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节书摘来自异步社区《移动app测试的22条军规》一书中的第1章,第1.1节移动app的特性,作者黄勇,更多章节内容可以访问云栖社区“异步社区”公众号查看。
军规1 确定设备和平台再动手
移动app测试的22条军规
在测试设计之初,测试人员首先会考虑的是什么呢?没错,就是测试的环境,也就是确定app究竟需要运行在什么样的设备和平台上。
显然,在移动设备和平台碎片化的现实中,测试人员穷尽所有设备和操作系统的版本来实现全覆盖的测试是不可能的。那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投入下,从投入产出比的角度出发,达到尽可能多的测试覆盖呢?这里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1 移动app的特性
(1)如果app是针对心率监测、指纹识别、近场通信(nfc)、红外线操控这些需要特殊传感器设计的,那对测试设备和平台的选择就相对少一些,只需要考虑那些拥有这些传感器的设备。例如对于支持指纹识别的app,测试人员需要考虑的设备也就是iphone 5s、iphone 6、iphone 6plus、ipad air2、ipad mini3、lg g3、三星galaxy s5、三星galaxy note4、htc one max和华为mate7这些设备(不考虑市场占有率比较低的vivo和oppo的手机);而如果app支持心率监测,测试人员就只能选择三星galaxy s5和galaxy note4了。
(2)如果app是针对某种平台所独有的功能设计的,或者是某种平台独占的,测试人员就只需要考虑相应平台下的设备。比如app是类似android设备上层出不穷的“xx清理大师”,那在确定测试设备和平台时就不需要考虑ios平台了;又比如之前instagram选择只支持ios平台,那作为instagram的测试人员只需要关注于ios设备就足够了。

或者,如果app选择不支持某种平台,相应的,测试人员也就不需要测试运行这些平台的设备了。比如windowsphone、黑莓(blackberry)以及塞班(symbian)平台在市场上的占有率已经很低了(根据2014年第四季度的调查,详见图1.2),如果在开发时选择不支持这些平台,那在测试时测试人员就完全可以忽略相关的设备。
(3)如果app是面向大众的通用型app,测试人员就需要结合移动app的生命周期和测试设备的硬件参数来确定测试设备和平台了。
本文仅用于学习和交流目的,不代表异步社区观点。非商业转载请注明作译者、出处,并保留本文的原始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