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人一生心跳次数固定的,“心跳越快死得越早”的说法是真的吗?

这问题很有意思,或许这也是很多人的观点甚至是科学界某些学者的观点。

我们观察一些慢心跳动物,如乌龟、甲鱼,乌龟的寿命可以高达170~180年,它们的心跳每分钟只有6次。有人发现几乎所有哺乳动物医生的心跳总是似乎是相对恒定的,约7亿次,人类的总心跳次数高于其他哺乳动物在25亿次左右,寿命极限大概120岁,似乎这个心跳的确成了“定数”,不过个人并不认为是如此。

人一生心跳次数固定的,“心跳越快死得越早”的说法是真的吗?

我们身体的器官就像机器里的零件一样,用的时间久了也会老化,也会磨损,用的次数越多,磨损的可能就越快,如同膝盖:膝盖关节上的一层软骨刚开始是光滑灵活的,我们做一个运动,这层软骨就可能会被摩擦一次,摩擦的次数多了,软骨的厚度逐渐变薄,表面也逐渐不光滑,到了中老年阶段,如果过度运动的话可能会出现严重关节磨损,诱发关节炎。

但我们不可能因为运动关节会产生磨损,一辈子就不运动了,一辈子躺着坐着动得越少,就真的活得越久?话肯定不能这样说,虽然我们越用,这些身体的组织就会越被磨损,但相对来说,我们从中获得的效果也是有利的,比如我们积极锻炼,虽然对关节有所磨损,但同时能够提高肌肉含量,韧带灵活度,肌肉有助保护骨骼,并让我们身体更有力气,代谢更旺盛,我们避免了身体虚弱而造成的更多疾病,同时也避免了受伤后容易骨折的可能性,从另外的角度来看,同样是在延长身体寿命。

人一生心跳次数固定的,“心跳越快死得越早”的说法是真的吗?

如果通过良好的生活方式、饮食方式、锻炼习惯,我们也很有可能让细胞新老更替更积极,身体器官修复良好,身体器官有消磨也有再生,即使器官真的有自己的寿命,但它们就是用来为我们的一生服务的,它们的寿命不可能是无限的,毕竟它们不像零件一样还可以置换。真是因为这些,我们就应当合理利用,最大性价比来利用这些器官。

好在器官的寿命不是一条斜线,用得越多我们的寿命越短,而是抛物线的形式,一定程度合理运用它们,它们能达到抛物线最顶点的部分,达到最高寿命。例如合理锻炼虽然会加速心跳,消磨心脏的寿命,但与此同时我们的心肺功能、肌肉、骨骼、韧带都得到锻炼,身体更健康,对疾病的免疫更强,我们会有一个长期舒适的状态,情绪也会更好。相反,如果仅仅是为了保全心跳速度而尽可能不锻炼,处于安静状态,心脏倒是还有得跳,但率先死于疾病和虚弱或抑郁,这也是说不过去的吧!

人一生心跳次数固定的,“心跳越快死得越早”的说法是真的吗?

另外,心跳固定数的说法也并不是绝对的,只是猜测,增强心肺功能,提高心脏健康程度更长寿的说法应该是更权威更靠谱的。即使心跳真的有固定次数,“能够把心跳跳到最大次数的人”也并不多啊,很多人可能会死于天灾人祸,死于亚健康,死于其他疾病,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适当的运动让心跳跳动到极限次数不是我们更应当去追求的吗?

所以大家不用担心运动会增加心跳数,相对于一些天生心肺功能不好的人群可能心跳数就比别人高,通过运动,我们反而能够保健心肺,提高心肺功能,降低心跳数,这不是更好吗。心跳慢也并非好事,心脏的泵血把养分输送出去,废物运回,身体时刻需求,缓慢的心跳会让我们的身体缺乏养分,可能会疲惫、无力、怠惰,并非好事,综合更多的因素来说,正常的心跳,合理的运动,才会是让我们更长寿的关键。

继续阅读