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明朝名将王骥出身文人,却靠军功封侯,一生堪称传奇

作者:浔阳咸鱼

真正从军事学等方面去分析的话,我是分析不了的。以我的认知来说,我一般比较喜欢的是“文臣知兵者”,即文官出身的名将,所谓“军事天赋”在他们身上会比在世代武夫出身的武将身上更为明显地表现出来。

我个人在读史过程中比较有记忆的是南梁的韦睿、唐朝的裴行俭、南宋的赵方、明朝的“三王”(王骥、王越、王守仁)等等。另外,也可以从北宋张预《十七史百将传》、明代黄道周《广名将传》之类的兵书中所列的名将(尽管我不认为这里面的一定都合格)一窥究竟。从其中的行兵布阵、奇谋智计而得知,尽管有的是一位书生或是素来不接战阵的人,但他们确实“天生”适合为将。以下,我就简略介绍一下我在上述已经提及“三王”中的王骥(王越文武兼备,能谋善诗;王守仁名气太大。这里都不再赘述)

明人喜欢将本朝的许多名臣都称为“知兵”者,便如同宪宗、孝宗朝的韩雍、马文升、项忠、余子俊、秦纮、许进等大臣。但实际上,水分是大大存在的,而且如项忠、许进之徒更是属于被士大夫吹捧的人罢了(单就用兵,项忠或许不好指摘,但他逼死无数流民的史实恐怕也非他自辩中说的那么无可奈何和名正言顺),许进在处置哈密问题上更是表现欠亏(尽管在王越死后朝中主持此事的主要是兵部尚书马文升,但许进作为前线指挥也罪不可赦)。

王骥是明成祖永乐四年(1406年)的进士,在此之后直到明英宗正统二年(1437年)的三十余年的时间里,王骥历任兵科给事中、山西按察司副使、顺天府尹、兵部右侍郎、兵部尚书等职,还一度掌理都察院事务。在六十岁之前,作为文官的王骥有“持正不挠”、“奏免盐池逋课二十余万”、“畿甸大治”等等的政绩,可以说是一位干吏。

明朝名将王骥出身文人,却靠军功封侯,一生堪称传奇

尽管王骥的征战生涯只在六十岁至七十三岁之间,但他所立下的战功也足以在明初历史中抹上浓重的一笔,总结其主要指挥的战役,主要有三场,一在西北,一在西南,一在南方。

击破鞑靼

1436年,鞑靼阿台、朵儿只伯多次侵扰边境,朝廷征讨无功,兵部尚书王骥被下狱论罪,不久后获释。次年,六十岁的王骥亲自抵达前线,拥有“相机行事”的权力,他疾驰入军,大会将士,诛杀败将安敬,安置将士,淘汰老弱,以雷厉风行的作风应对即将到来的战斗。1438年,王骥与都督蒋贵、赵安等人分兵出击,相继大破鞑靼各部,转战一千余里,迫使朵儿只伯“远遁”。这是此前未经战阵的老朽王骥亲自指挥调度的第一次战争,取得了胜利。

三征麓川

这也是王骥一生中最著名、最毁誉参半的一场战争,此次战役自1439年开始,直至1448年结束,共历经四次大规模征讨,而王骥参与了其中的后三征(1441年、1442年、1448年)。因为此役太过著名,这里便不再详细叙述,只是要着重说明,最后的结果还是无法彻底消灭叛乱的思氏土司。关于此役经过,最完整的文献资料可以参考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中《麓川之役》一节,

明朝为此次战役,付出了巨大代价,史书有“老师费财,以一隅骚动天下”(《明史·王骥传》)的记载。而当时的士大夫及后世史家大多指责这是由急功近利的王骥发起、权宦王振居中支持的一次空耗民财、意义不大的战争,官修《明实录》便评价王骥“然麓川之役,(王)骥为功之首,而罢敝西南,冒滥官爵,盖亦罪之魁也”(《明英宗实录》卷315),这里的态度颇有万历时平宁夏哱拜之役后神宗斥责原任三边总督魏学曾“功魁实罪首”(《明神宗实录》卷254)的意思。而在王骥这里,实际上的指责之意或许更重。王世贞也说“以麓川之三役,涂炭几天下半”(《弇州续稿》卷87),指摘之意表露无遗。

