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1954年,毛泽东邀请郑东国共进晚餐,这个细节让郑觉得:共产党领导人不是官员。

作者:温读

1954年9月,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毛泽东提议,国民党将领郑东国为国防委员会委员。

毛泽东正要举办宴会邀请郑东国共进晚餐,郑东国很紧张。

当天,郑东国迟到了几分钟,何龙、叶剑英和鹿忠林都到了。郑东国有些矜持地走到门口,毛泽东看到他从沙发上站起来,走到门口,用浓重的湖南口音对他说:"郑东国,郑东国,你的名字好响亮啊!"

众人笑了起来,郑东国也有些放松。

上座后,毛泽东要求郑东国不要抽烟,郑东国说:"抽烟。"毛泽东的烟就在旁边,郑东国拿出一分,毛泽东站了起来,非常敏捷地擦了一根火柴,紧紧地靠近郑东国的香烟。

这个细节,在场的领导都习惯了,毛泽东不是刻意随和,他其实对身边的人都很客气。

1954年,毛泽东邀请郑东国共进晚餐,这个细节让郑觉得:共产党领导人不是官员。

图片|郑东国

但第一次与毛泽东如此密切接触的郑东国却震惊的是,在他20多年的国民党生涯中,没有一个上级会这样对待他,更不用说蒋介石了,他大多是傲慢、傲慢、可怕。

郑东国在回忆录中写道:

"毛主席,共产党的领导人,国家元首和人民的领导人,居然为我点燃了一支烟,这让我觉得共产党的领导人不是官员,而是人民的简单公务员,既有平凡的,也有伟大的。

郑东国跟随蒋介石20多年,战败后长春做了一个真诚的将军,起初很不赞成,但忍不住对毛泽东感到好奇,忍不住比较蒋介石和毛泽东。这次宴会后,他真正改变了立场,为人民服务,走上了革命之路。

1948年2月,中国共产党东北民主联盟先后占领了辽阳、鞍山等重要城市,国民党在东北只留下了沈阳、长春和锦州三个"岛"。

时任国民党"将领"副总司令、第一军司令员的郑东国率领部队紧紧抓住长春要塞。当日军在长春修建坚固的防御工事时,近卫军是蒋介石的6万大军,美国武装装备,蒋介石对此非常有信心。

1954年,毛泽东邀请郑东国共进晚餐,这个细节让郑觉得:共产党领导人不是官员。

图|刘佳淑, 郑东国, 邱庆泉, 黄杰, 徐廷轩, 杜玉明

4月底,中共中央军委同意进攻东北军区长春,设立前线围攻指挥所,肖金光任司令员,肖华任政委。

5月,解放军完成了对长春的围困,当它第一次试图进攻时,敌人挣扎着抵抗。指挥所决定将攻击改为长期围攻。

起初郑东国能够控制城外的机场向市内提供补给,但很快机场就失灵了,长春的军粮供应只能靠空投,一天必须有40架飞机才能满足需求。

解放军火炮和高射机枪的威胁使这些飞机能够连续飞行补给,或在高空投掷气体,无法准确进入城市。所以每天其实只能空投十几次,当天气不好的时候,一架飞机就来不来了。

因为粮食短缺,军队心碎了,守军不顾军令开始抢夺平民粮食,有人开始投机,城里房价暴涨。央行长春分行不得不先发一张票据,后来面值达到数十亿甚至数百亿。

许多人在饥荒暴乱中丧生,这些暴乱被士兵和警察镇压。每当士兵看到烟雾从家中的烟囱冒出来时,他们就会去抢食物。郑东国的禁令绝不能抢食,但无济于事。

9月,林羽攻陷锦州,国民党东北"将领"依靠沈阳支援长春守军的突围计划也被彻底摧毁。

这时郑东国是多么的迷茫,多么的郁闷。

蒋介石的秘密命令让郑东国迅速突破,"如果不服从命令就突破,决心搞军法"。

1954年,毛泽东邀请郑东国共进晚餐,这个细节让郑觉得:共产党领导人不是官员。

这些醉酒和尖叫的捍卫者如何与解放军作战?沈阳国民党要郑东国立即使用毒气弹,郑东国断然拒绝。在抗战期间,他看到无数中国人死在毒气之下,不忍心用这种武器对付他的同胞。

解放军将在距离前线约五公里的地方建立一个广播电台,晚上高音喇叭将开始"攻击心脏",并喊出村民的名字,他的儿子的名字......不久之后,国民党将开始携带大量白旗投降,郑东国受到严惩,抓捕逃兵全部被杀,这激起了公众的愤怒。

