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张家口市森防站:给树木把脉的“森林医生”

作者:张家口新闻
张家口市森防站:给树木把脉的“森林医生”

姚圣忠和他的团队在户外调查

张家口新闻网记者赵彩芬

在位于张家口宣化区下八里村的市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林业有害生物防控中心,姚圣忠和他的团队正在进行天敌繁育实验。

市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是市林业局的一个职能部门,它就像一所森林医院,护卫森林健康,防止危险性病虫害的传播蔓延。

该站现有8名工作人员,其中高级职称有4名,并有博士1名、硕士1名、“三三三人才”1名、“名师名家”1名。在这个团队里,有已经工作了30多年的老技术人员,也有刚毕业不久的新生力量。

姚圣忠,毕业于北京林业大学,博士学位,市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站长,从事森防工作30多年,是一名在全国森防系统知名的老专家。

姚圣忠在介绍森防工作时,首先提到了“生态优先”的理念。他说:“昆虫和鼠、兔等啮齿类动物,它们都是生态系统食物链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们的益与害,都是人类从自身利益的角度出发去定义的。在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中,不是要把所有的有害生物都消灭掉,而是要让这些可能造成危害的昆虫或鼠兔保持在一个稳定的种群密度状态之下,既不破坏食物链的完整性,又不会因密度过高而危害到人类的利益。”

正是在“生态优先”理念的指引下,姚圣忠和他的团队作出一次又一次的正确决策。2006年8月,沽源县落叶松林地中暴发了一种叫白肾灰夜蛾的虫害,这种虫子是第一次在我市发生,按照惯例,应当立即进行喷药防治。但姚圣忠通过实地调查,发现个别虫子已经感染了病毒。根据他的经验,认为这种情况下无需喷药,虫子会自然死亡。果然,不久虫子就开始大量死亡。这一大胆而冒险的决定,不仅节约了防治资金,而且还减少了农药对环境的污染。直到现在,十年过去了,这个虫子虽然仍有存在,但再也没有成灾过。“试想,如果为了防治病虫害而无限制的喷洒农药,会引起一系列的生态灾难,虫子灭了,吃虫子的鸟也可能因二次中毒而死亡;鼠类灭了,以鼠为食的猛禽及猫科、鼬科动物数量就会锐减。”姚圣忠笑着说。

“防治病虫害可不是喷喷农药那么简单。”为了保护生态环境,他们研究出了管氏肿腿蜂、周氏啮小蜂及瓢虫等天敌的规模化人工繁育技术,用这些天敌代替农药应用于多种虫害的防治,既减少了环境污染,又实现了可持续控制。此外,他们还根据防治工作需要,先后设计出各种规格的人工鸟箱、平板鼠夹以及毒饵保护器等多种新型实用工具,其中毒饵保护器于2016年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并在全国森防工作会议上得以推广应用。

“工作中,即便是不得不使用农药的时候,我们也会尽量选择一些低毒的生物制剂或仿生制剂,并采取一些危害更小的施药方式。”该站副站长翟金玲介绍,比如防治松树上发生的一种大毛毛虫,他们利用这种虫子冬天在枯枝落叶中越冬,春天出蛰后上树危害的习性,采取在树干上绑毒纸绳的方法来防治。这个方法就是把纸绳浸泡在农药和柴油的混合物中,浸透之后绑在树干上,这种虫子上树的时候经过毒纸绳就会被毒死,而不会给其他昆虫带来不必要的伤害。

遇到深山上的森林出现病虫害时,大型的喷药机械根本进不去,只能靠人工背着设备去防治。这种情况下他们会采取喷烟的方法进行防治,也就是把农药通过喷烟机转化成烟雾进行防治。采取这种方法时,需要在大气出现逆温层的时候进行。这些“森林医生”们通常会在凌晨3点左右背着药剂和喷烟机上山作业,到天蒙蒙亮逆温层消失后收工。

“我市因常发性林业有害生物监测到位、防治及时,极少有突发性灾害发生,迄今为止,美国白蛾、松材线虫等危险性有害生物在我市仍未发生。”姚圣忠和他的队友们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今后,他们这支队伍将继续行走于沟壑之间、山脊之上,维护好那一片片来之不易的绿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