西方学者所著的《剑桥中国明代史》中对此役倒有不一样的叙述,可以一观:

如同有些史料所说,这些漫长和耗费巨大的战役可能给缅甸北部的本地民族留下深刻的印象。但这个地区没有长期平定。……但是王骥进行的这些代价很高的战役确实达到了一个目的。它们在明朝以后的时期巩固了中国人的控制,而且也的确巩固到如今。

进击苗乱

1449年,湖广、贵州各地苗人爆发大规模的起事,阻塞各地交通,此时刚在权宦王振庇护下免罪(因麓川之役屡遭攻击)的王骥才刚回到武昌,马上就奉命讨伐苗乱。但据《明史·王骥传》记载,在两年的征讨中,作为指挥大将的平蛮将军、总兵官王骥只是“顿军辰、沅不进”,真正尽力平叛的是侍郎侯琎等人。

除了多次领兵亲征以外,王骥还曾在正统九年(1444年)与都御史陈镒巡边时建议施行“轮戍法”,即减省军费,又能提高士气;1450年,七十三岁的王骥被明代宗任命为总督南京机务,整肃南京军队懒惰之风,勤于练兵。

王骥是一位文臣出生的天才将领,他在中进士前便有“长身伟干,便骑射,刚毅有胆,晓畅戎略”的记载(据《明史·王骥传》)。他是明成祖永乐六年二十九岁的进士;明仁宗去世时,他是四十八岁的顺天府尹;明宣宗去世时,他是五十八岁的兵部尚书;明英宗被俘、代宗即位时,他是七十二岁的平蛮将军;英宗“南宫复辟”后,他作为功臣是八十岁的兵部尚书、奉天翊卫推诚宣力守正文臣。直到明英宗天顺四年(1460年),年迈的王骥才咽下了最后一口气,享年八十三岁,谥号“忠毅”。

有明一代,文臣武将极高寿者,首推身历九朝的南京兵部尚书魏骥(九十七岁);其次是“两京十二部,独有一王恕”的吏部尚书王恕(九十三岁);再次是据说寻找到了建文帝、德高望重的礼部尚书胡濙(八十九岁)。以此类推,王骥也是赫然在列的。(此段据明代中期徐咸的《徐襄阳西园杂记》所载录列:“国朝名臣,久任享耆寿者,魏文靖公骥九十八,王端毅公恕九十三,胡忠安公濙八十九,马端肃公文升、韩忠定公文、吴文恪公讷、章文懿公懋,俱八十六。王文端公直、王忠肃公翱、王忠毅公骥、林文安公瀚、刘忠宣公大夏、谢文正公迁,俱八十四。”只是其中王骥的年纪所记与《明史》等有所出入,记为八十四。)此后的晚明还有八十五岁的宣大总督王象乾等人,就不再统计。

而王骥不仅能征善战,足智多谋,还身体康健,七十多岁时,仍纵情声色、吃酒食肉,毫不显老。尽管他的一生在麓川之役、胡广苗乱、夺门之变等等事件中得到众多指责、嘲讽,但不得不承认,这位文官出身的武将靖远伯本身就是一个奇迹,他是明初开国功臣之后第一个获得爵位的文臣(靖远伯世代传袭至明亡,共历八世九代),王世贞在《皇明奇事述》中就惊异道“王靖远骥、王威宁越,皆以进士累官尚书、左都御史,而一挂平蛮将军印,一挂平胡及靖虏副将军印,盖不止总督而已也……其事至奇……”。这位一生豪放不羁、高傲功利的文臣,实现了自己平生的理想,最终“勋著燕然,功高铜柱”(《明史纪事本末》卷30谷应泰赞语),成为了第二个陈汤(西汉名将)。在我看来,他是最有军事天赋的文臣将领之一。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