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游章陵记……

作者:渭南文化旅游资讯

在陕西省渭南市富平县西北方向,有条文宗路,绵延数十公里,沿路向北,约15公里路程,有一村落,名叫文宗村。之所以有这样的名称,概是因为唐代文宗皇帝的陵寝——章陵就坐落在这里的缘故吧。

游章陵记……

俗语云,南方的才子北方的将,陕西的黄土埋皇上。陕西关中平原的黄土地里,共埋葬了70余位历代帝王,其中唐代(武周)二十一帝中有十八位葬于陕西,史称“关中十八陵”。以长安为圆心,东自蒲城起,向西经富平、三原、泾阳至咸阳、礼泉到乾县,帝陵方位呈半圆状分布。又自太宗始,为显恢弘与威严,帝陵多因山为陵,一座山便是一个陵寝,在山里开凿墓室,四向均有角楼,开石门,其中南门朱雀门外神道延伸三里,两侧各有石翁仲十对,以及石马朱雀等石像,又在山下建筑殿宇楼阁,用以祭祀和守陵。

时值初春,南方的油菜花开得正盛,北方的花草则刚从严寒的冬天缓过神来,偷偷地伸出头来看看这个世界。可他们看到的却是一片枯黄的景象,这片土地还需要他们来点缀呢。也正是这样多少有些衰败的景象,也恰恰衬出了这位一生惆怅的帝王的悲惨人生。

文宗名李昂,即位时大唐王朝已经走向了黄昏,贞观的欣欣向荣与开元的繁华盛世已是昨日黄花,纵然这位善长诗文聪慧儒雅的天子一力戒奢从俭勤政爱民,却也无法调和前朝的牛李党争更无力铲除后廷专权的宦官集团,稍显笨拙的甘露政变过后,彻底沦为家奴的傀儡,眼见祖宗江山玩弄于阉竖之手,却是何其无奈,何其凄惨。唯能饮酒求醉,诗文自遣,太宗子孙,竟落得不如周赧王、汉献帝的境地,悲呼!痛呼!“撵路生秋草,上林花满枝。凭高何限意,无复侍臣知。”,一统玉宇驾驭天下的大唐天子心中的孤独与苍凉又有谁人得知?终竞以三十三岁之龄在惆怅与无奈中黯然去世。

游章陵记……

站在山腰,俯望眼下,早已不见了殿宇楼阁,不见了皇家守陵人,不见了神道石像,这位惆怅一生的君王在一千多年后,仍免不了惆怅,他孤寂又无奈的坐视后人为取材而炸毁山门,一车一车运走石材;孤寂而又无奈的看着顽童们点燃枯黄的野草;孤寂而又无奈的看着人们将山坡修成梯田,种上庄稼;孤寂而又无奈的看着陌生的人像欣赏一件陈旧的古董一样看着他。

文宗与他的父亲穆宗及哥哥敬宗相比,实是天壤之别。安史之乱后藩镇与宦官逐渐成为困惑唐朝的两大痼疾,到文宗的祖父宪宗在位时,唐朝本可抑制此痼疾恶化。可是,开创了元和中兴的宪宗却前明后暗,本已得到遏制的宦官专权又得以死灰复燃,自己身死宦官之手不说,更是祸害几代子孙。即位的穆宗和敬宗也并非合格的皇帝,“宴乐过多,畋游无度”,穆宗即位后年号都没来得及改便大肆饮宴,放手宦官弄权。穆宗敬宗,不穆亦不敬,一个在位四年,一个在位两年,一个死时三十岁,一个死时十八岁。史载“穆、敬昏童失德,以其在位不久,故天下未至于败乱……”。然而到文宗即位后,实有心图治,却也无力回天了。

章陵所在的天乳山很高很大,以此作为陵墓足以彰显帝业的宏伟和皇家的气派,站在山上远眺,空气好的话可以看到方圆数里内的景致。其实现在的人又如何能想象的来一千多年前中国封建社会发展最高峰时候的唐朝帝王陵寝该有多么的恢弘,我们仅能从故纸堆和今日残留的遗址遗迹中窥探一二。放眼望去看到的尽是麦田村庄,可脑海里隐约浮现出当年文宗入葬的哀伤情景和千年间风云的际会。

和已经成为风景名胜景区的太宗昭陵和高宗乾陵不同,章陵一直安安静静的坐落在这里,没有大批游客前来拜谒,没有经过大规模修整。他随着历史的演变而变化着,却始终不免帝王的大气与沉着,去留无意,宠辱不惊。多少走在文宗路上路过文宗村的过客,竟全然不知眼前便是曾经某个帝王的长眠之处。而章陵只是默默地注视着村里的人们日出而作日暮而息。

游章陵记……

随行的同事便是从小生活在章陵下的文宗村人氏,站在山腰,看着被毁坏的山口,不禁触景生情,回忆起自己少年时的隆隆巨响和人们开采山石的情景,指着远方对我们说,前面某处,几十年前还有石像石人,神道还能行人。可如今,却什么也看不到了。2011年,县政府在被炸毁的几处山口立碑禁采,残缺的章陵便罕有人至。同事站在新建的防护设施边,眼望远方,叹了叹气,说:保护起来好啊……

作者简介:柳博,渭南市富平县齐村镇政府

来源:富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