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鼻子比我先到15分钟。--------《西哈诺·德·贝热拉克》
在电影《大鼻子情圣》中,西哈诺·德·贝热拉克才华出众,剑术高超,可以一边战斗一边成诗。但他长了个特别大的鼻子,看起来像个怪物。他暗恋美丽的表妹罗克珊,然而表妹爱的却是他的战友克里斯蒂安。于是他自告奋勇,替克里斯蒂安代写情书,在字里行间表达自己的心声。

电影版《大鼻子情圣》
表妹被柔情蜜意的情书打动,嫁给了克里斯蒂安。一位对罗克珊有觊觎之心的伯爵一怒之下将两人送上前线。后来克里斯蒂安明白了西哈诺对表妹的感情,劝他说出真相。可当罗克珊来到了战场,却传来克里斯蒂安牺牲的消息。此时西哈诺已经不能对罗克珊说什么,只能眼睁睁看她捧着染血的情书毅然进了修道院。
15年过去了。由于西哈诺散发了抨击社会弊端的文章而招来了杀身之祸。在弥留之际,他对表妹说出了心意,但已经为时已晚。
这是电影《大鼻子情圣》的主要情节,改编自19世纪法国剧作家埃德蒙·罗斯丹的五幕戏剧《西哈诺·德·贝热拉克》。1897年12月,这部戏剧首次在巴黎圣马丁剧院举行,旋即被誉为“法国人的骄傲与希望”,此后以其为蓝本的剧目反复在全球范围内上演。1990年电影《大鼻子情圣》上映,热拉尔·德帕迪约借西哈诺一角获得奥斯卡最佳男主角。2014年,日本国宝级戏剧大师铃木忠志对其进行重新解读和诠释,再次被搬上舞台。可以说,这部戏已成为历史上最受广泛认可的法国戏剧之一。
戏剧版《西哈诺·德·贝热拉克》
值得注意的是,西哈诺并不是罗斯丹凭空捏造出来的人物,在历史上确有此人的存在。西哈诺是真实的,表妹罗克珊、战友克里斯蒂安也能一一找到原型。可现实中的西哈诺是否像剧中一样深爱着表妹呢?我们不得而知。
大多数传记作者认为,西哈诺·德·贝热拉克(cyrano de bergerac)出生于法国gascon的一个小贵族家庭。1638年,19岁的他加入军队,1640年在siege of arras(阿拉斯围攻,三十年战争中的一场战斗)中受伤,然后弃军从文,回到巴黎成为一名剧作家。此前,他曾和著名数学家、哲学家皮埃尔·伽桑狄(“三种灵魂”的提出者)一起工作,与莫里哀一起创作,与david dupron一起跳舞。现实中的西哈诺与剧中的西哈诺一样,才华横溢,当然也一样有着一个大鼻子。
西哈诺·德·贝热拉克
作为一名剧作家,西哈诺的代表作有《la mort d'aggrippine》、《月球航行》、《太阳之国》。前部讽刺了剥削和腐败,后两部则充满奇妙幻想。他的创作激励了后来的儒勒·凡尔纳和乔纳森·斯威夫特,为科幻作品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甚至连他的死亡也充满了戏剧性。他在拜访自己的赞助人时,家里的一条木梁正好掉下来砸在他的脑门上,去世时年仅36岁。
兜兜转转,时间来到19世纪30年代,革命和战争频仍,动乱不已。政治中的黑暗,社会的不平等,使人们感受到法国大革命后确立的资本主义制度远不如启蒙思想家描绘的那样美好。社会各阶层对启蒙思想家设想的“理性王国”深感失望,努力寻找精神寄托,浪漫主义文学应运而生。雨果的逝世似乎终结了浪漫主义戏剧的荣光,此时,罗斯丹的《西哈诺》犹如一声春雷震响在法国戏剧舞台上。
罗斯丹著《西哈诺·德·贝热拉克》
剧中的西哈诺才华横溢,他一边斗剑一边即兴吟诵出一首诗,并且在诗的结尾处将对手击中。
西哈诺:等等,我先起个头!好~有了! (用动作配合诗句) 我从容的抛开毡帽 缓缓地脱下 紧身的外套 然后抽剑出鞘 我虽然姿态优雅 但是出剑如风 当心啊,小朋友 到诗的末节,我将将你刺中 (开始交锋) 爱管闲事么?臭虫 我该从何处下手 勋章背后的胸膛 还是肋下,袖口 我的剑锋游走飞舞 剑柄护手响叮咚 我选中你那便便大腹 我一时文思不继 瞧你面色如土 朝后跳开躲避 真是胆小如鼠 我让你扑了个空 不好意思请接招 小排骨把剑握牢 到诗的末节,我将将你刺中(郑重严肃宣布) 阁下临终忏悔之时已到 我站稳脚步,连连进攻 刺一剑,虚晃一招(冲刺)看剑(刺中) (华勒威受伤,摇摇欲坠) (满堂喝彩,狂赞)
西哈诺爱罗克珊,爱到不顾一切,但在得知罗克珊与克里斯蒂安互有爱意时,他却愿意牺牲自己的幸福,帮助克里斯蒂安追求罗克珊,成全两人。西哈诺也是非常聪明机智的,表妹成婚之际,垂涎于罗克珊的伯爵想搞破坏,西哈诺充当守卫,编出各种借口拖延时间。伯爵被哄得团团转,罗克珊与克里斯蒂安的婚礼也顺利完成。
剧中“以一当百”的故事讲述了西哈诺的朋友利尼埃尔因写讽刺诗得罪了一个大人物,他回家的必经之路上埋伏了百人。正直的西哈诺得知此事后独身一人冲锋陷阵,奋勇杀敌,把百名伏击手打得落花流水,丢盔弃甲。曾经,伯爵也想收买西哈诺做自己的御用文人,西哈诺严辞拒绝。
最令观众感动的不是他的强,而是他的“弱”。表面上他气势汹汹,“本人的鼻子巨大无比,我把此物视作骄傲”。实际上他是很在意这个大鼻子的,只要有人因为鼻子嘲笑他、侮辱他,西哈诺就会愤起反击,把对方打得一败涂地。他的好友劝他去表白心意时,他说:“想到自己生的丑你知道我有多么难过……”
丑陋的西哈诺却有着美丽的心灵,这立马就会让人想起雨果在《巴黎圣母院》中刻画的敲钟人“卡西莫多”。在一个“丑”的外表下所映出的“美”才显得更“美”。在19世纪末的法国沉闷悲观缺乏理想的社会背景下,罗斯丹创造的西哈诺就是“美”的代名词。在一个愤世嫉俗、功利主义时代,西哈诺仍然是所有浪漫主义者的灵感源泉。
多少年来,关于《西哈诺》一剧的评论不知凡几,其中有一个评论道出了这位大鼻子情圣的现代意义:
在一个随意捏造真理的世界,提出“真理是客观”的傻瓜,会像西哈诺的鼻子一样可笑;在一个浪漫沦落为一夜情的时代,西哈诺对罗克珊的纯洁忠诚的爱是那么可贵;在勇气被怯懦所腐蚀的当下,西哈诺的战斗精神要求人们充满欢乐的自信;在没有人敢特立独行的“平等主义”潮流中,西哈诺昂起头颅提醒我们,那些鼻子翘在空中的人可能并不是骄傲自满,他们也许只是在盯着星星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