海建造的養魚場……

但,這些方式在現在的中國都不夠看了!以後我們吃的魚兒,很可能都是在船上長大的。原因在于,我們開創了新的養魚工業——深遠海養殖的養殖工船,排水量達到13萬噸,比航母還大的“國信一号”!而排水量如此巨大的養殖工船,甚至還是全球首艘!

中國養魚都用“航母”?大國重器國信一号,帶着3700噸魚到處流浪

國信一号究竟是什麼船,為啥說它大有來頭?我們為啥要在船上養魚,有什麼好處?在船上養魚,又到底要怎麼養?國信一号又是如何做到的比航母還大,有些什麼技術突破?

往下看,本文将帶你見識大陸另一個“大國重器”——真正的“海上牧場”!

中國養魚都用“航母”?大國重器國信一号,帶着3700噸魚到處流浪

漁船都是航母級

國信一号,是全球首艘10萬噸級别的智慧漁業養殖工船,也是全球第一艘深海封閉式養殖工船。通俗地說,就是整個養魚的過程,都在這艘船上進行。

其實,養殖工船技術在當今社會并不稀奇,但國信一号引人注目的地方,就在于它的規模實在太大了!國信一号船身長達249.9米,排水量則達到了驚人的13萬噸。

要知道,大陸現役最大的三艘航母中,遼甯艦的排水量為6.8萬噸,山東艦為7萬噸,福建艦為8.5萬噸,都遠遠比不上國信一号的規模和大小!

中國養魚都用“航母”?大國重器國信一号,帶着3700噸魚到處流浪

外表尺寸的巨大還不是國信一号“大”的全部,在如此龐大的船身中,國信一号的内部設施和生産規模還大有乾坤。249.9米長的船身中,蘊藏着15個養殖艙,艙内總共可容納将近9萬立方米的養殖水體,相當于36個标準遊泳池的大小。

從魚苗挑揀,到投喂養殖,再到捕撈、加工和運輸,關于魚類養殖的所有流程,幾乎都能在國信一号上完成。此外,船内還設定有集控室,作為整艘船的“大腦”,統籌安排所有工作,實時監控船上設定的2100多個測點,24小時進行養殖艙的循環換水。

中國養魚都用“航母”?大國重器國信一号,帶着3700噸魚到處流浪

船體的龐大,加上流暢迅速的養殖流程,使得國信一号的養殖規模也是前所未有的巨大。15個養殖艙中,養殖着上百萬尾大黃魚,一年下來就能産出3700噸魚,産量幾乎達到了大陸自古以來的大漁場——查幹湖的兩倍半。

養殖完成的魚起捕後,在國信一号上即可進行自動分揀、裝箱、保鮮等處理,最快隻需24小時,美味珍馐就能送上我們的餐桌!

中國養魚都用“航母”?大國重器國信一号,帶着3700噸魚到處流浪

海上養魚有啥好?

國信一号這樣的龐然大物,其建造一定非常費功夫,更别提養殖流程所需克服的技術難關了。可是,魚本來就生在海裡,為啥我們還要費這麼大的力氣建造一艘船,讓它們成為“流浪漢”呢?實際上,大陸的海上養魚有着普通養殖方式難以比拟的巨大優勢。

一切還得從大陸的實際情況出發。大陸雖然也有近海漁業,但其重心還是在貝類養殖、藻類養殖上,魚類養殖的産量并不高。那麼,如何滿足大陸國民龐大的魚類需求呢?重擔就壓在了淡水養魚産業上。2021年全年,大陸海水養魚的産量僅有184.38噸,還不足淡水養魚産量的零頭。

中國養魚都用“航母”?大國重器國信一号,帶着3700噸魚到處流浪

這并非是大陸不願意發展海水養魚産業,而是發展不了。畢竟要想擴大魚類養殖規模,尤其是深海魚養殖規模,必須得依靠海水養魚領域發展。而大陸的海水養魚産業遲遲沒有發展,主要還是受限于地理環境因素。

大陸的近海水位較淺,比起魚類養殖來說,更适合養殖貝類等灘塗生物。且近海魚類養殖容易引起赤潮危害的發生,即由于大量飼料的投喂,有害藻類或細菌爆發性增殖,進而引起水體變色,危害生态的現象。一旦赤潮爆發,魚類會大量死亡,漁民需要承擔的損失會更大。