士兵们没有战斗精神,危险,郑东国亲自召集了一次高级将领会议,并不全叫。第60军总司令曾泽生虽然前来参加会议,但看起来不正常,半途而废。郑东国觉得不对劲,当晚有人告诉郑东国60军准备起义。这样,长春就等于一分为二,郑东国无法重回天国。

很快,曾泽生打来电话,郑东国以为自己"转过头来",没想到他会帮解放军代表刘涛拿到电话,目的是劝说郑东国放下双臂。

紧接着,新七军也选择叛逃,第二天早上参谋长来见郑东国,劝他一起行动。

郑东国无奈道:"你的做法我不同意,既然你已经决定放下武器,那你就做你的,我做我的。"

杜某紧急联系郑东国,说蒋介石派直升机救了他,问他是否有着陆点。郑东国准备与孤城共存,他告诉蒋介石"要见你在来世,用自己的手枪穿了多年装子弹,这颗粒子弹是为自己准备的,睡在枕头底下。

当晚,指挥部附近响起枪声,直到郑东国看到,解放军已经进入总部。

郑东国在枕头下,手枪不见了。他忽然明白,是手下在怕他,于是偷了他的手枪。郑东国焦急地在房间里找点事做,门外的守卫听到一群人进来,郑东国拥抱了一下。

住在郑东国隔壁的侄子、时任吉林省委书记办公室主任的郑安凡也跑了过来,跪在他面前,恳求他不要去想。

1954年,毛泽东邀请郑东国共进晚餐,这个细节让郑觉得:共产党领导人不是官员。

配图|郑东国和他的养女

郑东国才恍然大悟,他的一些高级参谋和卫兵早已受到解放军的启发,选择投降。原来,今天在总部外开枪,他们假装开枪,导致解放军未能守卫指挥部的出现,计划以这种方式推动郑东国一起投降。

战斗结束后,郑东国一行走出城去降级。

郑东国此时的心情是不愿意和羞愧的,他已经做好了心理准备,以为会是解放军的蔑视或侮辱。

没想到他会出城去见萧金光和萧华,两位将军都非常热情地跟他打招呼,没有一丝傲慢和轻蔑。当晚,他们在总部的宴会上招待了郑东国。

郑东国平时沉默寡言,喝完两杯酒后不想说话。萧金光和萧华看到郑东国满脸不高兴,又对他们充满敌意,他们还是很冷静地对郑东国敬酒,对郑东国三明治菜,像对待老朋友一样。

郑东国一直低着头喝着闷热的酒,很少说什么,其实心里很感恩。经过片刻的心理挣扎,他站了起来,对两位将军说:"这是我几个月来吃过的最好的一餐,非常感谢两位将军的盛情款待。我在国民党已经呆了二十多年了,现在我当然没有被处理掉。"

1954年,毛泽东邀请郑东国共进晚餐,这个细节让郑觉得:共产党领导人不是官员。

配图|郑东国(中)抵达哈尔滨

萧华答应郑东国会妥善安置下属,他讲解了我们党的政策规定,想回家,组织会尽力帮助他们回家,想留下来,不会在乎过去留下来,一视同仁。

晚饭后,萧金光问郑东国未来打算做什么。郑东国一脸阴郁,直言不讳地说道:"一是我不会去电台、报社。

萧金光和萧华欣然答应了他,并热情邀请他到哈尔滨看看,以后能为百姓做点什么。

郑东国果断断地拒绝了:"我只想做一个普通人。"

两人会英俊不着急,委婉地说:"你不想工作,或者休息一段时间,或者学习一段时间,请你选择。"

