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种情景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

作者:陈伟志

十月革命把马克思列宁主义送到中国,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扎根。在众多社会潮流激烈竞争的"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能够脱颖而出,不仅因为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真理,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还因为一代又一代的先进中国人,自觉地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解决中国面临的问题。 从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取得了显著成效。在马克思主义华丽化的进程中,我们选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三个相关场景,试图引导读者从一小处窥视,感受真理之光是如何照耀在中国土地上的。

译者让更多人品尝到真相

马克思主义的奠基著作《共产党宣言》的第一部中文全译本于1920年在浙江义乌出版。正是学者陈旺道完成了这个项目。陈旺道"花了五倍于往常的时间翻译书籍",小心翼翼地翻译了《共产党宣言》。有一天,妈妈带了一盘榛子和红糖,陈旺道因为注重翻译的书,误以为墨水是红糖,当妈妈问要不要应该有一些红糖时,陈旺道说很甜,完全不知道嘴里是被墨水覆盖的。陈旺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在陈独秀、李汉军学派改版后,于1920年8月首次印刷,千册迅速缺货,一个月后重印。

马克思主义著作在中国的翻译、研究和传播,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一步。如果真味是甜的,那么翻译者就是一只勤劳的蜜蜂,它们从真理之花中收集花蜜,做出甜甜的蜂蜜,为更多的人品尝到真理的味道。

在第一次会议前两个月,中国图书局出版了由李达翻译的荷兰人郭泰的《唯物主义历史的解释》,其中李达简要翻译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唯物主义历史观点的重要论述。《唯物主义历史评论》在当时的流行程度对今天的读者来说可能是不可想象的,这本书在15年内印刷了14次。一大上,李达当选为宣传总监,两个月后,人民出版社成立,出版计划包括《马克思书》15种,《列宁书》14种,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以系列书籍的形式翻译和出版马克思主义著作。虽然由于反权的干扰,计划没有完成,但李达作为主编,开展了编辑、校对、印刷、发行等工作,在非常困难的条件下出版了15种书籍,包括陈旺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

马克思主义著作的翻译,使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在这个复杂的理论体系中,马克思花了40年的时间写《资本论》,被称为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从1928年开始,王雅楠和郭开始共同翻译《资本论》的旅程,十年后,《资本论》的中文译本终于问世。两本书的翻译过程艰巨,1928年,郭文贵在杭州大佛寺大力翻译《首都》第一卷,与拟在杭州写小说的王亚楠成为横截面。至于《资本论》所批判的古典经济学,郭文贵"连最初都不知道",建议两人首先要从古典经济学翻译过来。1935年,由于郭瓦瑟翻译的第一卷《资本论》在战争中被毁,他们不得不从头开始翻译《资本论》,经过多年的积累,他们的教育无疑比那时更深,而且基于来自苏联的德文文本,翻译自然更加准确。值得一提的是,王亚楠后来完成了《中国经济原始理论》的撰写,该书"按照资本的制度和范围研究中国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经济,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

今天,当我们阅读马克思主义著作,并受到真理闪烁的光芒的鼓舞时,我们不应该忘记几代翻译家的功劳。

注重调查研究,反对"原教旨主义"

1930年5月,毛泽东在江西省赣州市吴县进行了社会调查。调查历时10多天,包括当地苏方干部、杂货商、工匠、穷人等不同职业和经历的11人参加了由毛泽东主持的调查,毛泽东认真记录了他们的陈述,后来编纂了8万多字的《寻吴调查》。

毛泽东寻找吴的调查在战斗中完成。当我们了解了这个背景并转过身来寻找吴时,我们会对调查的精细度印象深刻。

毛泽东在武武考察期间写下了《反本主义》,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重要文献。文章以"没有调查,没有声音"的真相开始。

毛泽东在文中强烈反对"原教旨主义"。毛泽东在写这篇文章时,有一种"教条马克思主义、把共产党的国际决议和俄国革命的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俄国的"十月革命"走了一条城市围困农村的路线,1928年,党的六大会议在莫斯科召开,布哈林代表共产国际发表政治报告,仍然主张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重点应放在城市上,反对在农村建立坚实的基础。但对中国来说,这真的是正确的道路吗?

毛泽东在井冈山、闽南和山西的实践使他相信,中国应该走上一条与俄国不同的革命道路。在"反本主义"问世的同一年,毛泽东写了《星火,可以独创》,"首次明确了中国共产党工作要以农村为中心的战略思想,标志着围城农村、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理论的基本形成"。

1930年无疑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关键一年。但真理的发现和成长,总是离不开与谬误的激烈斗争。如果真理之光只是大多数人还不知道的"星火",它最终会形成原始的势头,正如历史所证明的那样。

延安见证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1938年9月29日,中共六届中央委员会六中全会在陕西省延安大桥召开。自上次全体会议以来已经过去了近五年,在此期间,红军长征抵达延安,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爆发中再次合作,中国革命的形势发生了变化。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六中六中六中全会留下了辉煌的一次。毛泽东在会上作了新阶段的政治报告,并首次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概念。

李大昭,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早在1919年,李大昭就"初步表达了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则必须与国家实际相结合,在融合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思想。从1919年到1938年,二十年后,中国革命的进程一次又一次地证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方向,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必须坚持。

正是在延安这片火热的土地上,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取得了丰硕的成果。1945年,中国共产党七大确立了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毛泽东在延安写了一系列著名文章,对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1937年7月至8月,毛泽东撰写了《实践理论》和《矛盾论》,从哲学角度高度批判教条主义和主观主义,展示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奠定了重要的哲学基础。1941年整风运动开始时,毛泽东的三份报告《改革我们的学习》、《规范党的风度》和《在野党的八个单位》,把矛头指向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和党的八个单位,要求在党内建立马克思主义作风。整改运动后,全党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本质是实事求是。这四个字来之不易,我们应该珍惜,永远作为代代相传的"遗产"。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创新过程。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中共逐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次历史性飞跃。

中国共产党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一个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新的眼光加深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进行了艰苦的理论探索,取得了重大的理论创新,开创了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也是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我们要用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武装思想,引领工作,为实现"两百年"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