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年九一八事周年纪念日,胡世宗都会前往"九一八"历史博物馆,站在纪念碑前冥想,缅怀沈阳人不会忘记的回忆。
何仲陵用早年获得的两块木化石北票制作了这座建筑的模型。
胡世宗在辽阳瓦兹古拜访了何仲陵先生(右),听取了他关于"遗迹纪念碑"设计的故事。
胡世宗
每当918事件的周年纪念日到来时,我都要去"九一八"历史博物馆,我特别想在那种设计独特、造型独特、高大庄重的"残碑"面前静静地站着,静静地思考着,深受感动。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看到的日历可以随意阅读,可以在上面写一点生活印象。然而,这块"残存纪念碑"却是巨大的,1931年9月18日星期五,农历新年8月初七,这一天,这个历史的象征,被放大了无数倍,在我们眼前这标志着事件的那一天"式的石碑,高18米,宽32米,厚11米,抬头望去, 太陡峭了。它诞生于1991年,将永久矗立在9月18日活动的现场。那一年,就是这一天,来了,日本人开始了对我国疯狂的侵略、焚烧和掠夺,无所不包。在《遗迹纪念碑》中记载:"夜里十点,日军自爆南边满铁柳条湖段,反假华军,遂攻占北营。我东北的将领们没有抵抗的命令,忍受着痛苦的撤退,民族困难来了,人民起来战斗。"
这座"残存纪念碑"的设计师何仲玲先生,是鲁迅美术学院的教授,是中国当代著名雕塑家,他的儿子继承了父亲的雕塑事业。但他的父亲何伟是泥雕,他是石雕。在我们看到的1951年的电影《白发女人》中,剧中有奶奶庙的祖母雕像,显示了何琦的艺术力量。
何仲龄先生跟我聊起了"残存历史纪念碑"和他的关系,是早年伊始在辽宁西北的票证上首先拿到了两块木化石,他把这两块破烂如木化石的木头化石上放了两枚锈铁环,1931年9月18日铸造在日历上,就成了"九一八残年"的原始形状。后来,他用石膏制作了一个外观类似于这座纪念碑的建筑模型,入选了首届全国城市雕塑计划展览,好评并吸引了学术界的关注。
1991年,画家、政协委员王胜利先生提出的建纪念918事件博物馆的建议获得通过,贺仲陵的"遗迹古迹"被收录在62个节目中名列前茅,并在3个月的时间里,在快速兑现的情况下, 一座纪念碑既是博物馆"一个博物馆",又是世界瞩目的极具思想艺术内容的"遗迹纪念碑",从此落户我国沈阳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成为城市的新坐标。
八岁的何仲玲先生给我看了他原来的设计草图,包括"残渣"上的所有字样,大部分都是在这个成品上兑现的,这让他感到无比的欣慰。只有纪念碑后面有两块光滑的石砖,原本是刻着他设计师的名字,他坚决否认。他说,雕刻我的名字是没有必要的,雕刻我的名字就淡化了主题,这不像一个小作品可以签一个名字;题材太大了,以至于有太多的人参与到原作和制作中。他说,'你看北京的人民英雄纪念碑,那些雕塑家,他们在上面留下了自己的名字吗?不,我没有。两块石砖最后还是空白的。
我看着身体健康,思绪清晰,说话很快的钟陵先生,也想起我站在神的形体上,已经走向了世界,被专家称为"史上雕塑史上的杰作"之前的"残存纪念碑"的那种深刻的感受:我们是中华民族不可战胜、不可战胜的英雄, 我们在这片土地上有无数的人可以歌唱,我们必须,而且一定能够——记住历史,记住烈士,珍惜和平,创造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