萧金光和萧华的求婚在郑东国的脑海中,他选择学习了一段时间。他和他的一些下属前往哈尔滨解放区,在那里生活了三个月。

长春解放的消息传到了蒋介石耳边,蒋介石立即召见魏立煌和杜玉明到北平,商讨国民党军队今后的行动方针。

不久之后,蒋介石指示国民党控制的报纸发表报道,称郑东国因公殉职,300多名官兵同他一道努力。

郑东郭的妻子和孩子在悲痛欲绝后看报,郑东国的儿子郑安腾也跟着杜玉明坐飞机去沈阳为父亲戴马代孝,在郑东国的画像前哭了起来。

沈阳解放后,郑安腾接到我军指挥所,郑安腾向群众描述了他父亲的死讯,大家都听到了笑声。

解放军同志给我军报纸给郑安腾看,报道说萧金光和萧华在郑东国叛逃后受到了热烈的接待。他们还拿出郑东郭最近在哈尔滨的照片去看郑安腾,郑安腾瞬间伤心喜极。

1954年,毛泽东邀请郑东国共进晚餐,这个细节让郑觉得:共产党领导人不是官员。

照片|20世纪50年代末,杜玉明、郑东国、黄翔相继拍摄

郑东国在哈尔滨度过了许多年最悠闲的时光,中国共产党信任他,他可以自由行动,他想去任何地方。看着满是游行队伍的解放区,郑东国的心情越来越复杂。

每天报纸按时送到郑东国手中,三大战役,国民党都输了。起初,郑东国看起来越来越心烦意乱,后来,他的心情逐渐平静下来,他开始认真思考。

他可以相信,中国共产党可以在短时间内取得军事胜利,把弱点变成优势,但他不知道他们将如何治理解放区,未来是否能够治理亿万人民的穷强。

郑东国开始寻找毛泽东的作品来读,起初他没有读进去,后来看到笔记和名字,找到了几个自己很熟悉的名字,带着强烈的好奇心慢慢往下看。

他也非常关心解放区的报纸,看到共产党一直在抓生产,真正帮助人民,使他们能够生活,能够获得尊严。

相反,在与蒋介石并肩作战20多年后,这些人从什么时候开始变得越来越歪歪扭扭?郑东国看到蒋介石所在地区更多的人不谈生活,也对同伙的团伙、贪污贿赂逐渐麻木,蒋介石到底用他们做了什么?如果真的是在救国救民,为什么20多年,人民没有感情,而要支持共产党和毛泽东?

为了找到答案,郑东国研究了毛泽东的选集,后来又读了列宁选集和斯大林的《列宁主义的基础》等著作。

1949年1月,郑东国从哈尔滨搬到抚顺,在那里他联系了妻子陈碧莲,并带她从上海到抚顺团聚。

当时,许多被俘虏的国民党将领被关押在抚顺,郑东郭的老兵廖耀祥、郑廷轩等也在里面,他经常抽出时间去拜访他们。

不久之后,第一军和新的第7军叛逃军官复员,组织开始分配他们的工作,几个被派往军事院校担任高级教官。

郑东国这只能感觉自己落后了,难免有些害羞。

1950年8月,郑东国因身体不适前往上海,经过北京后,他住了一段时间,萧金光和萧华来全聚德吃烤鸭。

没想到这两位将领还记得他,郑东国忙着用自己的一些话道歉。萧金光和萧华根本没有去心,微笑着表示他们能理解他当时的心情。

两位将军边吃边聊天,希望郑东国参加"解放台湾"工作,郑东国犹豫不决。他确实想为新中国做出贡献,但他仍然对国民党,特别是他以前的同事有感情,他无法见到他们。

1954年,毛泽东邀请郑东国共进晚餐,这个细节让郑觉得:共产党领导人不是官员。

配图|郑东国与妻子陈碧莲

听了他的话,两位将军有些失望,但还是礼貌地鼓励郑东国:"只要为人民做点什么,做什么,做什么,充分尊重你的个人意愿。"

这句话让郑东国心暖和,记住了一生。多年后,他与两位将军保持着联系,这种友谊一直持续到他们生命的尽头。

十月份,郑东国听到周恩来总理想见他,非常兴奋。也就是说,周恩来也是他在黄埔军校的老师,当他来到周恩来家时,他发现另一位老师于荣荣也在场。

周恩来看到正东国在前面握着他的手,道:"东郭,我曾经给你写过一封信......"

郑东国目瞪口呆,显然根本没有看到这封信。周恩来解释说,是解放军围攻长春时,他亲自写信给郑东国,郑东国听后感动而后悔:"总理啊!如果我看过你的信,我的转变可能会更快,我就不会那么固执了。"

周恩来摆了摆手,微笑着对他说:"过去不提了,以后要为百姓多做点。"

周恩来还问郑东国在北京认识什么,郑东国提到了黄埔一期同学,朋友李启忠。周恩来立即派人到当时的李启忠议员邀请,师生们一见面就亲密聊天。

1954年,毛泽东邀请郑东国共进晚餐,这个细节让郑觉得:共产党领导人不是官员。

照片|20世纪60年代,周恩来与陈伟和前国民党军政人员合影留念

"左起前排:周恩来、陈伟、余丽姿、张志忠、郑东国;左二排:李启忠、黄琦、唐胜明、翟志、侯镜茹、杜玉明、周振强;左起第三排:王耀武、杨伯涛、郑庭涛、周家斌、宋希轩)