中國養魚都用“航母”?大國重器國信一号,帶着3700噸魚到處流浪

近海形勢不好,遠海也不容樂觀。大陸遠海的海床比較平坦,深度也不夠,不能很好地滿足深海魚類的繁衍環境。要單純依靠海水養殖發展大陸海洋漁業,可以說是逆天而行之舉。

同時,由于環境惡化、海洋污染,全球海洋資源正在大幅度萎縮;而捕魚的工具和技術越來越先進,人類捕魚的效率也越來越高——可以說,全世界的魚越來越少,人類卻捕得越來越多,如果再不發展新的養殖和捕撈技術,離海洋資源消耗殆盡也隻是遲早的事情。

中國養魚都用“航母”?大國重器國信一号,帶着3700噸魚到處流浪

再加上,海洋魚類養殖還時不時需要面對各類“天災”。辛苦養殖幾個月,馬上就可以收成,可能突如其來的一場台風、一次熱帶氣旋,所有努力就前功盡棄,隻一瞬間就賠得血本無歸。

綜合以上種種情況,大陸的專家早在上世紀80年代時就提出了解決問題的設想——在遠海搞養殖工船。隻不過,當時大陸的工業基礎十分薄弱,這一設想還沒有實作的條件。時至四十多年過去後的今天,我們才終于得以讓這艘養殖工船落地!

中國養魚都用“航母”?大國重器國信一号,帶着3700噸魚到處流浪

國信一号有啥好?其實歸根結底就是三個字——“可移動”。因為可移動,國信一号就可根據魚類養殖的特性,随時将船艙移動至最适合魚類生長繁殖的地段。以大黃魚為例,它的最佳生長溫度在22℃~26℃之間,但一片海域不可能永遠維持這個溫度,是以正常的魚類養殖總是季度性的,在不适宜的季節就無法繼續養殖。

然而,國信一号就可以在海上跑來跑去,讓大黃魚永遠處于最合适的生長環境中。這樣一來,大黃魚不僅會長得更為肥美,一年到頭更是可以不間斷地繁衍養殖,大大提升了魚類的産量和品質。

中國養魚都用“航母”?大國重器國信一号,帶着3700噸魚到處流浪

另外,因為可移動,國信一号也不會再懼怕台風、熱帶氣旋等災害,隻要天氣預報檢測到氣流變化,艦船就可以立馬離開危險海域,到達安全的地方,繼續魚類的繁殖生産。

此外,由于換水系統的存在,國信一号也不會擔憂水體污染影響魚群的問題,若污染靠近,可通過水體循環系統将其潔淨,也可以直接離開污染海域。

中國養魚都用“航母”?大國重器國信一号,帶着3700噸魚到處流浪

這樣一來,咱們老百姓就有口福了。産量一上去,海魚的價格就被打了下來,“海魚自由”已成為了現實。同時,産量一上去,國信一号就成了大陸一大儲存蛋白質的寶庫,确确實實地成了一個龐大的“海上糧倉”。

正因這些好處,大陸國務院已在2023年将國信一号這樣的養殖工船列入了重點工作的範疇中,深海遠海養殖也首次被列入了中央一号檔案。

中國養魚都用“航母”?大國重器國信一号,帶着3700噸魚到處流浪

國信一号,還有啥奧妙?

值得一提的是,國信一号的運作并非完全隻依靠人力,還在很大程度上依仗計算機算法、人工智能等自動化技術——這也是國信一号在世界養殖工船領域的一大技術突破。

據悉,國信一号全艦的自動化程度極高,249米長的船、15個養殖艙,算上開船和起魚等技術人員,隻需35人就可完成全船的各種操作,大大降低了人力成本,減少了時間成本,提升了工作效率以及精準度。

中國養魚都用“航母”?大國重器國信一号,帶着3700噸魚到處流浪

不過,你可能會好奇,這麼大艘船,制造成本動辄上億,隻靠養魚,多久才能回本呢?不必擔心,專家已經給出了答案:國信一号每年的産值應該在500億元上下,絕對是可以推動大陸經濟發展的!

中國養魚都用“航母”?大國重器國信一号,帶着3700噸魚到處流浪

在排水量13萬噸的國信一号後,排水量在15萬噸以上的國信二号、30萬噸以上的國信四号也已經在來的路上了。随着大陸養殖工船建造、營運技術的逐漸成熟發展,我們未來的生活——至少在吃魚這一方面,也将變得越來越好!

#頭條創作挑戰賽#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