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鼓浪屿建筑介绍——马约翰故居

作者:芳香用户

鼓浪屿的漳州路58号是一童两层四式洋楼,约建于19世纪来,是我国第一个体育教授马约翰的故居。

马约验,1882年生于鼓浪屿,3岁丧母,7岁丧父,与哥哥过着孤苦的生活,幸承教会、亲友资助,13 岁才进教会办的“福民小学”读书。18 岁与哥哥一起被送到上海,人基督教青年会办的明强中学;4 年后,人圣约翰大学预科班;两年后升人医学本科班,29 岁毕业。由于从小喜欢爬山游泳,他练就了一副壮实的体魄,在大学里是足球、游泳、网球、棒球、田径队的主力。1905 年,上海基督教青年会举办“万国田径运动会”,在1英里跑中,他一直落后日本选手 12 码以上,日本选手非常骄矜他很是鄙夷,下定决心超过对方,于是奋力冲刺,结果以领先50 码的优势超过日本选手而夺冠。

马约翰是医科毕业的,可他认为治病是治标,增强体魄才是治本,于是他选定了体育为终身事业。1919 年和 1926年,马约翰两度赴美国春田体育学院进修,获体育硕士学位。1920年接任清华学堂原为美国人担任的体育部主任。他上任后,带领学生们创造了 20 项全国田径纪录,大大超过了前任美国人。1928 年,学堂改成大学,校长罗家伦认为体育是哄孩子的事,不必设教授,免掉了他的教授职务,改成“训练员”,他不以为意。第二年,清华足球队在华北足球赛上获得冠军后,返校时学生们抬着他进人校门,开了盛大的欢迎会。罗校长深感体育的“魔力”,才恢复了他的教授职务。1948 年新中国成立前夕,有人劝他离开北京。他直言道,世界上无论哪个党、哪个社会都得办体育”,表示不走,从而许多人也安心地留在清华。新中国一成立,他就满怀激情地投人了新中国的体育事业,在清华前后 52 年,直到 1966 年去世,享年 84 岁。

马约翰于 1936 年担任柏林奥运会中国田径队总教练,1953年担任国家体委委员,1956年还任全国运动会总裁判长;著有体育的迁移价值》、《我的体育经历 14 年》等。毛主席说他是新中国最健康的人”。“文革”后,清华大学设立了“马约翰体育奖励基金”,并铸了两尊半身铜像,一尊树在清华,一尊陈列0rj在鼓浪屿人民体育场前,供游人瞻仰。

马约翰的儿子马启伟教授,原任北京体院院长,是位排球专家:女婿牟作云,前篮球国手,曾参加 1936 年的柏林奥运会,长期担任中国篮协主席。可惜,现在厦门已没有马约翰教授的亲人,他的故居已十分老旧,楼板、门窗也已塌损,墙角上长出了寄生树,颇有点先人已逝、人去楼空的苍凉,唯窗玻璃还是当年的蓝色压花玻璃,透过它还能隐隐看到当年的气韵。

如今,马约翰教授故居的产权已经转移。新的主人对别墅作了整体维修,所幸别墅的形体没有改变,只不过新贴的瓷砖使别墅面目一新,在楼群和龙眼树的包围中,宛如新别墅一般。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