周恩来问郑东国未来有什么想法,郑东国还是原话:"回家种地"。"

周恩来透过学生的脑海看了一眼,他并不急于劝说郑东国,只要让他先养好身体,随时都可以回来上班。

这次周恩来找郑东国不仅仅是为了老,而是希望从郑东国这里得到一些关于美军的真实信息。

四个月前,朝鲜战争爆发。10月3日,金正恩向北京的毛泽东发出了一封紧急信函,渴望中国派兵帮助朝鲜。

中央军委开始研究美军,周恩来知道,中国共产党,在两党将领中,美国最清楚的是孙立人。从清华大学毕业后,孙在弗吉尼亚军事学院学习,他出生在那里。但现在孙立人去了台湾,周恩来自然想到了郑东国。

1943年,郑东国担任中国新军印度首领,与美军同盟夺回缅甸北部,他熟悉美军的战术战,也是"美军通行证"。

国家和人民都需要他,郑东国自然有义务,他向周恩来和余荣融详细介绍了美军,他认为美军打不了硬仗,主要依靠武器,而且非常依赖空中补给。

郑东国举了一个例子,他说,当美中两军共同执行作战任务时,美军一旦累了,就丢弃弹药武器,然后脱掉衣服,到达目的地时可能只剩下一条裤子。

周恩来忍不住笑了起来,想起了郑东国的话。后来,在一次防务会议上,周恩来也引用了郑东国的话,鼓励人们克服对美国的恐惧,从战略上对美国的蔑视。

1954年,毛泽东邀请郑东国共进晚餐,这个细节让郑觉得:共产党领导人不是官员。

郑东国来到上海,看到了一个新的"冒险家乐园"。

1945年抗战结束时,时任国民党第三军副总司令的郑东国负责接管南京和上海。他目睹了上海的硝烟和飙升的房价。今天,它已真正成为人家作主的世界,恶霸、流氓和在街上再也看不到了,城市正在全力以赴。

郑东国不禁自责:"郑东国啊郑东国,你以前跟错人啊!"

1952年6月,应周恩来的邀请,郑东国全家移居北京,被正式任命为水利部参赞。

1954年9月,郑东国第一次与毛泽东共进晚餐,亲密交谈。

当天宴会上,毛泽东向郑东国询问了他的家庭情况,听说儿子已经从同济大学毕业,在沈阳找到了一份工作,毛泽东点了点头:"家庭生活安排好了,你得为人民干一份工作!他只有51岁,非常年轻。"

1954年,毛泽东邀请郑东国共进晚餐,这个细节让郑觉得:共产党领导人不是官员。

图|1947年,曾任魏德梅将军到东北考察,左起郑东国、廖耀祥、魏德梅、雄式回

毛主席甚至清楚地记得自己的年龄,也了解家人的情况,郑东国感动点头,答应努力工作,为人民服务。

郑东国以前研究过毛泽东的许多著作,越看越觉得毛泽东是一个理论家、有思想、有条理的革命家。在轻松愉快的聊天氛围中,郑东国不小心问了一个隐藏在他脑海里多年的问题:"为什么你的马来教学得这么好?"

刚才说出口,郑东国后悔,有些尴尬。

毛泽东哽咽着,然后笑了起来,告诉郑东国,当他刚开始研究男性主义时,他觉得自己已经掌握了自己的思想,是一个革命者。但后来一个煤矿,工人们不买他的账号,他才意识到自己的"学生脸"、"先生般",做不了工人的工作。

年轻的毛泽东急得每天在铁路上转过身来,后来才意识到,他的思想立场根本没有改变。

1954年,毛泽东邀请郑东国共进晚餐,这个细节让郑觉得:共产党领导人不是官员。

配图|晚年的郑东国

毛泽东对郑东国说:

"我不是生来就是'圣人',而是在向社会和人民学习的过程中,逐渐走向革命的道路。一个人的思想总是要发展的,一个位置是可以改变的。只有通过崇拜人民作为老师,才很容易学习男性主义。"

毛泽东和郑东国那天谈了很多,特别是关于马勒主义的观点,影响着郑东国的余生。

郑东国晚年和孩子谈起这件事,总感慨万千:"我过去是个固执的人,但我服从真理。现在我意识到,只有中国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建设社会主义,它才会有希望。这个信念,我再也不会动摇了。"

1991年1月27日,郑东国完成了88年的风风雨雨。临终前,他对家事、国事毫无遗憾,只剩下遗憾,没有看到祖国的统一。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