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调查显示:融合基础设施厂商的前景光明

为了获取融合基础设施和超融合基础设施市场的数据和观点,taneja group在今年早些时候发起了一次称为“融合一切”的调研。这次调研对象包括在全球范围内的600余名it决策人员及实践人员,涵盖了各个行业和不同的企业规模,这次调研内容包括受访人员对数据中心内融合基础设施(ci)和超融合基础设施(hci)的认知、接受程度以及与传统架构相比之下的偏好。工作小组对部分受访者进行了更为深入的电话采访,了解了是什么促使他们购买、部署和使用融合及超融合基础设施。

下面列出几点说明为什么融合基础设施厂商的前景是光明的。

未来的理想架构

taneja group问的一个问题是:“你的数据中心未来期待使用哪种架构?”。有55%的it实践人员更倾向于使用ci和hci。大厂商最应该担心的是,只有31%的受访者选择了传统架构或基于消费级服务器的软件定义diy架构。

传统架构和diy架构的问题

it社区中对diy架构的厌倦已经非常明显了。当问及采用融合架构的方式时,客户都倾向于不再采用过去的部署方式。受访者被问到了与传统架构特点相关的一系列通用问题,让人吃惊的是,大量的受访者都对传统架构和diy纯软件架构进行了抱怨,抱怨最多的点包括多厂商支持、高级运行能力、部署成本、复杂性、管理能力、扩展能力等。

hci和ci为什么如此流行?

hci和ci都很流行,目前ci的部署量差不多是hci的两倍(65% vs 36%),不过传统架构依然占据了94%的市场。ci和hci在简易管理、预先集成并认证和简单的支持体验等方面赢得了很大的好评,hci在模块化简易扩展方面显示出了最大的优势,因为融合架构和传统架构都包括计算层。超融合技术利用软件定义的方式将存储、hypervisor和计算整合在消费级的服务器中。当问及2018年底hci是否会取代ci时,68%的受访者认为hci会取代,只有32%的受访者不同意此观点。当你在思考最近的hci市场时,这个结果令人吃惊。

融合的下一步是什么?

尽管传统的ci来源于最初的融合架构,但hci吸引了更多注意和投资。厂商正致力于将数据中心基础设施变得像公有云一样有性价比并易于使用,同时保留可靠性、可用性和弹性等企业级需求。对于某些it负载,hci的弹性、模块化和软件定义向外扩展架构甚至使数据中心内的基础设施比公有云更具性价比。

以下是一些领先的融合基础设施厂商的介绍:

惠普企业(hpe)正在对“组合基础设施”进行投资,这里主要指的是synergy产品。它能通过一个覆盖整个数据中心传统架构、ci和hci架构的api调用来将不同数量的计算、网络和专用的存储组合在一起,或把它们拆分开。这种可组合性api也将被引入至3par存储产品和proliant服务器产品。hpe也加倍投资了他们的storevirtual软件,以创建一个全功能的组合数据网络,作为组合基础设施中数据服务层的基础。

hypergrid(之前的gridstore)将专注于基于订阅的hci即服务产品。该公司也会使用他们收购的dchq的技术来提供全应用生命周期管理——他们首先将致力于帮助it将传统应用转变成可以运行在任意环境下的容器兼容应用。hypergrid也会提供多hypervisor的选择。

nutanix在继续发展他们自身的hci产品,以成为一个企业级云基础设施厂商。该公司正对其自身的hypervisor和内建的应用进行投资。内建的应用能够在不同的hypervisor环境下进行迁移,包括迁移至公有云。这让整个基础设施层看上去很透明。

pivot3在今年早些时候收购了nexgen,他们致力于开发能够更好的承载关键混合型负载的hci产品。其中的技术包括高级服务质量技术、低延迟服务器端闪存和高效的数据服务。

riverbed提供混合式超融合产品,他们专注于解决关键的企业远程/分支办公室的需求。这些边界设备解决了分布式管理和存储问题,让通常制约这种部署方式的人工成本和预算不再成为企业负担。

simplivity专注于在客户选择的hypervisor下构建领先的数据服务。使用一个架构来最小化冗余数据的摄入,最小化数据的副本,支持近乎无限的快照,在全球广域网优化的分布式hci系统内建数据保护和业务连续性。

vmware正在投资一个称为vmware cloud foundation的统一 软件定义数据中心(sddc)平台。这个新的sddc平台将vmware的计算、存储和网络虚拟化集成到一起,交付企业级的云基础设施,在私有云和公有云中提供跨平台的自动化和管理能力来简化运行并保持一致性。dell emc将在他们的vxrail系列产品中提供一个全集成的硬件/软件版本。

逼近临界点

上面的例子介绍了各融合基础设施厂商在不同领域做出的大量投资。我相信我们将很快到达一个临界点,突破了这个临界点,数据中心内基础设施的总体拥有成本将低于使用公有云的成本,这会止住近来用户转投公有云的趋势。

这一天的到来会令人兴奋。在融合基础设施厂商中会有赢家也会有输家,但最终,用户将是最大的赢家。

本文转自d1net(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