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说说当年我们家的两位“老三届”毕业生

作者:张顾一鸣
说说当年我们家的两位“老三届”毕业生

我的二哥张洪儒是吉林省长春市第十高级中学校,一九六六届毕业生,他们这一届也是长春市第十高级中学第一届毕业生。

说说当年我们家的两位“老三届”毕业生

我的三哥张洪基是吉林省长春市第七十一初级中学校,一九六六届毕业生。

长春市第十高级中学校原本与“十一高”为邻,一九五八年长春市第十高级中学校更名为长春市实验中学校后,长春十中番号就一直空置着。

一九六三年,长春市相关部门开始规划、设计、建筑长春市第十高级中学校。

一九六四年,长春市第十高级中学校开始在红旗街与宽平大路交汇处东南一里地左右的地方兴建。

长春十中新校舍包括 : 四层教学楼,学生宿舍,四百米标准跑道的运动场,绿化带等等。

一九六五年,长春十中建成并投入使用。高一,高二学生分别来自长春五中,长春七中。

一九六六年五月,全国的高三学生进入高考保送生确定,学生填报大学志愿等阶段。

这时,我的二哥被确定保送吉林工业大学,同届、同班的同学高考志愿都已填写完毕,就期待高考决定去向了,“文革”爆发了。

那时,我的三哥的高中志愿也填写完毕。我的长兄毕业于长春“十一高”,二哥在长春十中,三哥自己决定向东北师大附中冲锋 ……

一九六六年七月,大、中学生全国大串联。学生们拿着学校证明,免费行遍全国。

说说当年我们家的两位“老三届”毕业生

一九六六年十月,大串联基本结束,“长征”开始。

二哥小学、初中、高中时,一直是班长。这一阶段,“官职”名称多变,甚至一天内就变化,那名听起来都吓人。“长征”时,又成了长征队的“队长”,他们的行进路线是 : 长春 — 北京 一 延安 一 井冈山,并印制了红袖标,印制了旗帜 —— 长春市第十中学红色长征队。

临行前,二哥张洪儒做为长征队队长,负责购买一些必备药品 : “红药水”、“紫药水”、“碘酒”、“正痛片” ……

那时,印袖标的都是街道办的小工厂,小作坊,一个个的都特别繁忙,特别火啊 ……

那时,自以为是的青年人都非常固执,做为父母的想劝也不敢深说啊,因为人家那是革命行动。

那时,经过大半年折腾,把天下的父母等长辈们也都搞蒙大圈子了,一个个战战兢兢地也不知哪句话该说,哪句话不该说,说不好小子造老子的反哪。

所以那时的学生们胆子都肥,很能扯幺蛾子。

既然是长征队,那就必须人人都要背行李包。

立冬过后,二哥他们的长征队出发了。

临行前,母亲赵淑珍大人生怕二哥受冻,将家中最厚的被褥拿出来,还将二哥的棉衣、棉裤又加进一些棉花。

当过军人的父亲张喜平大人亲手为二哥捆绑行李,并告诉二哥捆绑行李要领,还指导二哥如何打绑腿,讲明打绑腿的好处 ……

父亲张喜平大人还在二哥的行李外挂上了一把大菜刀,以备遇到坏人、野兽、砍柴取暖等用。

二哥领导的“红色长征队”从长春市第十中学校的校园出发,沿着“长春 —— 大连”的铁路一路向南挺进。

真正踏上征途时,二哥张洪儒才感觉“打绑腿”意义重大啊!

行进在长征路上,二哥张洪儒才感觉行李有些重了,棉衣裤有些太厚啦。

当队伍行走到大屯时,在西北风的伴随下雪花飞舞起来。

队伍行进中,二哥总是走在队伍的最后,不断地为队员们鼓劲儿 :“ …… 梅花欢喜满天雪 …… ”,“ 下定决心 …… …… ”

长征队,人人都是第一次走这么远的路,很多人的脚起泡了,很多女生走路一瘸一拐的,有的人拄着树棍子艰难前行 ……

长征队的队伍的行进速度也开始锐减 —— 由开始的每天行进百八十里路,到每天仅仅行走五六十路,甚至更短一些。

说说当年我们家的两位“老三届”毕业生

经过艰难的长途跋涉,二哥他们的长征队终于到达了辽宁省锦州市。在这里,他们祭扫了烈士陵园。

经过艰难的长途跋涉,二哥他们的长征队终于进入河北省境内。

说说当年我们家的两位“老三届”毕业生

经过艰难的长途跋涉,二哥他们的长征队终于到了首都北京天安门。

这时有令 : 全国禁止长征。

于是,二哥及全体长征队员乘火车返回长春。

说说当年我们家的两位“老三届”毕业生

二哥长征刚走,三哥与同学们也积极行动起来,组建了由十九人参加的“长征”队,他们刚刚走到辽宁省的开原县,就按“命令”返回长春了。

说说当年我们家的两位“老三届”毕业生

一九六七年一月二十九日,“全家福”

紧接着就是热火朝天地文攻武卫,到了一九六七年底,实行了“大联合”。

一九六八年初,广播、报纸开始天天播放、登载与“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相关的文章。

说说当年我们家的两位“老三届”毕业生

一九六八年九月二十六日,二哥张洪儒与同班十二名同学组成了“知识青年集体户”,下乡地是吉林省长岭县东三家子公社。

说说当年我们家的两位“老三届”毕业生

一九六八年十一月二日,三哥张洪基与同班十二名同学也组成了“知识青年集体户”,下乡地是吉林省德惠县夏家店公社。

一九六八年十一月二十七日,吉林省长春市“相关部门”在长春地质宫广场隆重集会,欢送吉林省长春市第一届响应号召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奔向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 ……

这一天,我记忆的非常清晰。

这一天是星期天。

二哥一大早背起行李就奔向学校 ……

这一天,地质宫广场布满了解放牌大汽车,汽车上贴满了花花绿绿的标语。

每一辆汽车上,都坐着十几位男男女女、面无表情、神情凝重的知青们。

广场四周的高音大喇叭播放着歌曲、讲话 ……

地质宫集会结束后,一辆辆解放牌汽车拉着知青及知青们的行李,锅碗瓢盆驶出地质宫广场,经解放大路、东民主大街、康平街口、西民主大街,进入建设街、西安大路、斯大林大街,到火车站开始分流,各自奔向四面八方。

那一天,街路两侧都是夹道欢送的人群 ……

父亲、母亲、三哥、姐姐和我站在家中临街的阳台上,望着一辆辆满载着知青们的解放车驶过 ……

说说当年我们家的两位“老三届”毕业生

二哥集体户里的男同学集体合影

突然,三哥急切地说 : “我二哥他们集体户的车 …… ”

车上,二哥挥着手,他们集体户的同学们也频频挥手。

我们全家人也向他们挥着手。

母亲眼睛湿润了,急忙走进房间,从箱子里拿出大氅,急切地说 : “天太冷啦,坐在敞篷汽车上会冷的,洪基把这大氅给你二哥送去!”

等三哥跑下楼,车早已走远。

车走远了,母亲一直牵挂着 ……

说说当年我们家的两位“老三届”毕业生

一九六八年十二月二日,三哥积极响应号召和集体户的同学们,随长春市第二批“上山下乡”的知青大军踏上了去德惠县夏家店公社的旅途 ……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