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一部电影《弗兰兹》
今晚老妈强烈推荐我看一部电影《弗兰兹》,她下午看了赞不绝口。
我先刷着手机,还是漫不经心地瞟着电影:一开始黑白荧幕,让我觉得这电影好久远啊!难道我要开始看默片了么?带着疑惑,继续观望。这电影开始描述了一战之后德国和法国满目疮痍的场景。接着一个漂亮而忧郁的法国男人阿德里安,几次三番到德国的一个丧子家庭,来干嘛呢?看着看着,我手机放下了。起先我一直在猜测,这男人和死在战场的弗兰兹是不是好友,可德国与法国当时在一战时明明是敌对国啊,看德国百姓对这个法国男人的态度也可以证明。接着我越来越觉得,他们两是不是gay啊,不然他怎么会如此痛苦,可当我忍不住问老妈时,老妈肯定的回答“不是!你接着看吧!”又让我费了不少心思去猜测,去仔细观察,可仍然难以猜到谜底。同时,黑白与彩色的交互使用,让我也有些莫名。音乐倒是如泣如诉,非常应景,十分贴合人物暗淡沉郁的心情。特别是女主在墓地看书或浇花时,树叶被风吹的飒飒作响,好像明明有要吹散郁闷的感觉,但又时时把人拉回寂寥的空间。
女主在走过人生最灰暗的时刻后,终于在家人(其实是两准公婆)的鼓励下,坐上了开往巴黎的火车。这一趟巴黎之旅,真的能让她得偿所愿吗?哈哈,我不能再剧透。

但这部影片看完了,才发觉黑白与彩色的交互设计,真的是极有意思。大部分黑白是现实,大部分彩色是谎言。男主在谎言中,越来越崩溃,心里的黑洞越来越大;女主则在给家人的书信谎言中,越来越独立,生活的幕布正式拉开。男主在忏悔时,说“人不能只为自己活”,于是他在走过至暗时刻以后,听妈妈的话,服从于身边所有人的安排,不再反抗,自己扼杀掉了自己的内心;女主在忏悔后,选择宽恕,发现“人要为自己活”,她留在了一直向往的巴黎,在艺术与美好中,坚强独立,遵从内心的选择。女主最后看着马奈的《自杀》油画,在写给公婆的书信中再次写了谎言,但她真正实现了自我救赎,获得了独立的自由。
马奈的那副名画《自杀》,本是收藏在苏黎世的,在这部影片里被复制到卢浮宫中,反复出现了好几次。我先没明白是何用意,后来看了一些影评,再次回味细品影片,才顿悟导演弗朗索瓦·欧容的用心至深——每个人都会在自己的人生中,做出“自杀”选择。这个自杀,不是指杀死自己的肉体,而是指在人生唯一旅途中,我们每到一个关键路口时,我们的每次突破自己,就是一次蜕变,自己去掉一个选项,选择另一个选项;选对了就是一次升华,选错了就等同慢性自杀。
弗兰兹从头到尾都只是客串出场露脸了几次而已。入伍战前他曾给未婚妻安娜念过一首魏尔伦的关于秋天的诗,在影片中借女主安娜之口念给了法国男人阿德里安:
秋声悲鸣/犹如小提琴/在哭泣/悠长难耐的阴郁/刺痛了/我心脾/沉沉闷闷/迷迷濛濛/钟声荡起/往事如烟/在眼前重现/我泪落如雨。
在唯美的小提琴音乐声中(柴可夫斯基的《如歌的行板》),在黑白彩色光影交错中,在有些悬疑的剧情结束后,人生也绝不会随着夜幕降临而不再继续。so,tomorrow,go on!明天,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